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结局
战死(共59位)(始自征方腊)
1、云里金刚 宋万(战死于润州)
2、没面目 焦挺(战死于润州)
3、九尾龟 陶宗旺(战死于润州)
4、百胜将 韩滔(战死于常州)
5、天目将 彭玘(战死于常州)
6、白面郎君 郑天寿(战死于宣州)
7、操刀鬼 曹正(战死于宣州)
8、活闪婆 王定六(战死于宣州)
9、丑郡马 宣赞(战死于苏州)
10、金眼彪 施恩(战死于常熟)
11、独火星 孔亮(战死于昆山)
12、井木犴 郝思文(战死于杭州)
13、金枪将 徐宁(伤于杭州,后死于秀州)
14、浪里白条 张顺(战死于杭州)
15、小霸王 周通(战死于独松关)
16、没羽箭 张清(战死于独松关)
17、双枪将 董平(战死于独松关)
18、花项虎 龚旺(战死于德清)
19、插翅虎 雷横(战死于德清)
20、急先锋索超(战死于杭州)
21、火眼狻猊 邓飞(战死于杭州)
22、赤发鬼 刘唐(战死于杭州)
23、丧门神 鲍旭(战死于杭州)
24、通臂猿 侯健(杭州之战溺死于海中)
25、金毛犬 段景住(杭州之战溺死于海中)
26、立地太岁 阮小二(战死于乌龙岭)
27、玉幡竿 孟康(战死于乌龙岭)
28、两头蛇 解珍(战死于乌龙岭)
29、双尾蝎 解宝(战死于乌龙岭)
30、矮脚虎王英(战死于睦州)
31、一丈青 扈三娘(战死于睦州)
32、飞天大圣 李衮(战死于睦州)
33、八臂哪吒 项充(战死于睦州)
34、铁笛仙 马麟(战死于乌龙岭)
35、锦毛虎 燕顺(战死于乌龙岭)
36、赛仁贵 郭盛(战死于乌龙岭)
37、小温侯 吕方(战死于乌龙岭)
38、九纹龙 史进(战死于昱岭关)
39、拼命三郎 石秀(战死于昱岭关)
40、跳涧虎 陈达(战死于昱岭关)
41、打虎将 李忠(战死于昱岭关)
42、白花蛇 杨春(战死于昱岭关)
43、病大虫薛永(战死于昱岭关)
44、摩云金翅 欧鹏(战死于歙州)
45、菜园子 张青(战死于歙州)
46、中箭虎 丁得孙(死于歙州)
47、圣水将军 单廷珪(战死于歙州)
48、神火将军 魏定国(战死于歙州)
49、青眼虎 李云(战死于歙州)
50、石将军 石勇(战死于歙州)
51、霹雳火秦明(战死于青溪)
52、险道神 郁保四(战死于青溪)
53、母夜叉 孙二娘(战死于青溪)
54、出林龙邹渊(战死于青溪)
55、摸着天 杜迁(战死于青溪)
56、催命判官 李立(死于青溪)
57、金钱豹子 汤隆(死于青溪)
58、铁臂膊蔡福(死于青溪)
59、短命二郎 阮小五(死于青溪)
朝廷任用(共9位)
60、玉臂匠 金大坚(御前听用,后任职于内府御宝监)
61、紫髯伯 皇甫端(御前听用,后任御马监大使)
62、圣手书生 萧让(受职于蔡太师府)
63、铁叫子 乐和(王都尉府中使令)
64、神医 安道全(调御前听用)
65、镇三山 黄信(仍任青州)
66、病尉迟 孙立(仍任登州)
67、小尉迟 孙新(随兄回登州任用)
68、轰天雷 凌振(仍受火药局御营任用)
病逝(共13位)
69、青面兽 杨志(患病,寄留丹徒,后病逝)
70、船火儿张横(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71、没遮拦 穆弘(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72、毛头星 孔明(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73、旱地忽律 朱贵(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74、锦豹子 杨林(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痊愈返回饮马川,受职求闲)
75、白日鼠 白胜(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76、笑面虎朱富(看视病人,后病逝于杭州)
77、豹子头 林冲(病逝于杭州)
78、病关索 杨雄(病逝于杭州)
79、鼓上蚤 时迁(病逝于杭州)
80、大刀 关胜(饮醉酒坠马,后病逝于北京大名府)
81、铁扇子 宋清(患病在家,不详)
返乡、出海(共15位)
82、小遮拦 穆春(看视病人,后返乡为民)
83、浪子 燕青(出走于杭州)
84、混江龙 李俊(诈病于苏州,后出海,为暹罗国之主)
85、出洞蛟 童威(看视李俊,后随李俊出海)
86、翻江蜃 童猛(看视李俊,后随李俊出海)
87、神行太保 戴宗(终老于泰安州岳庙)
88、活阎罗 阮小七(终老于石碣村)
89、小旋风 柴进(辞官务农)
90、扑天雕 李应(返乡)
91、鬼脸儿 杜兴(伴李应返乡)
92、母大虫 顾大嫂(随夫回登州)
93、独角龙 邹润(辞官返乡)
94、一枝花 蔡庆(返乡为民)
95、铁面孔目 裴宣(返回饮马川,受职求闲)
96、神算子 蒋敬(返乡为民)
毒毙(共3位)
97、玉麒麟 卢俊义(被毒毙于淮河)
98、呼保义 宋江(被毒毙于楚州)
99、黑旋风 李逵(被毒毙死于润州)
自缢(共2位)
100、智多星 吴用(自缢于宋江墓前)
101、小李广 花荣(自缢于宋江墓前)
出家(共5位)
102、入云龙 公孙胜(出家)
103、神机军师 朱武(投公孙胜出家)
104、混世魔王 樊瑞(投公孙胜出家)
105、花和尚 鲁智深(坐化于杭州)
106、行者 武松(出家并终老于杭州)
抗金(共2位)
107、双鞭 呼延灼(后抗金阵亡)
108、美髯公 朱仝(后立战功)
扩展资料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小说取材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纲要》,宋代陈均的《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
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但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
宋代说书技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
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
但龚开的赞并未说故事内容。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
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投降朝廷镇压方腊起义止,顺序和后世的《水浒传》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
元代杂剧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梁山泊,《遗事》说的是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遗事》中写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杂剧中李逵是第13头领,燕青是第15头领。
凡此种种,可见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异同。这或者同在不同地区流传也有关系。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传》。
《水浒传》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从南宋开始就成为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题材。流传下来的根据说书人编成的话本中就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百单八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