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年味”主题摘抄 (名家散文4篇)

2020-06-02 社会 69阅读

1、《寻找年味》

转眼又到了年关,沉寂了整个冬季的村庄热闹了起来,每年这时,总听到人们这样的抱怨:“如今的年味好像越来越淡了”。

年味究竟是什么呢?

是灯笼对联衬托起来的吉祥,还是烟花爆竹释放出来的快乐。是净水泼街时,泥土泛起的清新,还是鞭炮鸣放后,硝烟散发的味道。是酒香袭人烘托的氛围,还是烛光焰火装扮的风景。是居家团圆的祥和,还是互道祝福的问候。是老人脸上堆满的慈祥,还是孩子眼里洋溢的幸福。好像都有,也不全是。

小的时候,仿佛一进腊月门便有了年的感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真的,过了腊八,年味便随着金灿灿的腊八粥的香气,和碧翠翠的腊八蒜的颜色一起来了。每年这时最爱听村里老人,讲一些遗失了的年俗,比如,小年祭灶、除夕燎星、喝隔年酒、初一祭祖、正月里打莲花落、逛庙会、看大戏、元宵节逛花灯。说到祭祀老人脸上便充满了庄严和虔诚,说到听戏又满是深情的回味。老人们一边津津有味地沉浸记忆里丰富多彩的年俗中,一边又喋喋不休的惋惜被稀释淡了的年味。可谁知,在老人们眼里年味淡了的时代,正是我觉得年味十足的童年。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打香油,三十夜里点灯笼,大年初一乱磕头。

这是记忆最深的童谣了,每年腊月都是唱着它,扳着手指期待着新年的到来。每年到这时,便是母亲最忙碌的季节,扫屋除尘,拆洗被褥,还要为我们兄弟几个准备新衣、新鞋。尽管都是母亲自己织的土布,却也被浆洗熨烫的平平整整,舒舒贴贴的,经过母亲精心裁剪缝制,穿在身上可身可体的,很让小朋友们艳羡。母亲不仅要准备一家人的新衣,还要张罗下整个正月的食物,记忆中母亲每年都要蒸下好多年糕、馒头。一大盆的面团,在母亲巧手的揉搓,剜刻下,便变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和各种形状的枣花。那时物质虽然很匮乏,年味却被母亲打点的满满的。

到了正月初一,过年的气氛便被推向了高潮,浓浓的年味无处不在,在红彤彤的灯笼下,在喜洋洋的春联上,在鲜艳艳的窗花后,在吉庆庆的年画里。

那浓浓的年味啊!像酒、像蜜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沁心入脾。到处都是歌舞升平,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仿佛一夜之间便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了。

我想,每一辈人对年味的诠释是不同的吧,改变了的是年俗,不变的是人们对年的感受。是一代代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是几辈辈人对历史文明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积淀。

这不,小外孙女蹦蹦跳跳的跑过来,又在问我还有几天就过年呢,稚嫩的脸上满满的都是期盼和向往。

2、《给孩子讲年味》

看到孩子拿回来的寒假作业,其中一项作业是寻找年味。不得不说,这项作业真好,对年文化进行探寻,对千年的年文化进行传承。随着岁月的变迁,年味也会变,总有一些是不变的。

孩子,寻找年味,你怎么找?你的印象中年味是什么?她说叽里呱啦的说了很多。听到她说出心中的年味,我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过去。那念念不忘的小时候,还是小时候的年好。那时候,过年就意味着可以放鞭炮,有新衣服,有压岁花钱,有好吃的。哥哥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转好几趟车回家,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年后走亲访友,相互问候。当时虽然物质匮乏,交通不便,却有纯正的年味,真正的其乐融融,满满的幸福。不像现在:儿孙绕膝,却各自低头玩着手机,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

孩子,你想知道十年前、二十年的年是什么样子的吗?有些东西你都看不到了,有些事情也不是按照以前的仪式做了,妈妈可以唱个歌谣,听听以前是怎么样过年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炖大肉,三十晚上玩一晚,大年初一去拜年。

孩子,妈妈小时候玩过很多的游戏。过年的时候,好多小朋友在一起,做迷藏、老鹰捉小鸡、机器灵等等,属于妈妈小时候那个时代的团体游戏。妈妈给你唱过《机器灵》的,现在妈妈给你讲一讲游戏的规则:小伙伴们平均分成两队,每一队的人要紧紧牵住左右队友的手,然后向对面的小队喊:机器铃砍菜刀恁那边哩紧俺挑,让对面一队的小朋友选出一位小伙伴,被选出的这位要去把这边的手冲开,如果冲不开,那这个人就回不去了,如果冲开了,可以带走一个!你觉得好玩吗?

