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坚(An Kyon约 1400~1470)
朝鲜李朝初期画家。字可度,又得守,号玄洞子,又朱耕。无法考证其确切生存年间,据载世宗年间(1419-1450)活动最为活跃,可能死于成宗(1469-1494)初年。池谷人。自幼聪明敏捷,做事谨愼且博识。喜爱绘画,擅长山水画,受中国五代、宋初李成和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影响颇大。安坚不仅凭借卓越的天赋,又与当时最出众的松雪体书法家和最大的中国畵收藏家-安平大君深交,将其所藏中国畵深入硏究幷领会极高境界后,兼取各家而自成风格。留下了“冬景山水图”、“梦游桃源图”、“靑山白云图”等无数优秀作品。同时代性见(人名)曾称赞“靑山白云图”是最优秀的作品。他的山水画深为朝廷器重。其笔法刚劲优美,对奠定李朝初叶绘画发展的基础作出较大贡献。与新罗的率举,高丽时代的李宁一起被称做朝鲜的三大畵家。传世作品较多,有《梦游桃源图》、《雪天图》、《赤壁图》等,多为朝鲜古画珍品。《梦游桃源图卷》,长106厘米,宽38厘米,为绢本水墨淡彩,上有当时高官名儒21人的题跋。整个画面构图宏伟。由于安坚对绘画的功底深,又汲取了中国绘画技法,故能融会贯通,自成一格。他在对朝鲜山水的深刻观察和准确描绘为基础上,写陶渊明桃源之境,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流露出浓厚的朝鲜情趣。另有绘画珍品如《雪天图》、《赤壁图》等,也是他的代表作。
这幅作品将中国文学中所谓“桃源”的理想境界通过“梦游”重新解释,表现了独特的境界。1447年4月的一天,安平大君梦中与朴彭年漫游桃源,醒后即命安坚据此作画。安坚向自己想象力的极限挑战,仅三天就将充满神秘气息的桃源景象铺展在一幅畵上。东洋卷畵普遍以肩宽从右向左展开看,但此幅畵却是将畵全部展开后从左向右流览。除了几座房以外,桃源大部分被盛开的桃花和浓厚的雾气笼罩,周围的山虽是奇岩怪石,但通过柔和的质感和积极的明暗效果,令人联想到远离世俗的神秘世界。画上除了松雪体书法家安平大君亲笔的跋文,又另附申叔舟,朴彭年等当时贤人21人的赞诗。 他们都是朝鲜初期的著名诗人与书法家,故此畵遂成为了诗,书,畵三绝的历史名作。
此运用平原与高原相对照的手法,更加突出了山势的雄伟壮观与幻想的感觉,又为了强调宏大的视觉效果,此处运用鸟瞰图法来描绘广大平原。绘画线条细致静谧,画面整洁,除了已被剥落的只有痕迹的桃花花蕊的金彩以外,上色工底高超,至今保持华丽,鲜艳的颜色。右下端盖有『池谷可度』印,再下面盖有『可度』的长方形印。
安坚画《梦游桃源图》时已是正4品的护军官职。而此前的宫廷画家官职品级最高只有6品。这是朝鲜建国以来的第一例。后代的画家和书画评论家对他的评论极高, 成伣在 《慵斋丛话》里这样说:
安坚得到了世宗大王三儿子安平大君的宠爱,在安平大君的所藏品中占多数的北宋郭熙画风为基础又揉合了多派画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安坚除了他所擅长的山水画外,还创作过肖像画,花卉画等各样作品。
与记录不同的是,实际流传下来的只有“梦游桃源图”一幅,另外“四时八景图”“潇湘八景图”“赤壁图”等作品亦有人说是其作品,由此可看到他的画风的一面。
李上佐
约生于1465年,出身家奴,属于“jian人”阶级,本无资格入图画署。但由于画技超绝,被中宗破格提拔成为画员。他师法南宋院体画风,代表作有《松下步月图》,从其左下角的山岩松树以及仅以棱线表现的远山看,完全是马远的构图和画法。特点是“单一构图”:一棵苍松,一位高士在一个随从相随下在月下漫步。他和安坚一样,都是深得中国绘画精髓的画家。
姜希颜(1419-1464)
字景愚,号仁斋,晋州人,文科及第,历任直提学、仁寿府事等职,曾到过中国北京,是李朝著名的文士。绘画宗法中国南宋院体和明初浙派风格,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但传世作品很少。从《高士观水图》和《渡桥图》可以明显看出他与浙派的渊源关系。特别是前者,画法洗练,才气流溢,非一般画员画家可比。
高士観水図 纸に水墨 23.4*15.7cm
国立博物馆所藏
画面右侧,在蔓草笼覆着绝壁,绝壁之下,有一名文士贴着下巴匍匐在岩石上,闲逸地俯望涧中流动的溪水。画面左侧中央提写仁斎二字.
