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 岳飞出生在北宋末年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幼年时,母亲便教他读书识字。
岳飞学习很用功,特别喜欢读《孙子兵法》。他还刻苦练习武艺,立志将来 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
岳飞二十多岁的时候,北方的强敌金国大举南侵,攻破北宋京城,把皇 帝、大臣全部俘虏过去。为了保卫国家,驱逐金兵,岳飞毅然参加了抗金的 队伍。出发前,岳飞母亲在他背上用针刺了“精忠报国” 4 个大字。母亲的 殷切期望,岳飞一天也没有忘记。在战场上,他机智果敢奋勇杀敌,屡立战 功。很快,他成为一位英勇善战的青年将领。
岳飞立志雪国耻,打败金兵,收复失地“还我河山”。在驻地,他每天 都带领士兵们认真操练,严格训练。他军纪严明,号召全军:“冻死不拆屋, 饿死不虏掠。”从不扰害百姓。“岳家军”一到,老百姓就扶老携幼,远远 地赶来欢迎。金兵多次前来侵犯,都被“岳家军”打得大败。以后金兵一听 到“岳家军”,就吓得心惊胆战。在金兵当中,流传着这么两句话:“撼山 易,撼岳家军难!”在金国残暴统治下的北方人民,多么希望“岳家军”早 日打回来,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呀!
然而,偏安江南的宋高宗是一个没有骨气的人。宰相秦桧更是一个投降
派,一味地向金国妥协求和。岳飞多次提出收复失地的请求,都被拒绝了。 后来,金兀术又带人马向南方大举侵犯。高宗害怕帝位保不住。才不得 不命令岳飞和金兵作战。岳飞为了粉碎秦桧一伙的投降阴谋,立即统帅“岳 家军”向北方进军。“岳家军”声势浩大。所到之处,老百姓纷纷响应。亮镇“岳
家军”收复大片失地,一直打到河南郾(yǎn)城。
金国连吃败仗,慌得手忙脚乱。为了挽回败局,金兀术出动主力,包围 郾城,企图一下子吃掉“岳家军”。面对比自己多好几倍的金兵,“岳家军” 严阵以待。岳飞在阵前察看了形势,早已胸有成竹。只听得一声炮响,“岳 家军”的步兵和骑兵一齐出击。只见步兵手拿大刀,低着头,专砍敌军的马 腿。骑兵专门对付骑在马上的金兵。他们先用长枪挑去金兵的头盔,再用大 斧砍掉金兵的脑袋。马上马下,紧密配合。经过一番激战。把铁塔兵和拐子 马打得人仰马翻。
金兵全线崩溃了。金兀术吓得丢魂失魄,脱去白袍,混杂在败兵里,落
荒而逃。 “岳家军”乘胜前进,一直打到朱仙镇。老百姓欢天喜地,给“岳家军”
送粮送草。这时,岳飞一面准备继续北伐;一面向宋高宗上奏章,请求马上 命令各路大军一齐出动,收复全部失地。将士们集中在广场上,岳飞兴奋地 对大家说:“我们要渡过黄河去,直捣敌人的老巢黄龙府(吉林省农安县)。 那时候,再让我们痛痛快快地喝上一顿美酒,庆贺最后的胜利吧!”
想不到就在这关键时刻,朝廷的圣旨到了。“立即退兵!”岳飞几乎不 相信自己的眼睛,天下还有比这更叫人气愤的事情吗?收复河山的大好机 会,怎么能随便放弃呢!岳飞正在犹豫,朝廷下令退兵的圣旨,一道接着一 道地来了,一共来了 12 道金牌。
原来,宋高宗和秦桧害怕岳飞继续前进,会阻碍他们的投降计划;也害 怕胜利后更加强大的“岳家军”,会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因此,就在岳飞即
将胜利的时候,下令退兵。 岳飞想到十年的努力,已经收复的失地,又要白白送给敌人了,痛苦到
了极点。 后来,秦桧为了投降卖国,竟诬陷岳飞造反,把他逮捕起来。又以“莫
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害死了岳飞。岳飞被害的时候,只有 39 岁。 岳飞虽然被投降派杀害了,但是他一生英勇抗敌,保卫祖国的英雄事迹,
一直受到后世的歌颂。为了怀念他,人们还在杭州的西子湖畔,为他建造了 宏伟壮丽的岳王坟和岳王庙。对于投降卖国的秦桧,人们也不饶恕他。用白 铁铸了这个民族败类的像,要让他永远跪在岳飞的墓前!
