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结构是针对消费的对象而言的,分为精神消费、物质消费。
消费水平是针对消费者本身的消费能力而言的,与其收入水平成正比,分为高、中、低三等。
消费习性是消费者所生活的地域、国家、风俗、习惯、历史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他根植于消费者的潜意识中,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商品本身的价格。商品本身价格高,需求量少;价格低,需求量多。这是人所共知的。
第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各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因此,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某种商品的需求。商品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替代品与互补品。替代品(substitute)是可以用来代替另一种物品的物品。例如,乘汽车是乘火车的替代品,热狗是汉堡包的替代品等。每一种物品都有许多种替代品。如果某种物品的替代品价格上升,人们就要购买这种物品,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某种物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人们也会减少这种物品的购买。因此替代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一种物品的整个需求表,并使需求曲线移动。互补品(complement)是与另一种物品结合起来使用的物品。例如,录音机与磁带,汉堡包与炸薯条等。如果一种物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人们也会减少对这种物品的购买。例如,录音机的价格上升,人们也会减少对磁带的购买。相反,某种物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人们也会增加对这种物品的购买。因此,一种物品互补品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该种物品的整个需求表,并使需求曲线移动。
第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于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
第四、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包括对自己的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的预期。如果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上升或未来商品价格要上升,就会增加现在的需求;反之,如果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或未来商品价格水平下降,就会减少现在的需求。
第五、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人口数量的增加会使需求数量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会使需求数量减少。人口结构的变动主要影响需求的构成,从而影响某些商品的需求。例如,人口的老龄化会减少对时髦服装、儿童用品等的需求,但会增加对保健用品的需求。
第六、政府的消费政策。例如,政府提高利息率的政策会减少消费,而实行消费信贷制度则会鼓励消费。
第七、消费者偏好。偏好是个人对物品与劳务的态度,即喜爱或厌恶的程度。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还要满足种种心理与社会需求,因此,消费者偏好,即社会消费风尚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也很大。消费者偏好要受种种因素的限制,但广告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种偏好。这就是许多厂商不惜血本大作广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