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候变暖的非病原性疾病负面影响
(一)热浪影响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最直接影响是使热浪冲击频繁或严重程度增加,热浪、高温使病菌、病毒、寄生虫更加活跃,会损害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导致与热浪相关的心脏、呼吸道系统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这种影响对老人、儿童、对发展中国家贫穷的群体尤为显著。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全球死于酷热的人将增加1倍。人们对气候变暖与死亡率变化做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热阈”的概念,当气温升高超过“热阈”时,死亡率显著增加。例如,美国洛杉矶在受热浪袭击期间,85岁以上老人的死亡率是平常的8倍。上海1980-1989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夏季气温超过34℃,死亡率急剧上升。1998年上海经历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热浪(7月8日-20日、8月1-3日、8月7-17日、8月23-25日),热浪期间的死亡率是平常的2-3倍。葡萄牙、日本、加拿大、埃及等国进行的类似研究也发现有相同的规律。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葡萄牙随温度升高日死亡人数增加,极端最高气温与最大死亡人数相对应。
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城市大于郊区、农村。由于热岛效应,城市市区的高温不但高,而且持续时间长,对人体健康危害大。
(二)光化学影响
气候变暖会加快大气中化学污染物之间的光化学反应速度,造成光化气雾等有害氧化剂增加并诱发一些疾病。如眼睛炎症、急性上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紫外线能有效地杀死细菌、病毒,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促进人体对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有利于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但紫外线过量会危及人体健康。气候变暖,大气中的氟氯烃等温室气体增加,破坏臭氧层使之变薄,导致地面的紫外线增加,特别是UV-B增加,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会引发白内障、皮肤癌等疾病。某些类型的白内障与UV-B累积曝光量有直接关系。平流层臭氧量每减少1%,则伴随UV-B增加,白内障患者增加0.6%。美国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1%臭氧量减少而增加的UV-B,会使白种人皮肤癌患病率约增加3%。过量UV紫外线辐射损害NDA(基因中毒),使子细胞突变,导致诱发皮肤癌。
有的研究表明,过量的UV-B辐射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降低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气候变暖助长病原性媒介疾病的传播
许多病原性媒介疾病属于温度敏感型疾病,气候变暖助长了某些媒介传染病的传播。
助长虫媒疾病的传播:虫媒传播疾病是病原体由虫媒作为中间宿主或寄生繁殖,继而传播到人的疾病。气候变暖引起气候带的改变,热带的边界扩大到亚热带,会引起虫媒疾病传播的地理分布扩大,使发病区向北推移,增加了虫媒疾病的传播。例如我国江南一带的恙虫病,1989年、1990年在天津出现,将恙虫病的流行区向北推移4个纬度。气候变暖及其造成的极端气候事件,给生态平衡,尤其是微生物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改变了某些虫媒病原体的存活、变异、分布及流行病的发病率,会对疟疾、丝虫病、吸血虫病、登革热、黄热病、裂谷热、脑炎等虫媒疾病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一些虫媒疾病死灰复燃。如在美国已经绝迹的疟蚊因气候变暖又在一些地区出现。伴随气候变暖,登革热在有些地方卷土重来,在已经灭绝的加勒比地区、巴西、秘鲁等国再次出现。我国近20年来,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也先后爆发了登革热。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告,登革热正在全球流行,每年约死亡2万人,威胁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约5000万至1亿人的生命。伴随气候变暖,疟疾、吸血虫病、登革热等虫媒疾病将殃及40%-50%世界人口的健康。
助长动物传媒疾病的传播:由于气候变暖及其引起的环境变化,助长动物传媒疾病的病原体的存活变异、传播。(如随着气候变暖,病原体将突破其寄生、感染的分布区域,形成新的传染病,或是某种动物病原体与野生或家养动物病原体之间的基因交换,使病原体披上新的外衣,从而躲过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新的传染病。)伴随温带气候变暖,使感染或携带病原体的啮齿类动物的分布区域扩大,每年的危害期延长,使传染病区扩散。有的动物携带的病原体或病毒会传染给人类,形成人畜共患疾病。如艾滋病源于非洲灵长类动物;疯牛病和禽流感则分别是奶牛和家禽的疾病;而尼巴病是马来西亚带有病毒的蝙蝠将病毒传染给猪又传染给人的。
助长水媒疾病的传播:气候变暖可能使水质恶化或引起洪水泛滥而助长一些水媒疾病的传播。在降水较多的部分陆地地区,由于水位上升,人们饮用的地表水质因地表物质污染而下降,人们饮用后,易患皮肤病、肠胃疾病等水媒传染疾病。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水短缺加重,卫生条件差,人的抵抗力下降,会使霍乱、痢疾等水媒传染疾病流行。例如,1991年霍乱袭击了秘鲁,并迅速沿着秘鲁2000km的海岸线蔓延至厄瓜多尔、哥伦比亚、智利、巴西等19个拉美国家,导致50多万人患霍乱病,死亡近5000人。
随着气候变暖,病原体将突破其原有的寄生、感染分布区域,并可能形成新的传染病的病原体。据世界卫组织的报告,在过去20年至少新出现30种新的传染病。各种新传染病病毒的出现是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气候变暖扰乱了病毒巢穴的结果,一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动物身上,活动于封闭世界的未知病毒,由于人类活动的进程使我们遭遇了它们。新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对人类影响最具危害性。例如,1976年首次爆发军团菌的221例病例中,死亡34人,死亡率高达15.6%;1981年美国首先发现的艾滋病,现在遍布全世界,全世界感染艾滋病病毒者超过4000万人。美国科学家警告,气候持续变暖,一些未知病毒可能何复苏并四处传播,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巨大的灾难。
