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宫廷都把吃饭搞得大张旗鼓,有众多复杂的讲究。在推崇“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帝王们当然不能不讲究饮食。 在中国,清代帝、后的饮食可称得上“中国宫廷之最”。清代宫廷的膳食在食物的色、香、味及数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清代内务府的档案里,保存了很多皇帝的膳食清单,这些清单的内容非常详细,皇帝今天在哪里用膳,吃了哪些菜品,每道菜品用什么器皿盛放,做了多少量,都记载得非常清楚。 通常,皇帝每餐要有20多道菜肴,4种主食,两种粥(或汤)。菜肴以鸡、鸭、鱼、鹅、猪肉和时令蔬菜为主,以山珍海鲜、奇瓜异果等为辅。皇帝吃的米是专门培育的黄、白、紫三色米,以及各地进贡的上等“贡米”。同时,各地方的行政首脑每年还要按规定的数量上交鹿、狍、鹿尾、鹿舌、鹿筋、熊、野猪、野鸭、虎骨、鹅、腊猪、咸鱼、鲟鳇鱼、鲈鱼、栾色鱼、乳酒、乳油、燕窝、鱼翅、海参等,蒙古王公还要进献黄羊。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在清代宫廷饮食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慈禧太后的饮食。根据记载,慈禧太后的一餐通常有一百多道菜品,用来盛放食物的食器和餐具也非常考究。饭前,先进食瓜果、茶。在菜品中,猪肉类约有10种,鸡肉、鸭肉、羊肉各有数种,烤、蒸、炒等烹调方法俱全,御厨们还要绞尽脑汁,将菜品摆放成龙、凤、蝴蝶、花卉等各种吉祥的图案,或拼成“福”、“寿”、“万年”、“如意”等字样。慈禧的御厨中不乏“名厨、大腕”,比如王玉山,擅长“抓炒”,被称为“四大抓”--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虾。 本文来源:中国早餐网 早餐吃什么好中国皇帝“吃不饱” 从北齐开始,光禄寺成为专门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这种设置延至清代。隋唐还开辟了第二个御膳机构--殿中省尚食局。光禄寺主要负责祭祀用的食品、宫廷宴会的食品和在京官员的膳食,拥有职员数千人。殿中省尚食局则负责皇帝的日常膳食,其首脑为奉御,确保供应的食物符合皇帝的饮食禁忌。 皇帝用餐有一整套必须遵循的程序。以南宋为例。在皇帝将要进膳的时辰,在殿中省和皇帝用餐的嘉明殿之间,禁卫森严,不许闲人过往。殿中省有一人先高喊:“拨食!”随即出现10余位身穿紫衣的“院子家”,右手托着用黄色的绣龙布罩着的食盒,左手拿一条红罗绣的手巾,将食盒摆放在嘉明殿的膳桌上。皇帝的菜品端上来后,先要用银制品测试饭菜是否有毒,然后还要由专人“尝膳”,确定没有问题后,皇帝才能吃。 清代的皇帝是一日两餐,早餐约在现在的6至8时,晚餐在下午的2至4时。每日,皇帝在用餐前,先要查阅膳食清单,上面写明哪样菜是谁做的,以备皇帝核查和点菜。皇帝所点的菜品,如果没有特殊说明要撤换,御膳厨房每次都要预备。在皇帝的膳桌旁还要另设一个几案,以备赏赐。皇帝用膳后,剩下的食品可以分赐给他人。 按理说,享用这么丰盛的膳食是种享受,可皇帝吃得并不尽兴。