1679年制作的中国画谱 《芥子园画传》中《高云共片心》中的人物形态与此画如出一辙。姜希颜曾经出任前赴中国的使臣,此图究竟是他阅览了《芥子园画传》后的模拟创作,还是他影响了《芥子园画传》的编纂,这已经很难辨别真伪了。但是,朝鲜与中国的艺术影响之深刻则是毫无疑问的。
申师任堂(1504-1551)
江陵人,杰出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李朝李学大儒李珥的母亲。她的草虫画,如《西瓜与石竹花》、《茄子与蜂蝶》、《灯笼草与蜻蜓》、《射干与蝉》等,皆活灵活现,饶有情趣。她的汉诗如《思亲》:“千里家山万叠峰,归心常在梦魂间。寒松亭畔双轮月,镜浦台前一阵风。沙上白鸥恒聚散,波头渔艇每西东。何时重踏临瀛路,采舞斑衣膝上缝。”被誉为情景交融的佳作。她的书法作品也表现出独特的韵味。
金禔(1524——1593)
字季绥,号养松堂、养松轩、养松居士、醉眠。中宗时代的左议政,《龙泉谈寂录》的作者金安老(1481——1537)的次子。是一位诗书画俱佳的画家。1537年(中宗32年)后,远离仕道,倾心创作。他不仅擅长山水画,其他诸如人物、牛马、翎毛草虫画也很出色。晚年名誉恢复,官至图画署别提。1590年参与了“光国原从功臣”图卷的创作。其山水画师法安坚体与南宋院体,又吸收浙派的诸多特色,形成独特的画风。与崔笠的诗文、 韩濩的字号称当代三绝。代表作有《童子牵驴图》。他的哥哥金祺也是有名的文人画家。
金明国(1600-1662 以后)
字天汝, 号莲潭 ,又号酔翁。官职図画署教授, 1636年与 1643年二度以通信使的身份前往日本。 从现存其遗作来看,大部分属于安坚派画风,有部分具有浙派后期的狂态邪学派画风的作品。用笔粗犷奔放,狂肆倔强,笔触皴擦,黒白明判,棱角尖锐,不亚于明代的吴伟。可以说,到了金明国,自李朝初年以来的画坛宗法南宋院派与浙派的形式主义达到极致。其豪放的风格在代表作《雪中归驴图》等人物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李祯
一般认为,李朝绘画(主要指山水画)风格演变上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师承郭熙、李成为代表的北宋画风和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院体画风,还有明代的院体和浙派。如果按明代莫世龙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北宗”;后期则宗法“元四家”,以及更主要的宗法明末清初时所推崇的属于“南宗”的画法。而李祯(1578——1607)正是这一转变期的代表画家。李祯字公干,号懒翁,全州人,祖父是著名的宫廷画家李上佐,父亲李崇孝、叔父李兴孝也各有画名。出身画院世家,自幼有异才,5岁能成单幅,10岁已经小有所成。1589年参与长安寺的改筑工作,绘制了大量山水画与佛画。1606年出使中国,受到了当时著名画家的轮番称赞。可惜未及30岁即英年早逝,没有留下更多的作品。李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
郑鄯(1676——1759)
