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字(日文:汉字,假名:かんじ,罗马字:Kanji),又称日文汉字,是书写现代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
日本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现代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古代日本完全使用文言文,自近代以来,出现一部分由日本人独创的汉字,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日本官方定为国字,当中部分已被中文收录,现在和制汉字主要是未被中文收录的汉字。
《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本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不过在战後的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大约只有两千馀个。
日本政府於1946年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1850个「当用汉字」。当用即「当前使用」或「应当使用」之意。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或是用同音、同义字代替,并颁行简化的新字体。於是产生以下情况:
残骸→残がい
附近→付近
日本的汉字简化改革,最初导火线是GHQ教育使节团「建议」以日语罗马字全面取代汉字跟假名,实与脱汉运动无关;以往日本最多以「常用汉字」规范汉字使用字数,而非简化汉字。
教育汉字出现在「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的附录,俗称「教育汉字」。经过1968年、1977年、1989年的追加与改订,现在共计1006字,从小一到小六,各个学年的分配为80字、160字、200字、200字、185字、181字。
常用汉字1,945个。
由於普遍认为「当用汉字」对於社会影响实在太大,於是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颁订1945个「常用汉字」,新增少量汉字。并以「目安」为准(即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不再有强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