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伙伴问了类似的问题:“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一直对我表示同情让我特别难受,是因为她不专业吗?”“我感觉第一次咨询她那个眼神简直让我太难受了,说实话我不确定我还能和她一起合作下去。我想问这正常吗,是不是每个咨询师都这样,还是这是个人风格问题。咨询的原则不是 “中立 节制 匿名”吗?”“我说了好多我家里的事儿啊,学校的事啊。
然后她就一直用那种很同情的眼神看着我,对我说看得出你那时候是真的很痛苦,或者一定是他们不够好才会让你怎样之类的话。”答:一 心理咨询师同情来访,是会让很多来访感受到不舒服,这是因为,“被同情”会让一个人感觉自己过得不好,有自尊受损的感受是很正常的。
共情是站在这个人的主体位置体验那种感受。同情是站在第三者的位置看别人的问题。比如,一个人母亲去世了。假如你说“太痛心,太难受了!”,这是共情。假如你说“老早就没有妈妈,你太可怜了”,这是同情。很显然,共情让人感受放松,被理解被接纳。同情让你感觉自己过得不好。
二 你说“那种同情的目光让我觉得自己很可怜,感觉自己很没用”,请问你感受到被同情,除了她的目光,还有别的吗?比如语言?如果仅仅是目光,我想这也许和你对自己的定义有关。有可能咨询师想传达的是“心疼,理解”。三 你说“对我说看得出你那时候是真的很痛苦,或者一定是他们不够好才会让你怎样之类的话”一定是他们不好,这话一定是有问题的。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发现来访人格如何受阻,什么面相受阻,然后在这个位置理解来访,让来访的人格重新得到发育,而不是让来访和周围人更对立。比如:一个来访抱怨父母,是因为他在成长中有太多时候感受到被忽视,被否定,他心情不好的时候,没有得到被安抚,被支持。
也就是说,来访内在的心理需要没有被满足,他才愤怒不息,抱怨不止。表面来看,他谈的是对父母的不满,其实谈的是自己想要的没得到。我工作的方向是1承接来访的情绪,让来访感到被理解被支持被接纳。2理解他内在的心理需要。打个比方,一个来访谈到自己考了100分,很兴奋地告诉父母,希望得到父母的夸奖,没想到,父母说“考一次100分,你就骄傲了?有本事每次考100分。
”在这个例子里,来访的内在需要是什么?被认可。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说“你考了100分,这是很不容易的,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你很希望你的父母看到你的努力,认可你获得的成绩。”也就是,咨询师理解到了来访想被认可的内在需要。于是,来访知道自己这么气愤,是因为没有被认可,他会感觉深深的 被理解。
此时,他对父母的愤怒转化为自己内在需要的关注。也就是,一个人理解了自己,接纳了自己,可以安抚自己的时候,他就不需要再在关系中与人纠结。四 你说“咨询的原则不是 “中立 节制 匿名”吗?”答:经典精神分析强调这个,自体心理学、 主体间性心理学已经不十分重视“节制,匿名”了。
比如,一个来访总是笑着说起童年被母亲暴打,这时候,如果咨询师还是很节制自己的情感,来访是无法贴近自己的感受的,也就谈不上治疗效果。我的做法是“听你讲你妈妈那样打你,我感觉很悲伤很无助,不过,我看你在笑,我想你还没办法面对这些情感。“1来访无法贴近体验,我可以让自己放在被母亲暴打的场景里,去体验那种感受,反馈给来访,几次这样,来访的感受有一天也许会被激活。
——精神分析的“替代式内省”技术2 我说你还没办法面对这些感受,我既让来访知道她对情感的隔离,又用了理解,接纳她的方式。不过,在你这句话前后,我没有看到咨询师说什么,你是仅仅根据咨询师的眼神,判断她不中立不节制吗?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这也许是你理解世界的方式哦)咨询师的不中立不节制通常体现在这些互动里:“他们都不好,对你这样”——不中立。
来访说这个工作太辛苦了,咨询师说“你换个工作吧”。——来访表达的是自己辛苦,希望被人理解,咨询师在现实层面回应,而且不是来访想要的。希望你早日找到靠谱且适合你的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