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共享单车总是遭到破坏?

2020-06-29 社会 107阅读

如今在城市大热的共享单车,遭遇人为破坏的案例越来越多。近日,在广东广州市海珠区康乐涌,记者就目睹了环卫工人从涌里打捞9辆共享单车,其中有摩拜、小蓝、ofo、小鸣。这些车,跟它的其他同伴们,不知何时被人沉河。

在北京、上海等地,共享单车遭遇“人为的伤害”屡见不鲜。作为一种互联网经济,共享单车有助于建设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共享单车不仅倡导了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也便利了老百姓的出行,降低了公众的出行成本。惠民、利民的共享单车,却成为一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共享单车遭破坏”既损伤了他人的财物,也对老百姓的公共出行权益造成了损害。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共享单车能够有效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在一些交通拥堵的大城市,共享单车让许多人享受了有品质的出行。共享单车提供了良好的用户体验,老百姓自然会“用脚投票”。

“共享单车遭破坏”层出不穷,生动地说明了与共享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文明“慢了一拍”。少数爱占便宜的人将共享单车当成免费的公共产品,要么将其占为己有,要么对其进行竭泽而渔的使用,让其上演“公地的悲剧”。共享单车尽管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却并非纯粹的公共产品;它是“有主物”,而非“无主物”。

在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传统行业受到猛烈的冲击。习惯了以往的盈利模式和利益格局,面对挑战和压力,一些黑车和摩的司机难以适应,将“板子”打在共享单车上;共享单车犹如一个不受欢迎的入侵者和破坏者,成为打破某些人饭碗的“罪魁祸首”。这些自认为“被共享单车搞得没饭吃”的人们,一旦为自己找到理由哪怕是自欺欺人的借口,破坏共享单车的失范行为也就上演了。

那种认为共享单车挤占了市场份额、压缩了利益空间的想法,说到底是一种利益固化的产物。对于商家来说,互联网经济既带来了压力和风险,也带来了发展空间和利益空间。如果商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可避免要遭遇市场的“滑铁卢”——不是共享单车抢了饭碗,而是陈旧观念、僵化思维建构的“文化枷锁”让一些人的饭碗越来越小甚至丢了饭碗。更何况,有些人的饭碗本来就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泥巴饭碗”。

“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价值观念的错位,让一些人自我封闭、排斥竞争,将共享单车视为敌人。恶意损坏共享单车涉嫌犯罪,说到底是损人不利己的失范行为;“共享单车遭破坏”,要为轻率和糊涂付出代价。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