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的角度分析多媒体

2022-04-10 娱乐 79阅读
  今天人们所谈论的多媒体艺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结合了视频、声音、文字的超级文本不但可以链接到无穷无尽的其他文本之中,还可以由多种路径进入,而它所提供的互动性几乎更是无穷无尽的。多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如下几点:其一,具有强有力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表现为通过多媒体艺术构建非真实的幻象,对当下问题予以非真实的假想、虚构;其二,具有深刻的观念性。这种观念性表现为艺术家通过声音艺术、录像艺术、互动装置以及摄影来传达的观念性艺术;其三,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多媒体艺术利用电视、录像、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积极地投入到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之中,走出了个人的私密性与狭隘感,对公共文化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其四,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流行性。多媒体艺术往往善于抓住时髦的话题与文化热点问题,及时有效、快捷地进行报道与传播,它的艺术符号极易与流行文化接轨,从而成为一种带有先锋性与前卫感的艺术样式。当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将多媒体艺术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探索,才能使多媒体艺术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与现有的艺术形式更好的结合。下面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当前多媒体艺术的应用现状。

  大型广场演出中的案例分析(多哈亚运会开幕式)

  第15届多哈亚运会开幕式是一场令人震撼的开幕式,投入了28亿美元巨资,超过上届釜山亚运会开幕式投资近10倍。从整体的技术水准和表现形式上、从充满高科技手段创新的制作上,这届开幕式可以称为“亚运会历史之最”,在多媒体的运用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那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LED显示屏,总共有10个标准篮球场大,长157米高38米,是专门为开幕式特制的。这个屏幕在开幕式中运用是革命性的突破,将以往以地面的画面为主开拓到立面空间,给人以绝对“三维”立体的视觉震撼。同时,为演出提供了第三空间的舞台,也丰富了内容阐释的空间。在媒体与演员的互动上设计者也是下足了功夫,在第一幕:生命之海的风暴场景中,由于主角采走了珍贵的珍珠,海底怪物对他的小船发动了攻击,怪物的图像出现在场地外围的大屏幕上,而主角则是在体育场中央的小船上,二者处于不同的位置,却共同向观众传达着同一个故事情节。大屏幕的影像与演员之间的互动表现也是十分的充分,影像中的怪物挥动钢叉发出一道火焰(这全是出现在视频影像中),当火焰移动到屏幕边缘时由衔接处实实在在的发射出了一道火焰,火焰顺着钢丝轨道击中了场地中央正在表演的小船,小船随即起火,影像中的怪物看到小船起火则表现的得意洋洋,紧接着发出更多的火焰攻击小船。这时影像中出现了一只雄鹰与海中怪物搏斗,最后怪物被雄鹰击败,雄鹰飞向屏幕边缘,紧接着场地中出现了一只雄鹰的机械装置在空中盘旋,最后机械雄鹰救起了船上的主角,到此屏幕与演员的互动告一段落。在这一段表演中充分发挥了屏幕中的影像与演员的互动关系,不但给现场观众带来很大的视觉冲击,也使整个开幕式表演达到了一个高潮。

  大型演播室案例分析: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

  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相当精彩,观众之所以能看到精彩纷呈的节目,与舞台的整体设计是分不开的,其中的亮点算是在舞台后区和两侧的高清晰大屏幕了。2007年春晚舞台,多组背景大屏幕随节目进展变换主题,成为演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确定全数字化的舞美方案,全数字化舞美将由彩幕与大屏相结合。有如下几点优势:第一:缩短时空差距。通过大屏幕,许多场外的视频资料可融入到现场效果中来,比如全省各地方台联欢的视频资料,通过大屏的播放,可使场内场外完成一次互动。第二、丰富舞台效果。彩幕的运用能够使背景效果运动起来,给人以视觉冲击力,使整个现场气氛更加活跃。第三、数字化舞美还可给予现场歌舞一定的情绪补充。数字化舞美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成为一段时间的主角,使舞台元素更加丰富,给予现场歌舞表演一定的情绪补充。第四、数字化舞美配合适当的效果装置,使舞台真正的动起来。

  舞蹈《小城雨巷》从创作层面来说,表现唯美和诗意,是一个极具艺术性的作品。舞蹈者一步一景,似若走在小巷中,它非常依赖背景大屏幕那个诗意的小城,加上现场色彩和道具的支持,很容易产生小城雨巷的意境。

  在这个节目中如果镜头始终包住演员,不使舞台的台口露出来的话,会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难想像这是一场在舞台上的表演。

  细雨,悠悠小巷,大屏幕作为舞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节目的情境烘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带给现场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更添几分惊喜。静态图片到动态画面的转变,将大屏幕的优势发挥的恰到好处。这是本届春晚的一大亮点。

