为什么有时候公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市民的实际感受有距离?

2020-06-05 社会 92阅读
但是,仍有不少公众对该数据提出质疑,其中感觉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偏高的较多。这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对指标理解的局限 一般人往往会把人均可支配收入狭义地理解为每个月的个人收入,但从统计学范畴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某个地区所达到的人均收入强度。 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个部分组成: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经营净收入、人均财产性收入和人均转移性收入(其中主要是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它是以一个地区所有人的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除以这个地区的总人数得出。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工资不同,人均工资是对所有从业人员的平均,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平均,既包括有工作和收入的人员,也包括没有工作的离退休人员,没有收入的失业人员、未成年人等。在统计意义上,任何一个特定地区的自然人都有以上四部分的收入。因此人均工资确实具有人均的概念,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是一个强度相对指标而不是人均指标。 2、总体与个体的差异 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定地域全体常住居民的收入平均值,与某个特定个体的收入是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总体和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与收入有关的事件不是均匀地发生在每个个体成员的身上,每个个体的收入水平也不是同步提高。例如,你本人或你周围的人工资水平不变,但其他人的工资却在提高;你所在行业或地区收入水平不变,但其他行业或地区的收入却在提高;金融危机下,就业人员收入增长有限或下降,但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却在大幅增加;虽然所有人收入水平都不变,但就业率增加了等等。所有这些情况都会造成个体感觉与总体数据存在较大差异。 3、平均数概念造成的理解偏差 由于居民家庭之间收入水平不可能完全平均,总是存在一定差异,高收入家庭对平均数的贡献相对较大,而低收入家庭对平均数的贡献就较小。一般来说,有一半以上的家庭(一般在60%左右)的收入水平低于这个平均数。因此,大多数人会感觉自己的收入低于平均数。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