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鱼.雷电.台风.冰雹.霜冻.沙尘暴的形成

2020-07-24 社会 76阅读

由风矢表示,由风向秆和风羽组成。
风向秆: 指出风的业向,有8个方位。
风羽: 由3、4个短划和三角表示大风风力,垂直在风向杆末端右侧(北半球)
风力等级表
风级和符号名称风速(米)*陆地物象海面波浪浪高(米)0无风0.0-0.2烟直上平静0.01软风0.3-1.5烟示风向微波峰无飞沫0.12轻风1.6-3.3感觉有风小波峰未破碎0.23微风3.4-5.4旌旗展开小波峰顶破裂0.64和风5.5-7.9吹起尘土小浪白沫波峰1.05劲风8.0-10.7小树摇摆中浪折沫峰群2.06强风10.8-13.8电线有声大浪到个飞沫3.07疾风13.9-17.1步行困难破峰白沫成条4.08大风17.2-20.7折毁树枝浪长高有浪花5.59烈风20.8-24.4小损房屋浪峰倒卷7.010狂风24.5-28.4拔起树木海浪翻滚咆哮9.011暴风28.5-32.6损毁普遍波峰全呈飞沫11.512飓风32.7-摧毁巨大海浪滔天14.0**注:本表所列风速是指平地上离地10米处的风速值
气象病
气象病,是指与气象变化有关的疾病。这类疾病的发作或症状加重受天气突变的影响。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温度、气压、风力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在我国与其它位于中纬度地带的国家和地区一样,天气突变大多是“锋面”这个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是指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在它附近,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变化非常
剧烈,特别是冬季,随着寒潮的不时南侵,锋面活动更为频繁,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出现了高峰值。例如,通过医疗气象学的研究,已发现有77%的心肌梗塞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感受性很高。在高压形势控制下,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最高,特别是在冬季强大的高气压前缘常常伴有冷锋,带来寒潮天气。由于寒冷的刺激,使人体血管收缩,周围阻力增加,动脉平均压升高。引起心肌缺氧严重,所以心肌梗塞发病特别多。此外,还有关节炎、风湿痛、感冒、支气管炎等,其发病率都与天气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气 象 符 号晴晴到多云多云阴小(阵)雨中雨大雨大到暴雨雷阵雨雨夹雪小雪中雪大到暴雪冰雹霜冻雾东风西风南风北风

水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淡水用量增长了8倍,其中农业用水增长了7倍,城市用水增长了12倍,工业用水增长了20倍,而且世界淡水用量以每年 5%的速度递增。目前世界上大约有90个国家,40%的人口出现缺水危机。
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234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世界第109位,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64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30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108个。
北京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计算表明,北京水资源储量为 18.27亿立方米,外地入境水资源19.15亿立方米,合计北京水资源总量为年37.42亿立方米,人均拥有366.8立方米/年,仅占全国平均值的13.8%,在世界120个国家的首都中居百位之后。由于北京地下近似闭合流域,其地下出入境水量为零。北京地表水出境水量经多年观测约占年降水总量的14.28%,即为14.38亿立方,各种损耗为3.32亿立方米,因此北京水资源为实际可用水量仅为19.72亿立方米。
为缓解北京水资源短缺的矛盾,1990年在北京的部分气象专家参加了由北京市科协和北京气象学会主持召开的会议,讨论如何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与会专家达成共识,认为探索利用空中云水资源进行人工增雨,不失为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新途径。因为从美国1946年第一次成功地进行飞机人工降水实验后,有近100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以色列在西部沿海地区进行人工降水,经严格的物理统计检验,增加降水15%。我国人工降水自1958年首先在 吉林省进行,30年来,吉林、内蒙等省区都取得明显的效果。福建古田水库库区 坚持人工增雨试验12年,平均增雨23%;新疆克拉玛依的白杨河水库上游山区连 续进行了4年冬季、3个夏季的工人增雨、雪,使白杨河水库的水库量年均增长22 .6%。
经专家向市政府倡议,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决定成立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下设办公机构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全市人工增雨、人工防雹的规划、管理、业务指导、作业实施和科学研究工作,同时确定要将人工增雨作为长期战略任务,持久地开展下去。
人工增雨是利用有降水天气的条件,也就是说有能下雨的云(低于0℃的云),通过人工干预,使云里面的水滴经催化剂(液氮)催化后,促使液态水滴出现 冰晶,使低于0℃的云的局部迅速降温,引起象态变化。在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下,冰面的水汽压力要比液态水滴的水汽压力小,这样液态水滴表面的水汽分子向冰面运动,附着在冰粒上,使冰粒不断长大,然后变成小雪花存在焉,在沉降过程中越落温度越高,逐渐化成小水滴。在自然状态下,液态水滴很难变成冰晶 ,通过人工干预使它事成冰晶,在自然降水的情况下增加降水。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西有太行山余脉,北有军都山脉,南与河北平原接壤,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毫米。全年8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尤以7-8月为甚,因此选择在这个时机作业,增加地表径流,起到为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增水的作用。