  追求亮丽的超大画面、纯真的色彩及高分辨率的显示效果,历来是人们对视觉感受的一种潜在要求。大到指挥监控中心、网管中心的设施建设,小到视频会议、学术报告、技术讲座和多功能会议的召开进行,人们对大画面、多色彩、高亮度以及高分辨率显示效果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传统的电视墙很难满足人们在这方面的要求。最近迅速崛起的大屏幕拼接投影显示技术,正逐步成为适应这一需求的有效途径。高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诸多便捷,新型媒体的出现,带给观众更高品质的感受。

  戏剧舞台案例分析《马歇尔的幻觉》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戏剧舞台,如今已是一个普遍的趋势。《马歇尔的幻觉》是一部多媒体舞台剧,这部作品的上演在欧美引起巨大轰动,运用高科技使演员出入于电影屏幕和舞台之间,通过演员身体和影像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幻觉之旅”,巧妙的充满激情地将戏剧和电影结合为一体,为观众带来一次奇异的视觉体验。

  主要剧情是这样的:生性开朗幽默的乡巴佬艺术家马歇尔正在喋喋不休地抱怨,抱怨一切,这时一种病毒侵入了他的大脑,这让他变得歇斯底里。他在解梦人那里的抱怨不起任何作用,别人只是安慰他说梦中的幸福一定会到来。很想知道究竟是别人还是自己出了问题,马歇尔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决定去见一个可能对他有帮助的人。朋友在他耳边嘀咕了一个名字和一个地址,观众们听不到,只知道可能是一个心理医生。

  马歇尔来到医生的候诊室,多媒体影像和戏剧的结合从这里开始。有一位女士已经坐在那里(屏幕上),他们之间开始对话。戏剧和电影中的人物互相注视着,倾诉着,但在话语之外,马歇尔不能控制自己的思绪,那些奇思异想不断来搅乱他的精神(这些思绪会闪现在屏幕上)。在对话的过程中,明显的事实是马歇尔分裂成了两个自己:一个是从前充满激情、积极乐观的自己,另一个是现在消极易怒的自己。护士来通知他们“医生”会迟到半个小时,那位屏幕上的女士借此时间出去购物,只剩马歇尔一个人。

  故事的核心从这里开始:舞台上出现了两个马歇尔,一个在屏幕上,一个在舞台上,一个是虚拟的,一个是现实的。现实的马歇尔于是意识到屏幕上的候诊室跟自己所在的舞台如出一辙。只是,现实的马歇尔越是消极地对待一切,屏幕上虚拟的马歇尔越是表现得从容,充满激情,对一切都好奇,并从另外一个积极的角度重新把现实的马歇尔思考过的问题赋予了新的观点。两人进行了一番激烈的争论。虽然他们拥有相同的记忆和回忆,可是面对现实的态度却把他们对立起来。虚拟的马歇尔的未婚妻出现了(现实的马歇尔的女主角),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马歇尔立即开始祷告,并制造了浪漫的灯光效果和舞台布景,但这些都无济于事,女主角丝毫没有认出他来,转身离开。他迫切想要弄明白这种幻觉来自何处,为何存在。于是两个马歇尔合二为一,重新组成一个个体,去追溯更远的过去。一个巨型婴儿的画面出现,他走进画面以找回记忆,就在他要记起一切的时候,那个女士回来了。

  女士这时候告诉马歇尔实际上他来见的人就是自己,候诊室就是她的治疗室,她实际上并没有离开,而是躲到了观察镜的后面!从剧目一开始交错出现的人物都来到了候诊室,一起转向观众,然后问好!马歇尔大嚷起来,这不可能是真的,他不是在演戏,这个候诊室是真实的。迷茫的马歇尔分不清戏里戏外,陷入了绝望的无底深渊。我们在屏幕上看到当晚的观众入场,演出就在一个候诊室里进行着。马歇尔依然被囚禁在自己的幻觉和臆想中,能够把梦境和现实分开的那一丝线索也消失了。马歇尔用尽全力让那个女人走出他的梦境,也即囚禁她的那个画面。两个马歇尔又在他自己身上对立起来,他又得重新追溯到婴儿的画面来寻找真相……

