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保持宁静的心态 为题的800字作文

2020-07-13 情感 64阅读
曾几多时,我开始做到心如止水,学会在平静中生活,平静的看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对凡世间的怪异与不平,都以一种辩证的态度来分析。劝慰别人,气恼时,保持平静的心态,情绪激动时努力的克制自己;为别人做事时,不要想对方应如何的回报,而更多地考虑喜欢吗?去做,付出了,不在乎有什么回报,自我心理的满足、快慰胜过一切。我也在努力的践行自己的想法,于是在每次付出后,看到对方受益,自己就很欣慰。偶尔别人的一声感谢,或者一声赞许,甚至一个信任的目光,都会让自己觉得值得,于是自己心境很好!好到很平静,很安宁,静得有些冷漠,安宁的有些缺少了世俗的激情,超脱于凡尘。
因有求,求有得,心自满。因有求,求不得,自意冷。好在自己能在这种情景中及时收回,不断的以内心告诫自己,在躁动中学会平复心境,于是就有了新的感悟:人若无求,就不会奋进,而安于现状,若不奋进则沉沦,沉沦的结果也许会颓废,那麽这样的人生就没有价值。也许这也是给自己躁动的心,找一个极美的理由和华丽的台阶下。我个人认为,真正追求的无欲无求,其实是一种心境,淡泊名利,淡看世俗,保持平和的心态,宁静以致远。“人到无求,心自安宁”生长在世俗,超脱于尘世,,即要做到心如止水,又要做到体现人生价值。来自于社会,安于社会,适应社会,超脱社会。
其实每个人的每一次付出,你求与不求都会得到回报,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其实好多人看重的是自己的付出,于是就对回报有了更高的要求,其实我们只是人世间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颗粒,有你无你没有什麽两样,日月轮回,四季更替,花开花落,草生草枯,自然界依旧,社会发展依旧。要认清“我只是渺小的一分子,在我身上发生的事,微不足道!”身边的长辈常劝慰的一句话“命中无有别强求”听起来有些唯心,但是分析起来不无道理。其实现实中就是如此,可遇不可求的事太多,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强求不得。还是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对待一切,成不骄,败不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心安宁。追求“人到无求”的境界,保持“心自安宁”的状态。
第二篇
静心独处,为自己烹饪一份醇厚、香郁的心灵鸡汤,对心情进行及时的调节和滋补,是一种静心独处时的快乐!
一个人独处,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静思内省,自我激励!
静心独处,蛰居在小小的书房,坐在电脑前,贪婪的享受各地美景带给自己的感官享受。
如身临其境般畅游风景如画的丽江;体会夏季清凉,感受历史悠久的晋域避暑山庄五台山;漫步于饱含江南风韵,梅雨季节时如画如诗般的周庄小巷;陶醉在夜的香格里拉梅里雪山,融进宝石点缀下深蓝色静谧清凉的夜空中……
静心独处,手握一书一卷,用情感去触碰不同人物的生命历程,拜读各大名师的思想与感悟。
体会林黛玉《葬花词》中的哀伤凄恻和抑郁不平;乔致庸以“义,信,利”汇通天下的气魄和豪情;和易中天教授重新品读《三国演义》,解读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感受当时敏感而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捕捉当时历史人物处事时心理的微妙变化,聆听于丹教授解读《论语》中孔子的处世之道和外化而内不化的内心外界的辩证统一……
静心独处,耐心斟酌,体会美感,收获感悟。
手执毛笔,静心戒躁,认真研磨“入笔,行笔,收笔”的奥妙,体会书法中线条造型的艺术;推敲一词一句,准确,舒适的将自己的思想由笔尖滑于纸上;朝花夕拾,静心独处,给思考以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收获自己的见解,培育一颗自由的心灵!
独处之时,眉宇间云舒云卷,心灵中自励自省,清心寡欲,情感油然升华!
独处之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第三
“飞花逐月终有时,花自飘零水自流。”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自然而符合时节的,因此,当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也觉得内心坦然而平静。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舒云卷”。也需要一定的修为,需要内心足够的沉淀。
关于人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追寻,不同的人希望达到不同的境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告诫我们当前形势恶劣,只有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的人,才能排除外界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最终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主要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生之中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但是必须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困难都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平坦的康庄大道,我们不仅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同时也是一种意志力的考验。
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界是指一个人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并且融会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水到渠成的功到自然成。当然收获的也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用毕生精力铸造出来的大厦。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当然也都各具特色。
我最喜欢的是关于山水的境界之说。睿智而且能直接深入内心。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比较单纯的境界,就像孩子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一切都是单一而透明的,没有任何污染,没有任何杂质,是人初来到人世间的一种纯真和美好。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一境界呈现出了人生和人的思想的各种复杂性和多变性。这种境界主要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经历的磨练也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同时会惊讶地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感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好,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杂,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祸害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多变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叹,看水叹息,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望着那山更高;看着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干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地步。因此,这一境界也是一个人一生之中比较尴尬的境地,平稳的度过了这一难关,就能达到一种恍然大悟的清醒和释然。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针对那些走过大半辈子或经历太多事件的人而言,为追求而斗争,最终大彻大悟的一种洒脱和从容。在经历了种种事件,看过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思想突然之间茅塞顿开,心灵平静地回归自然。也许经历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会为无谓的事儿烦心,更不会为无伤大雅或不可能实现的事伤精费神。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他们更明白,更理解,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观棋者、看戏人的角度来看事物,也许事情会简单许多,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都希望能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这第三境界,体味那战胜自我,超越极限后一览众山小的胜利感,然而在这自我提炼、自我实现的进程中,许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许多值得发扬和继承的精神和传统也是不可丢弃的。
尘世熙熙攘攘,不同的人演绎着不同的人生。人终究是一种社会动物,离开这个社会,你的存在价值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和周围环境的拷问。漫漫长途,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心灵的家园,我们生命的家园。
我想,无论美丑和真假,人总归要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种出口。我们需要一颗平静的心,一种平淡的心态,无论是在怎么样的位置,都淡然处之。这是一种境界,是人们处在这个沸沸扬扬的世间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心远地自偏的超然。
虽然真正的超脱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心灵的平静祥和也是不受外部干扰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归隐,在车马喧嚣中却能够细细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脱的意境,怡然于乡间田野欣赏日出日落;王维处于庙堂之高,却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挥笔抒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绝妙画面。在铁马冰河的边塞,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恢弘雄壮中,岑参细心地观察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试问,这需要一颗怎样宠辱不惊的心?
宠辱不惊的定义也简单明了。是指受宠受辱都不在乎,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它出自晋代潘岳《在怀县》里的诗句:“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
我们当然不会忘记,“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刘禹锡以陋室明志,弹素琴,阅金经,怡然自乐;许多作家用文字构筑空中楼阁,是追求一种心灵的归处,在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清净与悠然,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相信,无论淡泊还是荣辱不惊,都要求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平静的心态。除了自身要经得起荣华富贵的诱惑,又要耐得住寂寞,并将现实与追求处理的有条不紊,那是超乎寻常的境界。而只有当经历过一切风雨和磨砺之后,回味往事,蓦然回首的刹那,也许,我们才能明了其中深刻的涵义和奥妙。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