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区别?最好能有个小例子

2022-08-12 教育 103阅读
感性认识
perceptual cognition
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事物的现象是感性认识的对象和内容,直接感受性是感性认识的特征。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①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它反映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是由感官、脑的相应部位和介于其间的传导神经组成的分析器系统协同活动的产物。感觉因分析器不同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机体觉等不同种类。感觉是外部刺激力,包括人的机体本身的某些物质过程,向意识的最初转化。②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它是主体依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感觉所提供的各种特征和外部联系分析和综合的产物。知觉已经显示出事物的主要外部特征以及现象的各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知觉的整体性结构是主体进行新的概括、形成表象的基础。③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表象按其性质可分为记忆表象(又称再现性表象)和想象表象(又称预见性表象);按照概括的程度,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表象不是知觉形象的简单重复,它再现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全部联系和特性,而仅仅是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对人的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特征。人的表象是对事物的功能和意义的理解和概括。正是这些方面在人的大脑皮层中构成稳固的联系。表象是具体形象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统一。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是人的认识由个别的属性和特征上升到完整的形象,由当下的感知达到印象的保留和概括的再现的过程,其间反映出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向。但是,从人的完整认识过程来看,这些感性认识形式是对事物的表面特征的描述,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在劳动中不仅改造了外部世界,而且形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是人类整个历史实践的产物。人对外部世界的实践关系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方向,知觉的选择性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的需要。在不同的实践关系中,主体对同一客体会形成不同的知觉和表象。实践使人的感官的生理阈限不再成为感性认识的绝对界限,人不仅依靠肉体感官,而且借助于由实践提供的社会性器官即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和精密仪器,把感官无法感知的各种信息转化和放大为可感知的形式。人的感性是有理性的感性,不渗透着理性因素的感性认识是不存在的。理性因素在感性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理性因素赋予感性内容以结构形式。人的理性总是这样或那样积极地参与感性映象的构成,成为感性认识中不可分离的要素。理性因素不仅使人的感性认识具有能动性,促进着感知能力的发展,而且也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条件。

感性认识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属于认
识的第一阶段。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观性、生动性、具体性。感性认识的直接来源是实践和经验。人们要取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取得直接经验。感性认识是知识的来源和基础,但它还只是对事物的直观性反映,是对事物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全面的、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又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认识开始于直接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离开了感
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主观自生的东西。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

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接受客体和各种刺激信息加工而成的。感性认识以直接性为特点,它依靠生动、具体、直观的形象来反映客体。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基本的反映形式。这些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感性认识是很重要的,它是认识的起点,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不可能有理性认识。而要反映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貌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认识、感性经验的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须上升为理性认识,轻视科学理论。这是我们进行认识和从事实际工作时要防止和纠正的形而上学的片面性错误。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