字元伯,号谦斋,又号兰谷光州人,是对朝鲜画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早年受中国清初文人画影响,中年以后逐渐摆脱清代画风影响,游历全国名山大川,开始实景写生。他深为金刚山的雄伟气势以及峭拔的山岩所陶醉,用一种类似冰柱的垂直皴法加以表现之。他以朝鲜的山水实景,诸如松林、天空的云朵为蓝本,凭着自己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创造出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画法。这种画法被称为“东国真景山水画”,为朝鲜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金刚全图》、《仁王霁色图》。
1751年闰5月下旬,郑鄯76岁时的作品。以仁王山的岩石作为远景,其下画有雾色与树木,构图简单而大胆。运用由上而下的俯瞰法与从远处眺望的高远法,着意表现雨后山峦的质感。以披麻皴勾画山峰走势,再以浓墨斧劈皴表现雨濡峰顶以及峰峦的背阴处。中景和近景用横笔米点画树林。并渲染出山间白气。此图南北宗画法并用,配合的相当完美,与金刚全图同为其代表作。画右上端用墨笔写着〈仁王霁色辛未闰月下浣〉,其下面盖着郑敾的白文方印和元伯的朱门方印。
尹斗绪(1668-1715)
祖籍海南,字孝彦,号恭斋。他是因《渔父四时诗》而著称的孤山尹善道的曾孙,也是茶山丁若镛的外曾祖。1693年时25岁中进士,但见到因为党派之争朝政日益混杂之后,索性辞官,靠诗书画度过一生。1712年45岁时,他回到全罗南道海南的莲洞,从此与书法和绘画为友,精于人物和马。其与同时的沈师正(号玄斋)、郑鄯(号谦斋)齐名,因为他们同为文人画家,名号中又都有“斋”字,因此号称“士人三斋”。尹斗绪特别重视绘画的真实性,与早期的那种粗犷写意的画风不同,他注意描写客观对象的“真形”。是在朝鲜绘画史上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画家。其子尹德熙和孙子尹精受其影响均擅长绘画,他的曾外孙茶山丁若镛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在性理学领域的研究也颇受瞩目。
在他海南故宅的绿雨堂中,不仅收藏着他的代表作《自画像》,还收藏着可窥见其多种学术倾向的地图和画帖。他的收藏品中还包括为传播南宗文人画风起到重要作用的《顾氏历代名人画谱》,表明他对南宗画风曾有过研究。尹斗绪流传下来了很多传世佳作,包括由著名的《自画像》和《采艾图》等60余部作品组成的《海南尹氏家传古画帖》,以及其它许多作品,著作有《记拙》。
金弘道 (1745-1816以后)
(金弘道 画像)
字士能,号檀园、檀丘、西湖、高眠居士,金海人。受当时的评论家兼文人画家户曹参判姜世晃的推荐成为图画署的画员。1773年时年29岁时绘制了英祖和太子的肖像,并借此踏上仕途,历任多种官职,官至忠清道延丰县监。据说他外貌清秀,风度翩翩,气宇轩昂,而且性格活跃,如神仙下凡。
金弘道因精于风俗画而著称,但是在南宗画、生平图、神仙图、风俗画、道释人物画、画鸟画、真景山水、肖像画上也同样表现出了卓越的绘画功力。其中,山水画成就最高。他的山水画总是适当留下空白,采用缩小描绘对象的高密度构图法和简约概括的描画手法,以及雅致的晕染法,这使他的山水画达到了揉和真景山水画和南宗文人画的极高的艺术境界。
他所创造的风俗画采用了简练又富于结构美的圆形构图法,诙谐幽默地描绘了朝鲜后期庶民的生活。不仅以当代人民群众朴素、勤勉的劳动生活和民俗游戏为题材,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身份关系。这种风格对同时代的兢斋金得臣和蕙园申润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弟子们也忠实地追随着他的画风,其子肯园金良骥、琳塘白殷培、蕙山刘淑、诗山刘运弘等人很好地继承了他的风格。