孩子,过了腊八就是年,妈妈给你讲一讲什么是年?除夕和年的故事,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故事是这样的:从前……。孩子,你知道小时候妈妈是怎样上香、许愿的吗?来,像妈妈这样。这和迷信无关,这是年的仪式,是对祖先文化的一种传承,你要认真一点。

孩子,你现在可以去问爷爷奶奶十年前、二十前的 “年”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怎么过年的。

3、《年味》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中华民族一团和气美好民俗的传承。一进腊八,年的味道越来越浓。此时大雪覆盖了田野山川,红高粱酒和玉米酒在大雪封藏中酝酿了一冬,渐渐散出醇香的味道。清亮亮的酒花里泛着丰收的喜悦,溢出梁谷香气的诱惑。辛勤耕作一年的人们,放下疲劳和艰辛,邀上亲友四邻开始张罗杀年猪,就着热气腾腾的杀猪菜,举起酒碗,相对豪饮。

杀年猪这天,孩子们还没有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爬起来,家中主妇早已用木柴柈子烧了一大锅水煮了一锅饭。红红的火苗在灶膛里腾腾地向上窜跳着,锅里的水渐渐由凉变温,继而白色的水蒸汽就由锅盖周围袅袅升起,就好似农家人的日子,在不断升温中渐渐沸腾起来。

爸妈叫起不论是装睡还是已经睡醒在捂懒被窝的孩子。大的帮小的穿衣梳头,妈妈拉过那个睡眼朦胧的臭小子,还没等他伸完懒腰,便用热毛巾在他脸上擦两把,然后在他屁股上拍一下催他快去喊邻居的张叔或者王大伯来帮爸抓猪。

杀年猪时大家分工不同,却都做得有条不紊。男人负责抓猪、杀猪、褪猪毛、开膛、灌肠、把肉分割好。哪块是卖的,哪块是送给长辈和亲友的,哪块是杀猪这天要烀吃的。女人负责切酸菜,剁葱花和姜末还有拍蒜酱。家里大一点的孩子按父母的安排去邀请亲友一起来吃猪肉。小一点的孩子没事可做就聚在一处打冰嘎、丢铁坨子、滑雪爬犁或者跳皮筋踢毽子攒嘎拉哈。

被请来吃杀猪菜的多数都是平时相处往来的亲友四邻,也有极个别的孤寡老人没儿女照顾的或者贫寒人家杀不起年猪的,还有一种就是平时有了点误会或摩擦的,借着喝酒吃肉,把关系重新调理好。在酒碗举起碰响那一刻,所有的芥蒂和疙瘩全都冰消雪融,话无需多说,北方人的话都在酒里,粗狂豪爽的性格也在酒里,大家仰起脖子一饮而尽,酒碗相互一照,干干净净,不藏奸不使诈,酒碗放下那一刻所有的恩怨情愁全都放下!

杀完年猪,一些猪肉卖掉,置办回些年货,新年的锣鼓便操练起来。人们找出去年的高跷,仔细修整一番,松动的钉再敲打牢固,试试绑腿绳还是否结实,绑在腿上舒不舒服。看看头饰花车和旱船有没有破损,拿起绸布的扇子在手里翻几个花儿瞧瞧是否还趁手。一切收拾停当,男女老少就三三两两走上街来,随着锣鼓唢呐“滴里搭拉搭里搭”的节奏,三进两退地扭摆起大秧歌来。

秧歌舞到腊月二十三,开始祭灶神迎新年。传说中灶神是能上天达地的神仙,会把一家人一年来所作的诸般善恶都汇报给天帝,天帝就会根据灶神的汇报给一家人降下福祉。传说只是传说,不过是人们心中企望的一种美好,人们愿意相信美好,不管前方是什么样的,他们终是相信美好。

祭完灶神开始蒸粘豆包,这是家里的主妇最忙也是最累的活。粘豆包分大米面的和玉米面的两种,和面时少掺些白面在里面,那样就不会太粘手。妈妈把烀好的小豆馅儿捣碎放上糖精,孩子们帮着把豆馅儿攥成鹅蛋黄大的一个个豆馅团子放在盘子里。几个孩子一起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既能享受和搓泥球般的乐趣,也能趁机把香甜的豆馅儿放进小嘴巴里,就算被妈妈发现在手上拍一巴掌,被拍打的孩子也是照乐不误。妈妈用擀好的面皮把豆馅包裹好,下面再放一个夏天打好的苏子叶、椴树叶或玉米皮,树叶上稍沾些豆油,防止豆包和蒸屉粘连。另外再蒸些馒头、花卷、包子,蒸好以后放到外面冻,冻结实的面食收好放到大缸里冷藏。