冷锋和暖锋
冷锋即冷空气的前锋,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冷空气向暖空气推进。冷锋上多风雨激烈的天气,锋后多大风降温天气;反之为暖锋,锋上多阴雨天气,锋后转多云和晴天,所温回升。
呈波动状的高空西风气流上,波谷对应着低压槽,槽前暖湿空所活跃,多雨雪天气,槽后冷空气控制,多大风降温天气;波峰与高压脊对应,天空晴朗。
紫外线指数: 紫外线指数是指当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时(一般是在中午前后,即从上午十时至下午三时的时间段里),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可能损伤程度。紫外线指数变化范围用0-15的数字来表示,通常,夜间的紫外线指数为0,热带、高原地区、晴天时的紫外线指数为15。当紫外线指数愈高时,表示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红斑损伤程度愈加剧,同样地,紫外线指数愈高,在愈短的时间里对皮肤的伤害也愈大。
紫外线指数预报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有用的预报,按照预报发布的紫外线指数,就可以主动地采取一些措施,对紫外线加以预防。当然,紫外线也并不是一个十分恐惧的东西,也不要偏面地被紫外线预报所左右。根据发布的紫外线指数,既要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过多地照射紫外线,也要在合适的时间段里有效地利用好紫外线。在一天中紫外线照射强度并不是不变的,一天中最需要十分注意的时间是从上午十时起至下午三时左右。当然,根据天气变化,紫外线照射量也是在变化的,所以也应该注意每天的天气变化,并根据天气的变化,注意在哪个时间段里应该特别小心。
紫外线指数分级介绍
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强度很弱弱中等强很强
降 水 量 级
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体降 水。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 降水有雪、雹、霰等,还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夹雪 等。根据其强度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具体通过降水量来 区分。小雨:雨点清晰可见, 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 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 降水量小于 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 过程。
中雨: 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 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 5~15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大雨 :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 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 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 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三种。暴 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 50~100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 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 mm或24小时内降 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 mm或24小时内 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 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2.5 ~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5.0 ~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 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如何识别卫星云图在现代生活中,卫星云图己通过中央电视台走进千家万户,电视天气预报己成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但是,要您说说那五花八门的云图云状表示何等天气,能够说明白的恐怕不多。
卫星云图是气象卫星从高空拍摄、发回地面的地表黑白照片,卫星上装有不同的感光仪器,地面工作站便可接收不同的云图。目前我国接收的云图主要有红外云图、可见光云图及水汽图等。电视节目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假彩色动态图片,人们不仅能够纵览云飞,还可推知其发展变化,预知未来天气。
若地球表面为一片晴空区,卫星观测到的,是从地面发向太空的红外辐射信息,表现为黑灰色;黑色越深,表示地面辐射越强,天气越晴好。当某地上空有云雨覆盖,卫星观测到的,则是从云顶发向太空的红外辐射,表现为白色或灰白色;颜色越白,表示辐射越弱,气温越低,云系越厚越密实,降雨强度也就越大。晴空区与云雨区之间的过渡区,则为深灰、灰、浅灰色云系,表明有不同厚度的云而无明显降水。
人们从每天播放的卫星云图照片上,经常看到有形状各异的云系,气象学家称之为云图系统,其实是各种天气系统在云图照片上的表现形式。比如,人们一目了然的夏季台风,是一片呈螺旋性旋转的巨大云团,有人称之为大气“飞蝶”,它以每秒数十米的强风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又以每小时数十公里的运行速度向我国沿海袭来。正因有了卫星云图,在其生成之初就被人们发现,因此现代台风预报水平己显著提高。而在过去,洋面没有气象记录,沿海设置的气象雷达探测又鞭长莫及,台风靠近沿海时,其强弱、大小及移速移向等,就连气象专家也全然不知,何谈准确预报?
