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2020-09-27 教育 67阅读
我认为教材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教师们一直受到:在课堂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开展工作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以课本教材为中心的影响。这种影响牢牢地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行为,使得众多的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于是到今天就演变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出现了越教越死,越学越死,只记结论不讲过程的局面。
显然的,这种现象出现,与新课改精神是相背离的。那么,应怎样科学地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搞清楚这两个概念的问题:
“教材内容”。这是学科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它主要 面对“用什么教”的问题:为了使广大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学科教材编制者提供“通常可以用什么教”的建议。理想的情况,学科教材内容应该做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课程化”。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课程内容要通过种种资源的运用使之具体地显现;另一方面,教材要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走进教材设定的世界,构建科学的思考与研究能力。事实上,这种情况由于受到客观制约,是很难实现的。
“教学内容”。这是学科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学生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性地蕴涵了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教学理念。
当我们了解了上述概念的区别后,也就明白什么是教学内容,什么是教材内容了。所以说,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不同的概念,作为教师,不能再单纯、片面地将教材内容理解为教学内容了。
怎样将教材内容转换为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用心揣摩:揣摩教材;揣摩学生;揣摩教法;揣摩教学情境的设计等。教学内容既然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这中间就有裁剪取舍和编排组织的问题。因此说,教师备课,不是简单的教材内容大搬家,不是印刷体的手写化。唯如此,备课的真正意义才能得到落实,高效课堂目标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我认为,教材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应着重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妥善处理“城市化”倾向的教材
教材的编写者主要是生活在城市的学者、专家,他们有时为了获取相关的调研数据,在学生中进行调查,但往往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学生,使得我们的教材、试题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有些农村中学的学生无法理解,在授课时对其做一个简单的变革,让其符合农村实际,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二、根据学生实际处理教材
教材中的观点都是编者经过精心策划的,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性。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编写教材时有时无法处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碰到的具体问题。此时作为老师则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或最关心、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进行授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们的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已经赋予老师灵活处理教材的权利。
三、运用课外事例、书本事例 , 丰富教材
如今的教材已经为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避免教材中材料的不足, 教师在运用这些材料时应对它们进行认真地再挑选.对一些蕴意不深文字浅显的事例材料,只要求学生自阅,教师略为点拨皆可,而对一些因受教材篇幅限制叙述过略的典型事例材料,教师则须对其进行充实性讲解。同时教师应善于收集那些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事例材料,在收集事例材料时,要注意事例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并适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丰富多彩的,社会上各式各样的现象他们都有所见有所闻.其中一些社会反面的人和事也必然成为他们见闻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这些社会现象的事例材料是难以回避的现实。但是,教师在使用反面事例材料时,必须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前提下,一方面要把握一定的量和度,另一方面更要善于引导.用对反面事例材料持批判地讲述,达到正面教育的效果。
教师运用的事例材料应有强烈的时代感,特别要善于运用一些学生关注和喜爱,而又是在近期发生的事例材料。这样能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新颖感,使学生更能够接收和理解教师的教学。教师在上新课时,不要怕 “ 炒现饭 ” ,除了找一些课本以外的典型事例进行论述外,还要充分运用课本的典型事例,对于这些课本事例不要怕学生已经看过,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已经了解的事例进行概括、综合,用以分析、论证基本观点,这样学生在熟知具体事例的同时,能够理解记清知识要点,有利于理清教材结构,更好地论证基本观点和原理,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对于课本教材中实例教师要避免不管不问。
此外,运用事例材料进行教学,教师应尽可能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投影,幻灯,录音和录像等。采用这些教学手段能使事例材料的运用更为直观,其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现在各校基本已将电脑多媒体引入了课堂教学,在为教学中运用事例材料开拓了更为美好的前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纸质教材知识承载量毕竟有限,编者难以紧随时代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迅速打造“升级版”。此外,容量有限的教材不可能将所有内容明示出来,少数知识点由于缺乏足够的条件难免让人产生疑问。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应大胆用好、用活教材,应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科学合理地生成或添加少量内容来弥补教材的些许缺陷,使教材内容这一“骨骼”变得血肉丰满,使课堂教学焕发勃勃生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升华。我们的源泉便来自教师、学生丰富、鲜活的教育实践。教师实践的智慧总是胜于理论的智慧。课改必定在实践中践行,我们得在教学实践中去磨砺、去砺炼,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我们手中材料,用好用活我们的教材,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让我们师生都迎着课改的风浪,在实践中成长吧!相信经过短暂的阵痛,便会迎来一个新的开始。这是我一名普通教师的期盼,是千千万万孩子们的心愿,更是我国教育大业的希望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