腊月二十七炸干果,巧手的媳妇会把发面挽成各种吉祥花、富贵花、玫瑰花、五瓣花等,每一个花瓣里无不透着喜庆和吉祥,象征着五福临门。就着炸干果的油锅,顺便再炸些虾片、丸子、锅包肉等各色美味,那些香气直往鼻孔里钻。

到了腊月最后一天,家家户户贴春联。姑娘带花,小子放炮,一声爆竹,年的盛宴开始。祭祖,吃团圆饭,包年夜饺子,守岁,一夜灯火通明,团圆的喜气便飘到世界各地每一处有中国人的地方。年,是华夏民族特有的味道。

4、《儿时的年味》

今年的珠城格外冷,在经历了两场暴雪侵城后,“春节”也就离我们很近了。窗户上的冰花和树梢上的落雪,让年味儿略显得比往年的足了。即便如此,年味儿一词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浅淡,这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

记得小时候过年从进腊月起,爸妈就开始张罗了。先是腊八粥,那碗粥能吃出妈妈的味道,至今都会一想起便勾出无数馋虫。再就是灌香肠,腌腊肉,小时候,几乎家家逢年都会腌制这些,有太阳的时候,阳台上挂出去,晒出满满的年味儿。到了腊月二十六,家里便开始“蒸馒头”了,爸妈是很讲究的人,每年蒸馒头时给我们立的规矩很多: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数馒头等等。妈妈说:“数馒头就会越数越少”,那时候很是困惑,现在想来也是大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期盼吧,毕竟小的时候家里的生活不是很富裕。

等到馒头蒸好后,家里还会炸丸子、炸红薯干”,说到“红薯干”,那可是小时候过年最抢手的,我家用的红薯片都是舅舅自己种的,过年时把晒干的红薯片背上一麻袋送到家里。每当妈妈炸“红薯干”的香味飘起时,邻居们都会来我家尝鲜,妈妈也会送给邻居们一些,那些参合着油烟味的笑语,是记忆里留存的温暖。

准备好过年用的吃食,差不多也就快到除夕了,这时爸爸会带着我们姐妹去买春联、鞭炮。买春联时,爸爸总会让我帮着选,爸爸说我古诗读的好。那时的我也是会沾沾自喜的,像个小大人似的,随着爸爸的心意挑选几副吉祥如意的春联。

转眼就到了年三十,我们家一般都是晚上过年,说是晚上,其实也就是下午四点多就开始放鞭炮吃年饭了。小时候的生活不能像现在顿顿都有肉,所以吃年饭便是孩子们解馋期盼的乐事了,那时的一块肉都可以嚼出很香的滋味来。

大年初一的早上,睡梦在鞭炮声中醒来。爸爸总会凌晨起床放炮,再把我们姐妹早早的喊起来,爸爸说勤劳的人起早致富,大年初一起的早,一年到头都能起早。再给我们姐妹每人一块云片糕,寓意一年到头步步高。小时候的年味儿便从此植入我的心里。中年后一切从简的过年,唯独这云片糕,我一直保留着,大年初一时,早早地喊起家人,递上一片云片糕,笑呵呵地说:“咱家一年到头步步高!”

雪后的阳光照在冰花上,越发地精妙绝伦。小时候的年味儿便一串串地挂在了冰花上,闪烁着记忆里的温暖,荡漾起浓浓的亲情……

扩展资料:

民俗学家提醒我们:“年味”,并不仅仅是物质的丰盛,更应是文化的丰美。“年味”之淡,其实也是心灵的淡漠。有人说,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其精髓是两个字:爱和乐。缺少爱,节日就会缺少温馨和人情味;缺少乐,节日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种“爱与乐”,关乎物质的丰富和准备,但更关乎心灵的贴近和体验。“年味”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在快速现代化、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我们如何感受幸福的问题。

实际上,千百年来,“年”的过法一直在变,春节的外在形式也一直在创新。但不论人们怎样过年,只有让心灵追寻并深入那种喜庆、祥和、和谐、向上的氛围和文化,这年才能过得有精神,有滋味。

参考资料:年味_百度百科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