在他的山水画中,多少能感觉到郑缮和金应焕的影响,但他以实景为素材,独创出被誉为“檀园法”的简练又富于个性的画风。
他不仅在山水画领域有所建树,在道释人物画领域中也达到了独到的境界。粗旷有力的衣褶,风中飘荡的衣襟,纯真无邪的脸是其人物画的特点。
代表作有表现骑马途中偶然听到黄鹂啼声而止步的《马上厅莺图》、《群仙图八曲屏》、《丛石亭图》、《渡牛图》、《杜甫诗意神仙图》、《群仙图》、《舟上观梅图》和由充满韩国式诙谐和情趣的25幅画组成的《风俗画帖》,以及多个山水画帖。
风俗画帖—相扑 纸本淡彩 28cm*24cm 龙仁湖岩美术馆藏
他的代表作之一朝鲜画《摔跤图》,通过摔跤手和观众的模样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当时朝鲜民族喜欢的民俗游戏的一面。一个摔跤手为掼倒对手,咬紧牙关拉起了对手的腿,对手则为挣脱危机,脸绷得紧紧的使出九牛二虎之力。通过一对摔跤手的表情,生动地描绘了摔跤最后决胜负时的焦急感和紧张感。
有脱下纱帽温文而雅地坐在那里观看的人,有上身后仰哈哈大笑的人,有蜷缩着身体坐在那里紧张地注视摔跤场的人,有用手做指点的人,有用扇子遮住脸屏声息气观看的人等等,观众颇具个性的面貌与摔跤场紧张的氛围相协调,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人民群众朴素而乐观的生活场景。
还有卖麦芽糖的小孩子,似乎对摔跤赛毫无兴趣,背对着摔跤场大声叫卖麦芽糖,也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观众围绕摔跤手几乎形成了正方形,这种构图引人视线集中到摔跤手,还能一眼看到摔跤场全景。
《摔跤图》是研究朝鲜画和史料的宝贵资料。
申润福(1758—?)
本贯庆尚南道高霊,字笠父、号蕙园。 李朝図画署画员,官至佥节制使。 润福的画以辛辣的画笔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他常常以妓女、平民、奴婢为中心,表现出市民生活气息。以朝鲜后期城市发达的工商业和富裕的平民阶层等为背景,这些画深层次反映了城镇街道中的寻欢作乐的氛围。画中的大部分人物,不管男女,大体上是瓜子脸,眼眉往外往上翘,呈现出一种煽情的模样,显出都市的老练美和浪漫的情趣。惠园的画部分采用了姜熙彦和金弘道风俗画的画法,与明末和清代的恋情小说中的插图还有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有类似的倾向。但是,绘画材料、笔墨、涂彩、人物描写等方面具有申润福独特的画法。这种画法对以后的朝鲜末期的刘运弘、刘淑等人及至1930年李用雨的人物画都产生了影响。他的作品被报有成见的文人斥为“低俗”,他本人也被逐出图画署。代表作《恵园风俗画帖》。
月下情人图 35.20cm*28.30cm 汉城涧松美术馆藏
这是以男女情爱为主题的风俗画。夜色浓郁,天空中露着月牙,一对情人立于墙角僻静之处幽会。款题:“月沉沉,夜三更,两人心事两人知。”包括人物的动作及表情在内,表现出了非凡的描绘能力。采用了投影手法,使画面更加栩栩如生。笔触细腻的、柔软,表现了典型环境。女子低眉害羞以及男子回眸注视欲语的神情,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