清朝的时候,长江下游的江苏省,差不多是连年水灾。1833 年,林则激首徐 任江苏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夏天,来了一场特大的洪水。大片土地都 被淹没,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眼看就快收割了,可是不到一夜工夫,全 让洪水冲垮了。
这场洪水把江苏人民推进了灾难的深渊。水灾过后,接着就是可怕的饥 荒。凡是可以吃的东西,全被大水冲走或者淹明键数坏了。人们把树皮草根都啃光 了。十家有九家饿死人。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吃人肉的可怕事情。为了救济灾 民,林则徐尽可能地采取了一些措施:给灾民分发粮食、衣服;收养无家可 归的老人小孩;让有钱人家捐款;叫地主减租,借给租子,把粮食拿出来卖; 禁止用粮食酿酒等。
正当江苏的老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时候,北京皇宫里的道光皇帝却一 再催促林则徐收齐税银和公粮,准备用江南几省的税银和公粮修建一座打猎 时住的宫殿。林则徐想到老百姓活都要活不下去了,拿什么交钱粮呢?就给 皇帝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诉说江苏惨重的灾情,请求皇帝开恩,免征税银 和公粮。皇帝一看,气得够呛,心想:“你林则徐不去催收钱粮,倒来帮老 百姓说话,真是岂有此理!”提起笔来,在林则徐的报告上批了两行字,大 意是:“你不为国家尽忠,不替朝廷着想,倒会替老百姓诉苦。你是想图个 好名声!”图个好名声——这顶帽子可了不得,轻则革职为民,重则杀头。 何况这是皇帝亲笔写的批示。
皇帝以为这样一来,林则徐就得马上认错服输,乖乖地去催税逼粮了。
可林则徐却不愿意昧着良心去向受苦受难的灾民勒索钱粮,他决心豁出性 命,还要给皇帝打报告。他想多请几个人联名写,好让皇帝重视起来,认真 考虑他们的意见。可是,那些人都是胆小鬼,怕惹皇帝不高兴,招惹是非, 所以,都支支吾吾地耍滑头。于是林则徐就用个人的名义又给皇帝写了一份 奏章,意思是:
“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所以关心老百姓的
生活,正是为国家着想。如果我不是以国家的事情为重,而是为了讨好老百 姓,图个好名声,那我就对不起皇上,天地也不能容许啊!我虽然愚笨,但 也不能这样做。
“江苏一向被称为繁华富饶的地区,各种商品都到这里聚集和销售。可
是如今,做生意的到这里无利可得,干活的却无活可做。往年愁的是没有买 米的钱,今年愁的却是没有可买的米。白天,雾气沉沉;夜晚,凄风苦雨。 长江两岸是各省的通道,本省和外省的官员都不少,一切真实情况都瞒不过 众人的耳目。如果我捏造事实,虚报灾情,那是不会没有人检举的。我只请 求向老百姓少要一分钱粮,好替国家多培植一分元气。不然的话,就是把老 百姓都抓起来,他们也还是一粒粮食也交不出来,反而会闹出事来??”
