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喻的句子

2022-03-25 教育 44阅读
简介  借喻,比喻之一。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再如:“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两个例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了,所以宋代陈?在《文则》中称这类形式为“隐喻”,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读者可以立即领会“鬼”、“豺狼”之所指。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像上面几个例子,假如用明喻或暗喻表示,就拖沓多了。
例句
  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③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唐朝诗人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与象征的区别
  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借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1]
与借代区别
  ⒈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各代表的必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如:
  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毛泽东《反对党八股》);②他擦过的玻璃,就像没有玻璃那样亮。①句中“长而空的文章”(本体)和“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喻体)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能构成比喻;②句中“玻璃”和“没有玻璃”不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③山上挂着一条白带子。
  借代中借体表示的事物必须与本体表示的事物相关,否则不能构成借代。如:③他端坐在主宾席上,左边是米业巨商李老板,右边是商业巨头马会长。在这群光头、毡帽、长衫、马褂中间,他有种鹤立鸡群的气度。(石楠《张玉良传》)
  句中“光头、毡帽、长衫、马褂”(借体)是“这些商业界上层人物”(本体)的特征和标志,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能构成借代。如果把句中的“光头、毡帽、长衫、马褂”改为“石头、桌子、电视机、书本”就不能构成借代。
  ⒉借喻侧重表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借代则侧重说明本体和借体之间的相关性换言之,借喻的构成基础是相似性,借代的构成基础是相关性。如:④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⑤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④句侧重说明“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与“厚障壁”之间有“深、厚,隔开两事物,使两事物产生界限”的相似性,是比喻;⑤句则侧重说明“现洋钱”与“袁世凯”的相关性(“袁世凯”是“洋钱”的标识),是借代。
  ⒊借喻是喻中有代,而借代是代而不喻如:⑥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他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测你一身的污泥。⑦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大团结”,我们包圆儿了。(刘绍裳《柴禾妞子》)⑥句且“落水狗”比喻并代替“挨了打的敌人”(或者“垮台人物”,)形象地说明了这种人表面可怜实际却凶狠的特性,是比喻;⑦句用“大团结”代替10元一张的人民币(10元一张的人民币上印有表示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图案),但不是以“大团结”比喻10元一张的人民币,是借代。
  ⒋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如: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⑨马之悦鬼着哪,连替中农说几句公道话都是前怕狼后怕虎的,唯恐丢了乌纱帽。⑧句可改为“树上顶着的白雪,就像一夜春风之后盛开的梨花”;而⑨句就不能说“官职”像“乌纱帽”。
  ⒌借喻的作用是使本体形象化,借代的作用是给本体换个名称如:⑩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的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既要读点通俗的金庸,也要读些经典的茅盾。⑩句用翡翠作比说明海浪,作用是使海浪给读者更加生动形象的印象;?句用作者代替作品,只是为了换个名称,便于称说,使语言表达更加灵活。①再比如鲁迅《故乡》中杨二嫂形象的描写和夏微《包身工》中女工形象描写,都是区分借喻与借代的典型事例:“圆规”在鲁迅的《故乡》里出现了四次;①(杨二嫂)正像画图仪器里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②我也没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③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④圆规一面愤愤的转回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
  前两处,是借圆规来形象地说明杨二嫂细脚伶仃的形象特征,作者着眼于杨二嫂与圆规形体上的相似,毫无颖问属比喻;后两处,因有前两个比喻为基础,作者与读者已经把圆规和杨二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圆规自然成了和杨二嫂相关的东西,作者用圆规来代替杨二嫂目的已不再是打比方,而是为了对杨二嫂换一个称呼,当属借代。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