三、厄尔尼诺现象与人类疾病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大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造成的复杂气候现象,每隔2-7年发生1次,它引起的气候变暖及极端气候事件,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有害乃至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会增加一些国家和地区疟疾等疾病的传播。委内瑞拉与哥伦比亚一些专家就厄尔尼诺现象与疟疾流行的关系做了系统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第一年,委内瑞拉的疟疾患者增加37%、哥伦比亚的疟疾患者增加35.1%。在1997-1998年在厄尔尼诺现象活动高潮区,索马里、肯尼亚、厄瓜多尔出现高温、洪水成灾,有8.9万人感染上裂谷热病;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大面积干旱,引起疟疾和猩红热病爆发,造成许多人死亡。
四、SARS、禽流感与气候变化的可能关系
传统医学和现代流行病学都认为,传染病的发生、蔓延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和相对湿度等与SARS的传播有密切关系。在SARS病毒爆发9-10天日最高气温相对较低(26℃以下),气温日较差较小,相对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有利于SARS病毒的扩散和传播;反之,不利于SARS病毒的扩散和传播。
将我国大陆逐日SARS确诊病例数统计图与北京、广州同期最高气温的演变曲线图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个城市SARS高发阶段的2月和4月份所对应的月平均最高气温为19-24℃时,是SARS病毒滋生和传播的有利气候条件;而当月平均最高为20-23℃时对SARS传播最为有利。研究还发现当气温日较差小时,有利于SARS的发生、发展;当气温日较差大时,则不利于SARS的迅速发生和发展。空气潮湿可能是SARS病毒繁殖的有利因素之一。
中外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可能助长禽流感。在禽流感的传播过程中,气候因素肯定起作用。候鸟已成为禽流感病毒的主要病媒,而候鸟的生活习性与气候息息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均指出,禽流感病毒对热和紫外线敏感。我国97%的人禽流感个例都发生在亚热带季风区,很可能与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关。禽流感病毒最适宜传播温度为10-20℃。
五、不确定性
评估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目前还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
(一)通常气候变化是伴随其他环境变化,大部分疾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受到遗传、自身身体素质、饮食、生活习惯以及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把气候因素的致病作用,从综合致病因素中分离出来是困难的。
(二)在预测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时,很难准确预测未来几十年内气候变化时,社会、经济、人口、科学技术、健康、保健等的可能变化。这给研究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人类健康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以由人类的内源特征引起,也可以由人类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性的有关环境引起。确定人类健康对气候变化影应的敏感性很困难。
(四) 模拟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存在“正常值”本身就具有统计变化;数值模式中的一些关键数值是近似选取的,因知识尚不完备而不可避免出现模式结构的不完善。
六、对策
如上所述,气候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回避的,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建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措施,减排二氧化碳、增加碳汇,从源头减缓气候变暖及其减少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
(二)面对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挑战,我们不但在卫生防疫上,通过经济等手段,改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现有水平;也要从生态系统恢复及保护气候上采取共同行动。
(三)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气候变暖对疾病发生规律、病理影响的机理的综合研究;加强对主要流行病、传染病的气候风险评估和气候区划研究。主要侧重研究疾病滋生、传播、爆发过程与气候的关系,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健康疫情、气候变化数据库。研究应对气候变暖的医疗技术等。
(四)建立集气象、环境和疫情系统为一体化的综合监测业务系统。建立人体健康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医疗气象学科建设,进一步开展医疗气象预报。
(五)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宣传、教育社会对气候变暖及其危及人类建康的关注,提高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气候的意识,政府和人民携手减缓气候变暖,保障人类健康。
(六)气候变暖危及人类健康无国界,要加强国际合作,增强抗御气候变暖、造福人类健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