林则徐的这份奏章写了几千字,有理有据。不但把“图个好名声”的罪 名推翻了,而且把利害关系、严重后果都说得一清二楚。
道光皇帝接过奏章,觉得林则徐真是胆大包天,竟然顶撞我,不要脑袋 啦!可越往下看,越觉得林则徐说的倒也是实话,不是没有道理,如果真的 逼出事来,不好收拾。于是就把原先想写的“所请不准”改为“准予暂停征 收”。
这消息很快就在老百姓中间传开了。人们都说林则徐是敢给老百姓说句 公道话的好官,那份奏章也成了珍贵的文献,人们争着抄录和传阅。
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很小的时候,他的生身母亲不幸去世了。父亲又给他 找了一个继母。
开始,后母对闵子骞还过得去,自从她连生了两个儿子以后,对闵子骞 就越来越不好了。闵子骞常常受到后母的虐待。
继母对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可好了,有好吃的,尽偷偷地给自己生的两 个儿子吃。闵子骞不但吃不到好的,还常常吃不饱饭。
闵子骞是个极孝顺的孩子,他从不把自己受虐待的事跟父亲说。马马虎 虎的父亲也就不知道自己的大儿子天天在受罪。
一年冬天,后母给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缝了用棉絮做的棉衣,穿在身上 暖暖和和的。给闵子骞穿的却是用芦花做的棉衣,闵子骞浑身上下冻得直哆 嗦。
一天,子骞的父亲坐着他们兄弟三人拉着的车外出去干活。 数九的天气,特别冷,西北风呼呼地刮着。闵子骞的芦花棉衣哪儿能挡
住寒冷的西北风呢?他冻得脸色灰白,手都被冻僵了,一点也使不上劲儿。 子骞的两个弟弟却因为拉车赶路,身上穿得又暖和,脸上直冒热汗,脸
色红扑扑的。
父亲一看,弟兄三个同样干活,弟弟们热得直冒汗,子骞却冷得瑟瑟发 抖。父亲连连夸奖两个弟弟干活卖力气,并认为子骞一定是在耍滑偷懒。父 亲一气之下,竟用鞭子抽打子骞。
不料,那鞭子抽得狠了,抽破了棉衣,棉衣里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感
到很奇怪,从地上拾起芦花一看,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父亲沉痛地责备自 己:“啊,原来,子骞在受冻,我干了些什么呀!”
子骞连忙安慰父亲:“父亲别生气,都是孩儿不好!”
“不,今天不干了!”父亲命令三兄弟。“都回家去!” 回到家中,父亲把继母叫出来,指着闵子骞身上的破芦花棉衣说:“这
是你应该干的事情吗?你不仁不贤,让我的子骞天天在挨冻!怎么配作孩子
们的长辈,要你这心眼儿不好的妇人干什么呢?” 闵子骞的继母羞得满脸通红,连连说是自己不好,请求丈夫和孩子们的
宽恕。
子骞的父亲在火头上,哪里肯依呀,坚决要把妻子赶回娘家去。 闵子骞一看,心中十分不安,连忙跪在地上哀求父亲说:“母亲在您身
边,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您赶母亲离去,那样,我们弟兄三人都将变得 孤苦伶仃,受苦挨冻了!那样,不是更加糟糕吗?”
子骞的父亲听了,叹了口气:“唉——想不到我的子骞的心是这样善良!” 继母的两个儿子也苦苦哀求父亲,弄得父亲无可奈何,半晌说不出话。 子骞哭拜在父亲面前:“父亲如果不肯原谅母亲,是子骞造成父亲嫌弃
母亲,终归都是子骞不好,子骞向父亲请罪了!” 后母听了子骞的话,羞惭极了,连连对丈夫说:“今后,我再也不对子
骞那样了!” 子骞的父亲这才重重地叹了口气,原谅了妻子。
从这儿以后,子骞的后母受了善良的闵子骞的感动,果然变好了,她待 闵子骞比待亲生儿子还要好。
子骞从此更加热爱父亲、孝敬继母,爱护两个兄弟。继母的两个儿子也 十分敬重善良、可亲的哥哥。一家子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闵子骞高尚的行为被孔子知道了,孔子极力称赞他说:“子骞上敬父母, 下顺兄弟,一举一动,尽善尽美,邻里和亲友没有讲他闲话的。做人都应该 像闵子骞这样啊!”
温席侍奉双亲
黄香是东汉江夏安陆人,字文疆。 少年时代的黄香博学经典,善写文章。当时京城文人学士纷纷称颂:“天
下无双,江夏黄香”,可见黄香当时已才名大震。 黄香最难能可贵之处还不是他的才气,而是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敬父
母,侍奉老人。 冬夜,天气寒冷,室内温度也很低。黄香在父母的教导下,夜读经书。 夜深了,父亲、母亲催促黄香安歇。 黄香收了书籍,竟先钻到父母的床上,躺在被子里,睡了片刻他又跑回
自己的床上睡觉。 母亲问他:“香儿,你在折腾什么?”
