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不知”出自春秋 《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 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译文:晋国的荀瑶带领大军讨伐郑国,齐军前去救援郑国。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人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解释道:“君子谋划一件事情,无论在起因、经过与结果都要考虑进去,才能进行到下一步。现在我们三样都不知道就开始,不也太难了吗?
扩展资料
一、典故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两军对垒之际,有个名叫荀寅(中行文子名寅,晋国贵族,中行氏卿族的最后一人,又作荀寅。彼时,其投奔在齐。)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干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不会有好结果。
二、人物简介
荀寅是春秋时晋卿。即中行文子,又称中行寅。荀吴之子。晋国六卿之一。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鞅杀邯郸大夫赵午,他和范吉射与午有亲,因起兵伐晋国赵氏。赵鞅奔晋阳。韩、魏助赵氏,奉定公以伐范、中行氏。
晋国范氏、中行氏伐公,国人助公,他与范吉射奔朝歌。二十年赵鞅围朝歌,两人奔邯郸。次年赵鞅围邯郸,两人奔鲜虞,旋入柏人(今河北隆尧西南),再次年晋人围柏人,两人奔齐。其地为其他四卿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