比如,清代的宫廷里有这样一条规矩,用餐的人不能表现出自己“喜欢吃什么”;即使对于非常喜欢的菜,也要严格遵守“吃菜不过三匙”的家法。 根据《周礼》的规定,帝王在进膳时要有音乐陪伴。后世虽然没有把音乐与皇帝的日常进食密切联系,却增添了显示皇帝尊贵的各种规矩。比如,皇帝要单独进食,如果他高兴,可以恩赐别人(比如:皇后、妃嫔、皇子女或宠臣)和他一同进餐。 朝鲜皇帝:饭与药一起吃 朝鲜皇帝用餐也有颇多讲究。 根据规定,只有君主的御膳每餐可以达到或超过12道菜品,贵族每餐只能享用7至9道菜品,而老百姓的餐桌上只能有3至5道菜。 朝鲜王朝的宫廷料理是韩国传统饮食的精华,代表了传统饮食的最高水平,因为各地都把最优质的食材献给君主,再由最优秀的厨师将这些食材精制成菜品。 朝鲜的宫廷料理首先体现了“诚意”。厨师们会把食品的原材料切成细丝,粗细长宽一致,整齐地摆放,可见其用心。 如果说,中国皇帝的膳食讲究的是山珍海味、色香味俱全、奢华气派,朝鲜的宫廷料理追求的则是食品原料本身的滋味,注重保健、营养均衡。宫廷料理中有一道菜叫五色炙肉串,食料有牛肉、干香菇、桔梗等,饭与药一起吃,也是朝鲜宫廷料理的一大特色。 朝鲜皇帝用餐前也有专人“尝膳”。皇帝吃饭前,有个“气味尚宫”用银筷子把每道菜都尝一下。这个“气味尚宫”便是负责检验食物是否有毒的官职。 在战乱的年代,朝鲜宫廷饮食的精华逐渐流失,幸好有一个名叫黄慧性的女性,努力寻找当年的宫廷厨师,并写出《朝鲜王朝宫中饮食》一书,才为现代人保留下朝鲜宫廷料理的精彩
中国古代君主的膳食及其烹饪从来就是一件不可苟且的事。在历史上也只有中国宫廷把吃饭搞得那样大张旗鼓,有众多苛繁的讲究。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古代,如果全国的百姓都有饭吃就是太平盛世了。最基础的事务也就是最重要的事务,所以帝王们不能不讲究饮食。“王者食所以有乐何?食天下之太平富积之饶也。”如果天下饥荒,饿殍满路,帝王就应当有撤馔之举,以显示与天下同心、体谅民情。
从北齐开始,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为光禄寺,沿至清代。隋唐又开辟了第二个御膳机构——殿中省尚食局。从此各代的膳食机构为两个,其一的光禄寺主要负责祭祀食品、宫廷朝会宴享和京官的膳食。唐代光禄寺下设太官署、珍羞署、良酝署、掌醢暑(这种设置延至清代)。太官署除令、丞、府、史等负责人员外,供膳2400人,主膳15人。负责皇帝日常膳食的殿中省尚食局,长官为奉御,督办御膳,保障遵守春肝、夏心、秋肺、冬肾的食禁。呈给皇帝的食物,由奉御先尝。此制延及宋辽。
帝王们每日进膳颇有讲究。《周礼》中规定,王在进膳的同时要有音乐陪伴,以乐侑食,助食兴。后世虽然没有把音乐与日常进食联系那么紧,但增添了显示皇帝尊贵的各种规矩。皇帝单独进食,如果他高兴,可以恩赐别人一同进餐,包括皇后,妃嫔、皇子女甚至宠臣。
办理皇帝进膳的程序以南宋为例:在皇帝即将进膳的时辰,殿中省的御厨与皇帝进膳之所嘉明殿之间,禁卫成列,设栏杆不许闲人过往。殿中省门上有一人呼唱:“拨食!”随即出现身穿紫衣头裹幞头的“院子家”十余人,右手托一盒,用黄色的绣龙布罩着,左手携一条红罗绣手巾,将食盒摆放在嘉明殿膳桌上,然后又托金瓜盒进来摆放,这样皇帝的膳桌上就有二十几盒食物。然后皇帝开始进膳。
