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坏揣摩品评
诵读:
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 唐 韦应物 《学仙》诗之二:"仙人变化为白鹿,二弟玩之兄诵读。"清 田兰芳《皇清太学生信庵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冬夏手一编,常至夜分。邻院梦觉时,犹闻其诵读呜呜未休也。"( 清 孙枝蔚 《无酒》诗之一:"稚儿勤诵读,音节更琅琅。"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
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文言文字少而意思深,单音而韵味长,需要通过放声诵读,才会记得牢靠,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我们以陆游的《示儿》诗为例,做一点指导。首先,了解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首绝笔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偏安江南的悲愤,也表达了诗人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信念。诗的感情基调沉痛悲愤而又坚定乐观,诵读时要语调凝重,语速缓慢。然后,分清节奏和重音,做好记号.。
品味,指品尝;体味;各种肴馔。语出《礼记·少仪》:"问品味。曰:'子亟食於某乎?'"
【基本解释】
①尝试滋味;品尝:经专家品味,认为酒质优良。
②仔细体会;玩味:他经过细细~,才明白了那句话的含义。
③(物品的)品质和风味:由于吸收了异味,茶叶品味大受影响。
④格调和趣味;品味高雅。
1. 各种肴馔。
《礼记·少仪》:“问品味。曰:‘子亟食於某乎?’” 唐 白行简《李娃传》:“乃张烛进馔,品味甚盛。”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大内》:“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
2. 品尝;体味。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他是一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 周立波《卜春秀》:“这是 卜春秀 生平碰到的头一桩奇事,但细细品味,也蛮有意思。”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八:“ 闵嗣鹤 老师却能够品味它,欣赏它,观察它的崇高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