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高手进啊,分析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内空间的营造手法与构造特点,快考试了,谢谢!

2020-08-07 教育 86阅读
佛光寺是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的炮声已经炸出弥漫硝烟的艰难岁月中,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跋山涉水、苦苦寻觅的唐代遗构!它的存在印证了一代建筑学家的猜想,为今人提供了1000多年前唐代建筑的实物,让我们看见了什么是唐朝!单檐庑殿顶的屋顶举折平缓,正是我国早期建筑的标志之一,远远看去,仿佛一只雄硕的大鸟,权威地、胸有成竹地打开了它的双翅。由于屋顶坡度平缓,你站在殿前是看不到顶面的,最抢眼的是檐下每个柱头上开出的结实的斗拱之花。它们的建筑学名字叫“双抄双下昂七铺作”,斗拱的总高度相当于柱高的一半,这种坚实有力的支撑承托着伸出深远的屋檐,传递着梁架承载的殿顶荷重,将压力分解传递到各柱。它们比起后代如明清时期以装饰性为主的斗拱富有更多的结构性、力学性意义。
外层檐柱共有22根,每根直径54cm,粗壮结实壮观;柱头一律微微向内倾斜,建筑学称这种做法为“侧脚”;大殿四角的檐柱略略升高,使檐口的标高从明间分别向稍间逐渐抬升,形成了一条柔和、平缓的檐口曲线,建筑学上称之为“生起”。正是“侧脚”和“生起”的设计,大大增加了佛殿的稳固性,同时又将大殿转角的屋檐高高挑起,形成了视觉上“斯翼如飞”的效果,使庄重、伟岸的殿身增加了灵动之感,这便是唐代建筑特有的轮廓线。
檐柱与檐柱之间是依赖横材———阑额相连接的,阑额横向地插入柱中,但并不出头;柱头之上没有后代相当普遍的普拍枋,而是直接承托斗拱。所有这些细节都是唐代建筑特有的标志和符号。在阑额之上、补间铺作之下的各朵斗拱之间,有六段形状接近长方形的白墙,与土红色的檐柱、门板形成了唐代特有的“丹柱素壁”之美。
殿内梁上装有平(即天花板),将梁架隔为明和暗两部分。明部分制作得十分华美,六道加工成弯月状的月梁沿阑额方向一字儿排开,每道月梁下端均有左右两组自上而下逐级缩进的斗拱加以支撑,那种层层叠叠整齐一律又变化多端的视觉形象如同在你头顶上方拉开了一道道帷幕;正是在月梁下方有许多唐代题字,其中就有一款让梁思成先生大为激动、在建筑研究史上最有价值的题记,那段题记成就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幸福“:我们一向抱着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一个证实了”。
在暗部分密而不露的是大殿力学结构的核心。唐朝人的做法是在距房脊最近的第一道梁即平梁处安装大叉手,以此来承托殿顶的重力。后人的做法则是叉手、侏儒柱并用直至不用叉手只用侏儒柱。经专家测定,佛光寺东大殿梁架的各部分之间有明显的比例关系,比如面阔为进深的两倍,明间的间广等于平柱的柱高,斗拱的总高度等于立柱高度的二分之一,等等,这些数据透露出的信息是:大殿的总体比例是有预先控制的,大殿的设计是遵循了一套既定的程式和手法的。
以上转载自五台山文化网
http://dept.xztc.edu.cn/wts/wtswh/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20&ArticlePage=1ArticleID=2220&ArticlePage=1
至于平立剖面图,您随便借一本《中国建筑史》都会有,这个建筑实在是太太太太太重要了。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