夏季另一主要云图系统,就是西北太平洋上的大片黑灰色无云区,那就是夏季天气的主角一一西太平洋高压。它经常是很不规则的扁圆形,横躺于台湾省以东洋面至我国中东部大陆。黑色越深、范围越广,表明其强度越大、气温越高,稳定控制的时间也越长,人们形象地称其为“黑洞”。夏季长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温热浪,多是它一手制造的“恶作剧”。
天 气 现 象天气现象指在大气中,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光电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
雨:呈滴状的液态降水,下降时清楚可见,强度变化较缓,落在水面上有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流下湿斑。
阵雨:开始和结束都比较突然、强度变化较大的液态降水,时伴有雷暴。
毛毛雨:绸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的液态降水。
雪:一种固态降水,大多是白色不透明的六出分枝的星状、六角形片状结晶,强度变化较缓慢。
阵雪:开始和结束都比较突然、强度变化较大的降雪。
雨夹雪:半融化的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阵性雨夹雪:开始和结束都比较突然、强度变化较大的雨夹雪。
霰: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小颗粒固态降水,直径约2—5毫米,下降时常成阵性,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冰粒:透明丸状或不规则的固态降水。质地较硬。
冰雹:坚硬球状、锥状或形体不规则的的固体降水,雹核一般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冰层。大小差异大,常伴有强雷暴。
雾: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的现象,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
露:水汽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霜:水汽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
龙卷风:一种小范围的强烈旋风。是从积雨云底盘旋下垂的一个漏斗状的云体。时稍伸即隐或悬挂空中,旋风过境能产生严重破坏。
雷暴:为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
闪电:为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放电时伴随的电光。但不闻雷声。
大风:瞬间风速达或超过17米/秒的风。
飑:突发的持续时间短促的强风。出现时,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也有剧烈变化,常伴有雷暴出现。
台风:发生在热带洋面上、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热带气旋。近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12级(>32.6米/秒)或以上。
强热带风暴:近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10-11级(24.5-32.6米/秒)的热带气旋。
热带风暴:近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8-9级(20.8-24.4米/秒)的热带气旋。
春季低温连阴雨:早稻播种育秧期遇到的持续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伴随连阴雨的低温阴雨天气。
晚霜冻:四月份出现日最低气温在5℃以下的低温天气。
倒春寒:四月五日以后出现3-5天以上、日平均温度小于10℃(我省标准)的阴雨天气过程。
五月寒: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出现连续三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0℃(或最低气温低于16℃)的低温阴雨天气。
梅雨:初夏产生在江淮流域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
高温:夏季日最高气温连续二天或以上≥35℃的天气。
伏旱:由于副热带高压长期稳定控制在某一地区而出现的高温少雨天气。
霜冻:春末秋初由于冷空气侵袭致使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面气层温度降到 0℃以下的一种短时低温气象现象。当近地面有霜时的霜冻叫白霜,无霜时的霜冻叫暗霜。
寒潮:我省把过程降温达10℃以上且过程最低温度在5℃以下的强降温过程称为寒潮。
ENSO循环: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的变化与全球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紧密相关。其中最直接的联系就是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即南方涛动现象(SO)。在拉尼娜期间,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升高,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气压减弱。厄尔尼诺期间的情况正好相反。鉴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气象上把两者合称为ENSO(音“恩索”)。这种全球尺度的气候振荡被称为ENSO循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则是ENSO循环过程中冷暖两种不同位相的异常状态。因此厄尔尼诺也称ENSO暖事件,拉尼娜也称ENSO冷事件。
拉尼娜:拉尼娜是西班语“La Nina”的音译,是“小女孩”的意思。气象学家用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从近50年的结果来看,这种现象发生的频率少于厄尔尼诺,强度也比厄尔尼诺弱,持续时间则大多数为偏长。
拉尼娜对气候的影响: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水偏多。相反,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干旱。
温室效应: 地球在接受太阳短波辐射的同时也不断向外发射长波辐射,大气中一些气体具有吸收长波辐射,使其重新返回到地表的特性,因而使得地球外逸辐射减少,气温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水汽、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等气体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的特别强,因而被称为温室气体。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现代工业的发展,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是造成这些气体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就全球而言,二氧化碳浓度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全球变暖:近年来全球气候普遍偏暖,且气温有持续逐年升高的趋势。1998年为1860年以来的最暖的一年,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比1961~1990年的30年平均值偏高0.58。C,至此,全球气温已经连续20年高于正常值,平均最暖的10年全部发生在1983年以来,而其中的7年又发生在1990年以来。近年的气候变暖,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日益明显。
中央气象台:http://www.nmc.gov.cn/nmc/index.jsp
中国气象局:http://www.cma.gov.cn/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