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如何教学解决问题的困惑

2020-05-08 教育 95阅读
一年级下册数学如何教学解决问题的困惑?一年级的学生处在智力和思维发展的基础阶段,对于抽象的东西,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即使简单的问题也不一定能做对。今天,朴新小编得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教学解决问题一
1.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常言说,习惯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能养成自己读题、找问题的习惯,就不怕学不会如何去解决问题。一年级的问题都是从看图列式到图文应用,再到文字应用。做这类题时,要教会学生看图、读题,弄懂题目传达的意思,让学生学会列算式解答。刚开始他们会有点不适应,但经过老师一段时间的反复讲解、刻苦操练,学生会发现其实一点也不难。解题的首要工作就是理解题意,读懂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已经做出了一半。因此,审题必须认真,绝不能敷衍了事。
2.要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和熟悉常用题型的思路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里会碰到迷惑我们的数据 (对我们解决问题无用的数据),只有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通过计算算出答案。所以笔者觉得要特别重视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分析工作。
3.培养学生时常检查的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普遍马虎,经常会看错题目、算错答案、忘记作答,所以老师平常要多叮嘱他们列好算式,算好答案以后再认真检查一遍,然后才可以作答。在作答的时候,笔者会这样跟学生说,要解决的问题照样子抄写,但里面的“几”或者“多少”要改成所求问题的答案,最后把问号改成句号,才算大功告成。
教学解决问题二
一、教师应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一年级学生好动厌静,缺乏长久地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体察生活,用数学的语言描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例如看图题,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图意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动手演示或电脑的动态演示等方式还原问题产生的具体情境,如此化静为动,有助于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正确地理解抽象的图意,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图中蕴含的信息。具体做法有三步。一是读图。看清楚图中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如何。二是筛选。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三是表述。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图意。
二、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解决问题时两种常用的基本的思维方法。综合法是从题目已知信息出发,引出未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从未知追索到已知信息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决问题,其最终的目的是掌握一种有序观察的思维方法来考虑问题,并把思考的过程用数学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以此奠定解决问题的基础。
三、教师应让学生充分理解数量关系式的运用
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认识数量关系是反映不同情境的共同属性, 又要帮助学生经历将数量关系与具体情境相分离的抽象过程,使学生能够在抽象的数量关系概念与具体的情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3]以看图题为例,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思考讨论,根据信息与问题,结合数的运算,理解图画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解决问题三
1.激发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因此,我们如果注意强化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那么他们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学习会更加有效。
2.培养学生认真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很多孩子习惯了在学校老师读题,分析题意,在家家长承担了这些“任务”,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不知如何下手。解决问题,首先要从纷乱的题目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首先要从纷乱的题目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分析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再列式解答。因此,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培养将思考转换成语言的习惯,将看到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组织语言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而后引导学生寻找已知和未知,如:题目说的是什么事情?告诉我们什么?还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逐步感悟到一个完整的问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从问题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
3.充分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
在一年级教学每一种运算的初步认识时,可以通过具体实物或学具操作,使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把直观动作和语言联系起来,让学生跟着做,初步知道数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有关情况。如:把两个数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