黄香说:“我是为父母亲温暖席子啊,这样二老睡上去才不致于太冷!” 母亲听了心疼地叹了口气:“我家香儿真懂事!” 夏天夜里很热,黄香的父母都在院子里纳凉。月上东窗,父亲和母亲正
要安歇,却发现黄香不在身边。母亲忍不住喊起来:“香儿,你在哪里?” “母亲,我在房中!”卧室中传来黄香的声音。 父亲和母亲很奇怪,掌着灯来到屋里,见黄香手执一把蒲扇,站在帷帐
前,正在一下一下地向帷帐搧扇子。
父亲问黄香:“我儿这是干什么?” 黄香说:“我用扇子搧一搧,使帷帐内蚊虫远避,枕席清凉,好使二老
安歇!”
母亲忍不住把黄香拢到身边说:“苦了我的香儿了。”用手一摸,黄香 的脑门儿竟沁出了汗珠。
黄香却说:“这是我该做的!百行之首,以孝为先。”
后来,黄香长大了。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汉安帝时,让他担任魏郡太 守。
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饥寒交迫,苦不堪言,太守黄香拿出自
己的俸禄,赈济受灾的贫民,受赈百姓无不感激涕零。
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礼尚谦让”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传统道 德信条。然而“谦让”并不是一味讲退让、忍让,在古人的观念中,“谦让” 是指在名利、权位上的让,谓之“君子不争”。而在原则问题上,在展露自 己才华的场所,古人又很推崇“当仁不让”。所以,“谦让”是建立在强大 的自信基础之上的高尚的道德风范,“当仁不让”则是在谦让前提下,勇于 负责、自信的表现,这都是我们应该继承发扬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哲学家 老子曾说:“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说:有功而不要 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又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这确实 凝聚了我们民族深邃的智慧与博大的胸怀,是健全人格所应具备的品质。
谦让为怀 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中,如果人人争权夺利,好居人上,并为此不择手
段,那么这一定是一个充满纷争、猜忌、动荡而不安宁的社会,生活在这样
的群体中,人们不能正常发展,也谈不上愉快幸福。反之,人们若能谦恭礼 让,诚恳待人,便会形成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的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人 们感受愉快幸福。古人崇尚礼让正是表现了这种追求。
“孔融让梨”是古代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收在古代幼学教材《三字经》
中。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人在一起吃梨,父亲对他说:“你最小, 先挑一个吧。”大家都以为孔融会挑最大的梨,却没想到他拿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挑大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龄最小,理 应吃最小的,哥哥比我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让梨,能使兄弟相和,家庭相睦。在国家大事中,谦让也是能给各
方面带来益处的。古人认为,谦让、礼让,是德的主体,礼的主体,一人让, 从而带动人人让,国家便可安宁久长。春秋时期,晋国和齐国在鞍(今济南 市西)这个地方大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最终晋军大败齐军。晋军凯旋 时,上军副帅士燮(xiè)最后进入国都,他的父亲说:“你不知道我盼望你 吗?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士燮说:“一般军队胜利归来,国内的人们必然 热情欢迎。如果先回来,一定会特别引人注意,这岂不是要代替主帅领受殊 荣吗?因此,我不敢先回来。”父亲对他的作法很赞赏。论功行赏时,晋景 公对统帅郤(xì)克说:“这次我军大胜是你的功劳啊!”郤克回答:“这完全 是君王的训教和几位将帅的功劳,我有什么功劳呢?”晋景公称赞士燮的功劳 与郤克同样大。士燮说是听从荀庚命令、接受郤克统帅的结果。景公称赞栾 书,栾书说:“这次胜利有赖于士燮的指挥和士兵的奋力作战。”晋军将领互 相谦让,推功及人的美德反映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战斗的精神,这正是大 败齐军的关键所在。几年以后,晋军主帅战死。晋侯检阅军队,派遣士丐率 领中军,士丐辞谢了,他说:“荀偃(yǎn),比我强,请派荀偃吧。”于是 让荀偃率领中军,士丐辅佐。晋侯又派韩起率领上军,韩起要让给赵武,晋 侯就派遣栾黡(yǎn),栾黡推辞说:“我不如韩起,韩起愿意让赵武在上, 君王还是听从他吧。”于是赵武率领上军,韩起辅佐。晋国的将帅在名利面 前互相礼让,晋国百姓因此而团结,几世受益。
