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真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吗?

2020-06-01 教育 95阅读
我不赞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观点。
这两句诗出自北宋汪洙的《神童诗》,意思是“除了读书入仕以为的行业都是低贱的”,汪洙会有这样的思想,可以说和北宋的时代背景有关。
“万般”指“社会上的多种行业”,唐代韩愈《师说》中就对这个概念下了定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中“巫医”就不用说了,其对应的巫祝文化在战国就开始衰落,到了北宋正好进行儒学复兴运动,宗教热情退潮,巫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乐师”在古代,出入的场合要么是隐私性强的王侯宅邸,要么就是各种花柳地带和娱乐场所,也是为“士大夫”所不齿的;宋代虽然商品经济繁荣,但宋政府实行的仍然是“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者依然属于“小生产者”。“万般皆下品”的观念应是由此而来。
再说宋代的社会环境,重文轻武、言论相对自由、人们的知识分子观念兴盛,科举制也是从隋朝开始沿用的选拔人才制度,可见有非常浓重的“重学风气”,汪洙本人则是小县城出身,家庭贫困,从小被灌输“读书成才”的观念,自身也热爱学习,形成这样的观点,也在意料之中。
他的诗句直至今日还在广泛使用,并且经常用来教育不读书的“熊孩子”。
因为当今我国使用“应试教育”模式,采取和古时候科举相近的“高考”制度。而“高考”无论如何,的确是青年拥有更好的平台的一条捷径,也是相对而言最为公平的考试制度,因此,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学生“少走弯路”,家长和老师都会这么教育祖国的未来:“你要是不读书,将来就去搬砖/扫大街/捡破烂……”等等诸如此类。这类言论无疑体现出非常严重的“职业歧视”:任何薪水不稳定/门槛要求不高 的工作都是“不体面”的、“丢脸”的。
然而,君只见到“学历高的享高薪,学历低的被迫谋生”;君不见,古时还有一句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就是“在各行各业都有将其业务能力发展到顶尖的人”,他们照样可以混得风生水起,并不比走“正规路”的人要差多少。
并且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型人才”即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博闻强识”还得“明于治乱”,掌握的知识多确实很值得佩服,但假如这个人只在理论方面达到了极致,而要真正做起事来却无从下手,或是此人的心理极度扭曲,未达目的不择手段,那么他也就不是能够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相反可能会沦为必须铲除的“社会毒瘤”。
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自己必须清楚,哪一种真正适合自己。找好自己的路,制定好人生计划,然后朝着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出前进的方向,不断地丰富自我。出路本身不只一条,但当自己还未明确目标,或是还未具备达到这一目标的能力的时候,努力读书,踏实高考,的确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正因上文所述,我认同“万般皆平等,唯有学习高”,学习并不单指读书,人可以不读书,但一定不能不学习,不养成健全的人格。
虽然我反对“唯有读书高”论,但我仍要在此为读书说句话:读书对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很大帮助,你内在的知识还会外化于言行中所散发的气质,你读书时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拥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培养批判和辩证的思维,多读书但不读“死”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综上,我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样重要,谢谢。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