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保险业,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声誉比较差

2020-05-07 财经 104阅读
作者:sky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04068/answer/148184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理论上来说,保险交易是最需要诚信的,因为,信任的需求来源于承诺与兑现承诺的时间差,兑现落后于承诺的时间越长,该类交易就越需要信任的支持,而长期寿险业务大概是各类交易中承诺与兑现间时间差最长的交易,所以也是最需要信任的交易。
在天朝人们不信任保险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方面:
普遍原因(任何领域都存在)和特定原因(保险领域的特定问题),下面分别来看一下。
普遍原因是指任何领域都存在的不诚信的共同原因。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国造假盛行,不讲诚信的行业和企业太多了:饭店有地沟油,奶粉中有三聚氰胺,茶油添加剂安全度有造假,狂犬疫苗有造假,航空公司飞行员的飞行资历也有造假,房地产公司卖的房子夸大建筑面积,唐骏更是公然宣扬“能骗到所有人就是成功”。
几年前曾经与一位台湾人讨论过类似的问题,这位台湾老兄说:“台湾的情况要好很多,我认为是文化大革命摧毁了大陆人们之间的信任机制,摧毁了人们的价值观。”当时没有太多的体会,后来阅读了很多分析信任的论著(最好的是郑也夫教授写的《信任论》),发现上述分析有道理。
计划经济和国营单位制度消灭了芸芸众生之间自愿的结合与互惠交易,加上不断地内斗,陌生人之间的信任被扫地出门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鼓励采用揭发和批判方式开展思想斗争,揭发的自然都是熟人的问题,所以,熟人之间,包括师生之间、亲人之间的斗争开始了,子女与父母要在政治上划清界限,历来最紧密的家庭分裂了,大规模的“杀熟”运动导致熟人之间的信任也开始土崩瓦解,也就是说,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熟人之间的的信任也瓦解了。中国人干坏事的心理障碍(或称道德底线)被逐一清除了。
限于篇幅,关于普遍原因不展开太多,大家在天朝也都理解颇深。
特定原因可划分为下述7点,ls各位的解释也基本都有涉及:
1) 企业发展急躁症
保险公司疯狂地与过去比、与国际比、与银行比。为此,公司给基层销售单位摊派巨额销售任务,基层压力很大,为了保住乌纱帽,只能完全贯彻公司上层的规模发展策略,无暇顾及客户的的感受。规模是第一位的,诚信是第n位的。结果,嗜规模成性的保险公司对待诚信有如嗜GDP成性的地方政府对待环保:“嘴上哈哈,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2) 保险产品天生让保险公司难以体现诚信
保险承保的多为小概率事件,这意味者,对客户来说,成本(保险费)是必须花的,但收益(保险金)很少能看到。长期性人身保险产品更是如此,是成本的长期付出和收益的更长期看不到。而且,对于长期性人身保险产品来说,人们并不需要重复购买。所以,总体而言,人身保险多属于“一锤子买卖”,而非“重复交易”,再加上总看不到收益,这使得通过重复交易来建立信任这一途径失灵了,但重复交易是市场经济下建立信任最好的途径。
3) 保险销售方式令人生畏
金融业有句老话“银行躺着吃饭、证券坐着吃饭、保险跑着吃饭”。保险业有句老话:“保险是卖出去的,而不是买进来的”。跑着吃饭意味着主动出击,这个客户不愿意买,下个客户也未必,还不如抓住这个不放、穷追猛打、直至对方屈服。被穷追猛打的客户会想,既然东西好,干吗追着我卖,既然追着我卖,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说不准是传销,是骗子,古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吗!可惜,保险产品就是几张薄纸,没有任何味道。
我常想,那么多的企业和行业都在欺诈客户,欺诈程度不下于保险业,为何它们的形象似乎远好于保险业呢?经过与多人的交流,答案很可能是:其他行业多数卖的是必需品和能使人“舒适、牛逼、刺激”的商品或服务。自己主动送上门挨宰,只能怨自己吗!保险不同,保险是在销售人员的百般劝说、威逼利诱(以危险相逼、以收益诱惑)、送礼吃饭、尊如达官显贵的情形下才勉强购买的,有些人一辈子也没被这样“尊重”过,事后要是感觉被骗了,心里会感觉刚才还被史无前例地捧到了天上,转眼之间又被无情地扔进了地狱,落差实在太大,那是绝对咽不下这口气的,投诉状告不成,至少也要到网上把保险公司骂个半死。
4) 新东西总是难以被接受
寿险业真正的发展也就不到20年的时间,由于保险产品的复杂性和非必买性,人们对保险还知之甚少,甚至买过保险的人也是如此。确实,对常人而言,即使经过艰苦、认真的研究,也很难搞清楚保单条款的含义,更难搞清楚那张充满不确定的保单价值演示表。即便买了保险,人们也没有兴趣去研究它们。如前所述,熟悉导致信任,不熟悉自然不信任。从这一点来看,不信任恐怕还要延续很长的时间。
5) 急功近利的销售
就像中国的政府、绝大多数企业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保险营销员也是急功近利的,由于只有佣金收入,急功近利更严重了。为了卖出保单,夸大保单责任、保单收益,不提或少提除外责任等对客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为了卖出保单,片面迎合客户的心理,将保险说成存款,另外还送保障,事后客户退保,发现,自己存款多年,居然本金都捞不回来!骗子之声不绝于耳了。
------------------------------------------
补充郭教授一点:保险销售人员的进攻近利不完全是人的原因,整个个险营销制度的设计和约束都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保监会看到了、保险公司看到了,销售人员和客户也看到了,只是完美的解决方案还没有出现,所以,片面对于销售人员急功近利进行指责并不可取。
6) 服务不到位
一位高端客户(某商会副会长)跟我讲,自己买了保险后,保险公司会每年寄来一些资料(分红通知等),自己从来不会看,希望保险营销员能定期给自己解释一下保单情况、分红情况等。但是,买保险一两年后,当初的营销员不见了,保险公司也像没了踪迹,对保险公司越来越失望。显然,营销员流失率高、三年或五年佣金制等原因导致的孤儿保单和服务不到位,导致了客户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
7) 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
误导事件、理赔纠纷事件、远低预期分红事件(预期很可能是由销售时的说法决定的)、退保不满事件等能够摧毁信任的消极事件只要一发生,就会引人注目。但是,保险公司大量的正常理赔事件、客户回访事件等积极事件发生多少,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另外,人类心理有一个特性:总认为坏消息的源头比好消息的源头来的可靠,进一步摧毁了信任。
早上刚上班,打开搜狐或新浪网站,倒杯水,惬意地浏览当天的新闻事件,你发现:基本都是坏消息。除了党报,绝大多数媒体总是愿意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的坏消息,而不是像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7点的新闻联播的第二个十分钟(前十分钟:领导很忙;中间十分钟:全国人民很幸福;后十分钟: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媒体知道,这样才能吸引眼球。媒体也要吃饭吗!所以,现代网络使得坏名声传的更易、更快、更远。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