把名利地位看得淡一些,对个人对国家都是很有益处的。许多老一辈革 命家在名利地位面前表现出的高风亮节对我们很有教益。我国十大元帅之一 刘伯承,能征善战,功勋卓著,是中国革命不可多得的帅才。1947 年 6 月 8 日,在安阳召开的功臣大会上,冀南人民的代表把绣着“常胜将军”的横匾 送给刘伯承。刘伯承谦逊地说:“说我是常胜将军,我不敢当。不会是常胜, 多数胜就不错了。是党的功、人民的功,我不敢贪天之功为己有。我只是人 民的勤务员,没有人民给吃、给穿、给人,军队就不能打胜仗。”建国后, 当时的苏联要出版《百科全书》,其中有一个辞条写刘伯承。刘伯承在审查 稿子时,把称呼他为“革命军事家”的说法改成“革命军人”。他说:“要 讲军事‘家’,应该说革命军队是个大‘家’,没有大‘家’,哪有这个‘家’, 那个‘家’。不要说自己是军事‘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军人。”
战功赫赫的许光达大将上书要求降衔的事迹,十分令人钦佩。建国初期, 中央军委决定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许光达得知后,认为论贡献、资历等条 件,与其他同志相比,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偏高了些,便给中央军委上书, 要求降为上将,但没有被通过。为此,他内心很不安,和妻子商量,妻子建 议他要求降低行政级别,以区别于别的大将。许光达立刻给中央军委打报告, 要求行政降一级,报告被批准了。这 就是我国 10 位大将中,其他 9 位都是行
政 4 级,唯独许光达是行政 5 级的原因。这件事体现了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
军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襟怀。 谦让以功,谦让以利,谦让以位,这是个人品质层次高的表现,这种品
德使国家安,人民安,人群和,家庭和。观古知今,前人的美德风范,是后
代人宝贵的精神财产。
当仁不让 “修睦为人利,争夺为人患”,如果听凭人们为名利相争,社会是不能
健康发展进步的。但是,另一方面,社会的文明进步,又确实需要人们具备 相竞之心,尤其在抵御外侮时,民族的知耻之心,竞争进取之心,更是保卫 国家、民族利益的重要心理基础。古人看到了竞争在社会发展中,不可以没 有,而又不可以发展到极端,因此古人在崇尚谦让的同时,又鼓励人们竞争 进取,并以一定的礼来加以规范。我国春秋时的大教育家孔子曾教诲他的学 生:“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里的 争,便是争斗的意思,这段话代表了古人对“争”的看法。君子在其它的事 情上是无所争的,但对待射箭这一件事,却要争。为什么呢?射箭是古人很 重要的一项活动,他们认为这是符合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仁”的要求 的。因为射箭的结果主要依赖自身的原因,而与外在事物无关,因此胜与不 胜全在自己努力,如果输了,是一件羞耻的事,所以要努力相竞。但这种竞 争要讲究礼仪。揖,是两手相拱,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在射礼开始和结束的 时候,双方都相揖让,胜者给败者敬酒。君子所争的,是射中靶心,而不是 争别的,所以用揖让作射这一活动的礼节。
古代推崇的争是雍容大度,自信自强,公平的竞争,在该争的时候,是 不必谦让的。孔子还对他的学生说过,“当仁,不让于师。”虽说礼尚辞让, 但在为仁这样的事上,则要勇往当之,无所辞让,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一样。 我们知道,古人是很尊重老师的,“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很
高,但当仁之事,师亦不必让,这就是说,在大事上,在原则问题上,多高 地位的人也不应避讳。在我国历史中,在重大的事情上,敢于坚持自己正确 的行为,勇于表现自己的才华,这样的故事是很多的。
