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咳白痰可见于正常人和支气管炎,咳黄痰表示呼吸道有化脓性感染。吐黄痰更严重。咳痰是借助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现象。正常呼吸道的粘膜分泌少量粘液,使呼吸道保持湿润。
2、咳嗽后吐白痰和吐黄痰的区别:咳嗽后若吐白痰西医则认为是没有合并化脓性细菌感染,而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中医则认为是寒咳,并有痰湿。咳嗽后吐黄痰西医认为是合并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化脓性细菌感染。而中医则认为是热咳,伴有热痰。
3、寒痰 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或其色青白,因寒主凝滞,且伤阳气,气不化津,水湿凝聚而为痰。因为肾属寒水,故《张氏医通》与《望诊遵经》都认为寒痰属肾,临床上除脾肾阳衰而生寒痰外,也多见于风寒束肺。《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曰:“在肾曰寒痰,其色有黑点,吐出多稀。”
4、热痰 痰黄黏稠,坚而成块,因热邪煎熬津液,灼炼成痰之故。因为心主火热,故《张氏医通·诸气门·痰饮》和《望诊遵经·诊痰望法提纲》都认为,坚而成块者是热痰属心经,而临床上多见于肺热。除黄痰外,其色赤、色黑亦可能属热痰。《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曰:“在心曰热痰,其色赤,结如胶而坚。”
5、风痰 痰色青,清稀而多泡沫,此病在肝经,因肝风挟痰,阻滞气机,上扰清空,往往伴有支胁满闷,躁怒眩晕,脉弦面青,胸闷喘急等。若因风邪犯肺,往往伴寒热身痛,咽痒咳嗽,鼻塞流涕等。在临床上,外感伤肺,非风寒即风热,故风痰以在肝经为多见,《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曰:“在肝曰风痰,其色青,吐出如沫多泡,四肢满闷,躁怒,……风痰多瘫痪奇症,头风眩晕,暗风闷乱,或抽搐。”
6、湿痰 咳痰量多,白滑而易咳出,若兼湿热,其色或黄,或咳吐脓血臭痰。因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故《望诊遵经·诊痰望法提纲》曰:“滑而易出者,湿痰属脾。”《症因脉治·外感痰证》认为,湿痰之因,或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可见外感湿邪或湿热,蕴结上蒸于肺,亦可成湿痰。《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曰:“在脾曰湿痰,其色黄,滑而易出,多倦怠软弱喜卧,腹胀食滞,脉必缓。或挟虚、挟食、挟暑、挟惊,各宜从脾分治。”
7、燥痰 痰少而黏,难于咳出,或痰中带血丝,或咯出如米粒而色白,或有少量泡沫痰,甚者干咳无痰。此因阴虚肺燥,或秋燥伤肺,故《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曰:“在肺曰燥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多喘促寒热,悲愁,脉必涩。”临床上当分外感燥邪,和内伤阴虚。《杂病源流犀烛》又有“郁痰”之说,亦稠黏难咯,伴有毛焦,咽干,口燥,咳嗽喘促,色白如枯骨,乃火痰郁于心肺间,久则凝滞胸膈。
8、老痰 吐痰形如败絮,色如煤炲,或黏稠如胶,皆为老痰。《望诊遵经·诊痰望法提纲》曰:“老痰胶。”“形如败絮,色如煤焓者,悉老痰之容。”《张氏医通·诸气门·痰饮》认为“老痰”积于胸膈作痞,亦可流滞于经络四肢。《丹溪心法·痰十三 》认为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是老痰。也有人认为老痰即郁痰,由火邪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津液凝而成痰,积久胶固而得名。《医学入门·卷九》认为燥痰日久亦成老痰。二说可并行不悖,总之,年深日久之顽痰即属老痰。
扩展资料:
痰是由肺和气道排出的黏液,其浊而稠者为痰,清而稀者为饮,此皆有形之痰。《景岳全书·杂病谟·痰饮》认为,《内经》只有积饮之说,本无痰证,痰证之名始于《金匮要略》,痰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饮清沏而痰稠浊。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水谷不化,停积肠胃即为饮,故由胃内排出之黏涎,亦称痰饮。
痰为津液血气因病而化生,无处不到,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故其中也包括无形之痰。望诊所见之痰饮,当指狭义之痰饮,即因咳嗽、呕吐而排出之黏液。因此,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一说,但痰饮的形成,不独与脾、肺有关。除了肺失宣降、脾失健运之外,肾阳不足,或肾阴不足,肝失疏泄,三焦不通,心阳不足等,皆能聚湿生痰,再加上寒凝、湿郁、热灼、燥结、风扰等六淫因素,便形成了痰或饮。可见望痰饮对辨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痰多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