  多媒体戏剧借用台上的一块巨型屏幕,完全打破了戏剧舞台的虚实空间。特别是空间多媒体的应用,将大信息量的多媒体运用随着演出的进行,在灯光的配合下变换丰富,使整个演出变得饱满。可以说,在特定的舞台空间结构中,声、光、电的效果帮助实现了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享受和心灵震撼。赫鲁尼在剧中不仅要一人身兼演员、歌手、舞者多重角色,还要与电影屏幕中的另一个“我”进行时空对话。最神奇的是,演员自由地穿梭于舞台和屏幕之间,真人和影像在瞬间转换。剧中的电影时而由黑白转为彩色,时而又从逼真图像变为flash动画,犹如魔术一般。正如欧洲戏剧运动改革者阿道夫-阿匹亚曾在著作《音乐与舞台艺术》一书中说:“唯有以剧情为依据的布景,外部形象才能使观众直接意识到戏剧中包含的内心和灵魂”。多媒体在话剧中的应用正是利用了舞台美术特有的艺术语言创造性地揭示其主题和内涵。在剧中,戏剧、电影和音乐是完全一体的,他们都成为了作品的表达方式。创作于2003年的《马歇尔的幻觉》,是多媒体戏剧比较具有代表和总结意义的作品。

  电视纪录片案例分析:《大国崛起》

  2007年在央视热播的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的特效运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正好有幸在一个项目上与水晶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接触,从内部了解了些资料,在这里对这部影片的特效部分做个简单分析。

  在世界近现代发展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各自的辉煌。《大国崛起》——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历经三年时间拍摄制作的大型12集电视记录片,展现的正是这九个国家的强国之路。

  这个项目的特效是由“水晶石”电脑特技部来完成的。他们参与制作的特效部分有50多分钟,包括前期测试和制作一共花了5—6个月时间。特效里不但有纯三维的制作,也有三维和二维、实拍结合的制作。用到的常规技术有大海、流体、粒子等等。在制作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难题,在海洋的效果实现上,花费了不少调试的时间,以达到导演的要求。

  海洋的效果是利用MAYA自带的功能,技术比较早,难度较大,难度主要是因为场景非常大。而整个场景完全是用三维实现的,没有和实拍的海洋结合。国内的其他公司也做过类似完全三维实现的海洋,但并不十分考究。“水晶石”主要在动力学、流体、粒子方面进行不断地测试,在不断与导演沟通和不断的测试后终于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效果,海水碰撞船体溅起水花的感觉比较逼真。

  值得说的还有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效果。水晶石花了很多时间实现镜头在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主要是为了把设计好的信息更有效的传达给观众,另一个原因是让视觉保持连贯并带有一些新鲜的感觉,让观众有所看,有所思,并乐在其中。

  在攻占巴士底狱这个场景中,一个镜头内有三个贯穿。从二维油画往前推,变成三维,镜头转回来又变成二维油画。镜头的运动和落点都是严格把握的,利用短的细节镜头穿插成一个长镜头。三维的镜头表达很自由,能够弥补实拍一些达不到的效果。

  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镜头开始时拍摄路易十六的记事本,“14日,星期二,无事”;拉开来是《攻占巴士底狱》的著名油画,继续推进,油画转换成三维的巴士底狱场景,愤怒的群众和民兵向前推进,镜头摇开拍全景,爆炸和烟雾笼罩……当镜头从烟雾中推开,巴黎革命的人群占领了并开始拆毁封建王权的象征——巴士底监狱;镜头拉出,拆毁的三维场景转换成另一幅油画。

  制作人员的具体工作从确定这两幅油画开始,寻找巴黎和巴士底当时的图片资料,搭建以巴士底为主的三维模型。然后设置摄像机动画,这是比较困难也比较重要的部分。为了让三维的拍摄角度与油画相吻合,制作人员采用纯手动调节的方式调节摄像机,并根据三维模型与油画的差距不断调整模型材质和造型,才得到吻合的画面构图效果。另一个出现的难题是虽然三维模型吻合了第一张油画,但却与第二张油画相去甚远,最后制作人员通过模型动画来调整构图问题,也就是给巴士底三维造型设置关键帧动画,让它在开始时能跟第一张油画相吻合,当摄像机转到与第二张画交接时,模型已经完成了动画变形并完全与下一张油画吻合了。

  《大国崛起》的特效方面在国内算制作比较精良的纪录片了,在整个片中穿插着许多二维、三维的特技,从视觉、听觉上增加了很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有如外国大片般的感受,为纪录片这种比较单一乏味的影视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其争得了更多得观众群,这也是多媒体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结语

  我国多媒体艺术经历了从模仿到原创、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正在步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多媒体艺术是当代信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多媒体技术对于多媒体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增加了艺术表现形式,而且实现了很多普通方式无法实现的效果,可再重要的技术也只是手段,它可以建构出多媒体艺术的“形”,但是艺术工作者的探索和创新才最终赋予多媒体艺术独特的“神”。今后的多媒体艺术将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它将是我们以后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技术将融入更多更新的技术,以后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内容将更加丰富。现在它的技术改进、创新都跟计算机的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多媒体艺术依附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今天的多媒体艺术还处在一个雏形阶段,有待我们更具创造性的去思考和塑造。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