汉光武帝时,皇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杀了人,躲进了公主府,洛阳 令董宣要抓杀人犯,可是又进不去,只好一天天在外边等候。有一天,湖阳 公主出门,跟她的正是那个人,董宣立即叫人把他拉下车来,就地处决了。 湖阳公主很生气,便向汉光武帝哭诉,光武帝立即召董宣入宫,并吩咐左右 准备鞭子,要给姐姐出气。董宣到来后说:“皇上是中兴之主,一向注重德 行,如今皇上让长公主放纵奴仆杀人,怎么还能治理天下呢?你们不用打, 我自杀就是了。”说罢,一头向柱子撞去,撞得头破血流。光武帝觉得董宣 说得有道理,但面子下不来,于是让董宣向公主磕头赔礼。哪知董宣死也不 磕头,左右强按,也按不下去。光武帝无奈,只好把他放了。后来还称赞和 抚慰董宣,董宣因此得了个“强项令”(即硬脖子官)的雅号。
历史上“何为复让”的故事,也阐发了当仁不让的道理。晋人王述被调 任尚书令,当时尚书令是很高的官职,握有国家大权,权比宰相,朝廷的任 命一到,王述就即刻赴任。王述的儿子得知后,对父亲说:“您应该谦让一 下,把职位让给杜许吧。”王术反问儿子:“你说我能胜任这个职务吗?” 儿子回答:“怎么不能胜任!您非常合适,但是能谦让一下总还是好些吧, 至少在礼俗上也应该谦让一下呀!”王述摇着头,不无感慨地说:“你既然 认为我能够胜任尚书令一职,为什么又要我谦让呢?别人都说你将来会胜过 我,我看你到底还是不如我啊!”王述本是个“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沉 静”的人,但在国家需要自己承担重任时,却勇当不让,他并不是追逐名利, 而是一种责任感和自信的表现,因而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谦让与竞争并不是矛盾的,但要很好地统一这两者于一身,却需要锤炼
自身的道德修养。祁奚荐贤,也是历史上一个很有教益的故事。 祁奚是春秋时晋国人,曾任中军尉,是一个品德高尚且有才能的人。他
老了,请求退休,于是晋侯问他,谁可以接替中军尉职务,祁奚推荐了解狐,
解狐是祁奚的仇敌,祁奚并不因此而否认他的才能。但在正要任命解狐时, 解狐却死了。晋侯又问谁可以接替呢?祁奚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这个时 候,中军尉佐羊舌职死了,晋侯又请祁奚推荐接替的人,祁奚举荐了羊舌职 的儿子羊舌赤。祁奚荐贤,内不避亲,外不避仇,因为他品德高尚,胸怀坦 荡,因而能够公正无私地对待他人。
“毛遂自荐”这个故事,也很能反映古人自我推荐,展露才华,以成大
事的精神。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当时,秦昭王侵略赵 国,把赵国都城邯郸包围了,赵惠文王命令宰相平原君赵胜到楚国缔结合纵 同盟,联合抗秦。战国七雄中,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抗秦,叫 做合纵。平原君接受使命后,决定从门客中选拔 20 个有才智的人和他一道去 楚国,帮助他完成这次使命。不料选来选去只选中 19 人,他准备就带 19 人 去楚。这时,有一个门客求见,自我介绍说:“我听说您要去楚国结盟,打 算带 20 个人,现在还少一个,我愿意跟您去。”平原君见此人貌不压众,就 问:“先生叫什么名字?来我这几年了?”毛遂回答:“我叫毛遂,来您门 下已经三年多了。”平原君讥讽他说:“锥子放在袋子里,它的尖子立刻就 会扎出来,贤士在世上,他的才学很快就会被人发现。你来我这里三年多了, 我没有听说过你,也没见过你,这说明你没有什么本事,你还是留在家里吧。”
毛遂回答:“如果您早些使用我,就像袋子里的锥子一样,我的才华早就显 露出来了。”平原君于是决定带他去试试看。在楚国,平原君与楚王会谈合 纵同盟,从清晨到正午,没有达成协议,那 19 个人让毛遂去看看。毛遂手按 佩剑,上了殿,气冲冲地对平原君发火,说:“合纵的利害关系,十分明白, 本是三言两语就可决定的事,却从早晨到晌午都定不下来,究竟为什么?” 毛遂声色俱厉,楚王不知所以,问:“这位客人是谁?”当听说是平原君的 门客,就大声斥责:“还不给我下去!你来干什么?”毛遂没有被吓退,以 手按剑说:“十步以内,你的性命是握在我手中的。”接着他有理有节,申 诉合纵大义,终于使楚王答应结盟,抗击秦国,并立即派兵救援赵国。平原 君回国后,赞叹不已:“毛先生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大军。这次结盟成 功,多亏他机智英勇。”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祁奚荐贤,不避亲仇;王述赴职,不复谦让,这 些故事在历史上被人们推崇效法,正表明了我们民族崇尚竞争进取的一面。 在当今社会,新的时代,我们应该发扬这一精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竞 争中坦荡无私地展露才华,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