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面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全球性的经济、军事、政治竞争、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对策,人们把目光投向教育,把希望寄托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未来人才培养上。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正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态势。
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从单一结构向多种结构演化,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态势之一。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不仅需要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大批中级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建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才结构,改革传统高等教育象牙塔式的结构,实现教育结构类型的多样化。这具体表现为多种形式办学,除扩充原有的大学外,大力发展学制不同的短期大学和初级学院,使各类高等学校并存,培养目标互异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从世界上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来看,研究生、本科、专科这三个层次呈金字塔形,其中的短期大学和初级学院近几年来尤为受到重视,并获得了很大发展。如目前美国的初级学院或社区学院已发展到1500多所,学生注册人数达650万,约占全美大学学生总数的50%以上,是当今美国高等教育中发展最快的学校。德国的初级技术大学发展也很快,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德国共有850所初级技术大学,占其高等学校总数的一半左右。日本的短期大学从1980年的270所、在校生30万人,增加到1994年的625所、在校生190万人。由于各国短期大学和初级学院都以培养目标明确、学制短、收费低、区域性强、就业容易而见长,因而颇受各企业生产部门和人才劳务市场的欢迎,促进了其自身的规模和数量的迅速发展。
高等教育课程的综合化
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当今,高等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已为许多国家所重视,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高等教育在课程改革方面已收到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美国主要是以政府法令形式将课程的综合化确立下来的。199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发展高等教育和提高专门人才质量方案》。该方案认为:“加强专门人才在生产和科技部门独立工作的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基本方针。”为此,“要求在课程改革上,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及框架,实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创设新型的综合课程。”比如,在工程教育方面,美国不少大学都注重工程对社会的服务,利用工程理论解决现代都市管理和建设问题,保护环境,发展经济,从而使工程教育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建立起以往从未有过的密切联系,导致许多新兴边缘综合性课程的产生。例如,环境工程学、地震工程学、交通工程学、商业工程学、教育工程学等等。这类课程突破了传统专业领域的局限其内容是多学科综合性的。
日本筑波大学把综合科学纳入教学计划,重新组织课程内容,以加强课程的综合性,这已引起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关注。现在,日本其他大学也纷纷仿效,大搞课程综合化的改革。
高等教育的科研、教学、生产一体化
科研、教学、生产一体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科学和经济综合发展的产物。从宏观上看,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的、同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将是世界各国推行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模式,它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新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反映了科学理论对新技术的指导作用以及科技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大学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最能产生新知识、开发新技术,与企业合作就可以把大学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新兴产业的建立、新技术的开发,都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天,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现实社会经济,并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这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当今,许多国家都积极致力于这方面的改革实践,把大学作为主要依托,建立以大学轴心的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美国在波士顿地区和加州地区形成的高教、科研和生产结合体系,就是两个成功的例子。一个是波士顿地区,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的帮助下,从一个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地区一跃成为“科学工业综合体”地区;另一个是加州地区,在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的帮助下,由100多年前的荒芜之地,一跃而成为闻名全球的“硅谷”电子工业基地。韩国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得到进一步发展。仅以“大田科技工业园区”为例,那里建立了38个联合体,其中有21所大学,13个研究所和设计局、80多家生产企业、100多个实验和生产车间。其他国家,如日本的“产学合作制”、瑞典的“工学交流中心”、英国的“科学公园”等,都体现了同样的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协作的国际化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尤其是通讯、信息、航天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加强了在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诸方面的联系。同时,各国的教育都是国际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面临激烈竞争。所以,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几乎无一例外地以面向世界为前提,使本国的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以促进学术、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和协作。这主要体现在交流办学经验、交换情报资料、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合作研究与开发项目、交换学者和互派留学生等方面。
日本为加强高等教育协作的国际化,以培养富有“国际性的日本人”,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用来改革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例如,日本把留学生政策摆到文教和对外政策的中心位置。一方面实施了多种公费留学生派遣制度,以便在招收和派遣留学生方面,到21世纪不亚于欧美各国;另一方面为自费留学生提供便利条件,扩大自费留学生的数量。此外,日本政府为提高本国高等教育质量和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积极参与国际机构组织的多国科技开发和研究合作活动。近年来,日本首先同美国签订了“日美科技合作项目计划”,就核聚变、太阳能转换、高能物理、宇宙空间等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和开发。日本还与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和中国等进行了一系列合作研究项目。美国素来重视利用自己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优势,吸引外籍教师和学生。不同国籍的教授汇聚在美国许多名牌大学中执教和从事研究工作,世界各国的许多青年纷纷到美国留学,这数十万外国学生给美国带来了各民族最优秀的东西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些足以引起西欧各国的羡慕。可见,高等教育协作已进入国际化的新时期。
高等教育宗旨的终生化
迅速多变的现代科技和生产,对社会在职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合理的智力结构和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能否使在职人员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的新型社会生产者,已成为各国迎接跨世纪挑战的关键所在。为此,很多国家均把终生教育理论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宗旨。
德国政府在1993年的《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中,专列一章,要求“加强高等教育在专门人才的进修和再培训中的功能及作用”,主张“应当把大学看作终生教育机构的基础机构,”号召“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适应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将大学改革和调整成为社会在职人员可以继续学习和深造的场所”。目前,除了北欧的瑞典、丹麦、芬兰外,国际上建立较为完善的终生教育进修系统的国家尚不多,而国际上较为盛行的做法是充分发挥大学的优势来进行社会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以达到终生教育的目的。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像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丰桥科技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法国的法兰西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都承担着为国家或企业培训在职人员的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国家已把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一起列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这将使社会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产生新的飞跃。现代高等教育,无论在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方面,还是在大学后的继续教育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