清代皇帝一日两餐,早餐在六至八点,晚餐在下午二至四点。每餐品种一般在十五至二十五种之间。每日在传膳前,先要进膳食,膳单上写明某人调某样,某人烹某样,以备查核。膳单的另一张上写着每膳菜目,以备点菜。根据皇帝所点的食样传膳,如果皇帝下次未说明撤换某样,则每次都要预备。在皇帝的膳桌旁还要另设一几案,以备赏赐。皇帝用完膳后,剩下的分赐给宫眷或其他人。
皇宫内御膳食品和宫廷珍味是不厌其精不厌其美。
大概从西汉开始,人们将麦磨成面,加水和成团,压扁,烤或蒸熟,叫做饼。馒头是由蒸饼发展过来的。面和米成为主食中的两类。而在宫廷,主食应算是肉而非谷物。
经常出现在御食中的汤饼,是煮熟的面食。饼又是面食的通称。汉代汤官负责供应御膳中的饼类。魏明帝曹睿曾怀疑何晏面色是涂粉之故,为验证此事,明帝召何晏来,赐食汤饼,何晏脸上冒出汗,明帝用朱衣拭其面,何晏面仍皎白。唐代御膳中有“银饼馅”,用乳酪和面、膏腴作馅,皇帝有时将此饼赐给大臣食用,品尝到这种饼的大臣觉得美味无比。
五代时后唐明宗命人按他的意思做饼,用碎肉与面揉在一起,做成臂状,用刀截成每只二寸厚,蒸熟食用,称为“同阿饼”。北周宫中有种莲花饼,内有十五层,每层夹一朵莲花,共十五色,宫中将此饼称为“蕊押班”。北宋宫中御膳的饼类有鹭鸶饼、天喜饼、密云饼,外面还进贡龙团凤饼。饣炎也是一种饼,宋御食中有驰蹄饣 炎、春分饣炎、珑璁饣炎。可知唐以后御膳用的饼越来越精细、考察、别出心裁,普通的饼在御膳中失去了地位,只是在刻意锻炼节俭风尚和国顿无奈时才食用。
馄饨估计是由汤饼发展来的,宋御食中有五色馄饨。而饺子与馄饨做法相似,唐代已有水饺饵,又称为汤中牢丸或粉角。
以贪吃肥胖著称的宋明帝,尤其好食逐夷,即用石首鱼、鲨鱼、鲻鱼的肠肚制成的酱,明帝将此物用银钵盛蜜浸渍,每餐吃上数钵。由于贪吃,五脏难以负荷,胸闷腹胀,以至透不气来,复又大量饮酒以助消化,最终困于饱食而死。
隋唐以后皇宫的膳食越上了新的台阶,尚食局集中了全国一流的厨师,其手艺在朝廷外很难找到对手。皇帝便可享受天下至美的食品,南北朝的困境不再复现。
唐代的御食用装饰华贵的牙盘盛装,日常膳食每餐用九个牙盘装食味。
唐代尚食局的手艺被人们传为佳话。中书省的冯给事曾帮过新提升的尚食令的一点忙,尚食令提出要去冯家献点薄艺。这位尚食令是造饣追子(薄饼)能手,他在冯家厨房操作,冯氏一家人在帘后观看。只见他极为利落地团面,旋即一张薄饼置入铛(三爪锅)中,将熟,又漉出入水中,良久,忽又投油铛中,取出抛在台盘上,饼仍旋转不止。冯给事一家人品尝,其味脆美,不可名状。这不过是略施小技。制做珍味御膳要比这复杂得多,如“浑羊殃忽”的做法是:取鹅,去毛及五脏,内中置肉及糯米饭,五味调和。取羊一只,去毛及肠胃,置鹅于羊中,将口缝好,放在火上烧制。羊肉熟时,取出肚中之鹅食之。皇帝经常将这种美味赐给翰林学士。
唐玄宗曾设计了一种食样,用刚猎获的幼鹿,取盘、剖肠,用鹿血加热煎鹿肠,趁热食之,叫做“热洛河”。玄宗还将此味赐给安禄山和哥舒翰。
唐御膳中有很多食样,世人从未见过尝过。御厨的绝艺也秘不外传。人们只能从皇帝恩赐中管窥其豹。
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宫廷膳食品种繁多、制作精细,并在全国几大菜系(鲁、苏、京等)基础上形成了宫廷菜肴的风味和气派,这是此前千余年帝王梦寐以求而不能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