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2000字 急用挖 最少也要1500 等等等 给分 ~

2020-09-19 情感 63阅读
1.山峦层层叠叠的绿,湖泊深深浅浅的蓝,阳光斑斑驳驳的渗进树林闪闪烁烁,野花或浓或淡。我依偎在一棵巨大的榕树下,它承载着我头上的那片天,两条小溪从我的身边潆洄而过,它们流向远方又交错在一起。我打开一本叫《挪威的森林》的书,细细的品读,静静的思索,慢慢的体会,缓缓的回忆...... 可以说这本书是购于五年前,我真正读它时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如今我又读了一遍,又是一翻感想。《挪》的神奇之处就是可以让我随时随地从任何一页任何一处读起,并迅速沉浸其中,完全受到其中的那份感情所熏陶。就像《挪》中的主人公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村上春树(《挪》的作者)在我的心里是一个十分感性的人,虽然他不是帅哥也不是美女,但他所呈现给我们是美好的一面。《挪》中美好的景色,富有诗意的自白,略有感伤的结局,从方方面面渗透出他的感性,我并不是赞美他,而是他的《挪》写入了我的心灵,使我读这本书时好像在读自己,同样的心路历程和相似的经历,让我动情。”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在此侧,不在彼侧。”生生死死就是此侧与彼侧,原来死就是一个跨度,跨到此侧就活,跨到彼侧就死。就在恍惚中懂得了我十八岁之前从没悟懂的事情,正如王小波所说:”人是在旅程中长大的。”在旅程中一切事情都摆在你的面前,原地不动有些事情一辈子都想不懂。《挪》中主人公为直子的死深深的内疚,出外旅行,在历经一个月的旅途中他的直子的身影如潮水般反复扣打他的脑际。 Ok,谈谈《挪》带给我什么吧。两个字:感觉。或许就是感觉把我和村上连接在一起,他用感觉描绘种种情景,我闭上眼睛那些情景竟屹立在我的脑海之中,仿佛像电影似的放映一个叫挪威森林的故事,放映一个我们曾经拥有的记忆,这种感觉是何等之妙啊?这感觉可能就是被我们称之为共鸣的东西。 我的电脑中正放着一首名为《The Promise》的曲子,”诺言”。《挪》中的”我”给了直子一个”诺言”,然而”诺言”并未履行,虽然”我”并没有因为这一点去到彼侧,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原来”诺言”是那么的重要,履行诺言更加重要,所以我不会随意给谁一个诺言,诺言是一种责任!Promise do not come easy. 木月死了,死的莫名其妙,没有任何的征兆,也许是他内心中的歇斯底里致使他去了彼侧。歇斯底里,弗洛伊德曾说过:”在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有一点歇斯底里。”木月是在青春萌动的时候去了彼侧,与其说是青春的萌动不如说是歇斯底里的萌动,萌动啊!懵懂啊!就这样似水流年般过去吧!木月把直子留给了主人公,可直子选择的是木月。她在如同她内心世界一般昏黑的森林深处勒紧了自己的脖子...... 在小学我记得老师说:”读后感就是谈感受。”感受,一部作品带给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同,这正是书的魅力所在。一个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对我说:”一位电影大师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是叹为观止的,不要惧怕大师,别害怕自己不理解大师所表达的真正意思。其实你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就是大师所要呈现给你的。”我想这不单单指的是电影,天下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应在其中之列。 既然说到了电影,那我就说说我一直没有看懂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这部电影如果是叙事的话那会有60%会看不懂,如果是用意象表现的话80%会看不懂,但其中有一个画面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十四岁女孩因某事被人要挟又得不到所爱的人庇护,心灵孤寂的她来到许多风筝飞翔的空地,与放风筝的人玩了一会儿,当风筝从蔚蓝的天空中坠落到地上时,她自言自语说了一句:”我好想飞呀!”下一个镜头是从高空向地面缓缓拉近,一根带血的钢丝上挂着女孩的手机,镜头进一步拉近,那个女孩死了......此时电影中没有声音,这种感觉就好像你也一同与女孩去了。真正的达到了一个”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震撼,一种无声的震撼,一种令人窒息的震撼。巧妙用这种手法的还有吕克·贝松导演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在影片快结束时,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利昂(影片男主角,让·雷诺饰)从幽暗的长廊走向光明的出口,可以说那个出口是他的希望,那个出口是他获得新生活的机会,从那个出口出去他就能改变一切。可一颗子弹射入了他的脑腔......同样是无声的,同样是震撼的,一颗子弹阻止了一个人奔向新生,或许是他罪孽深重吧,一颗子弹为他超脱了,是好事吗?只有看过之后待我们评判,此时的我已经有了答案。 看来大师们安排死大多会用无声去表现,村上也是悄然无声地送走了自己的两位好友——木月、直子,《挪》中是如此叙述的:”一个秋天,我想。风的气息,光的色调,草丛中点缀的小花,一个音节留下的回响,无不告知我秋天的到来。四季更迭,我与死者之间的距离亦随之渐渐拉开。木月照旧十七,直子依然二十一,永远地。”用一个”永远地”道尽了对逝去友人的无尽哀思,以及对似水年华的追忆。 ”文章这种不完整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用这句话来结尾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想说的还有很多,想做到十全十美,不过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文章没有结束,希望有待寻找,也许生命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我们找到了一件事情的答案,而后这个答案被生命本身所否定,于是我们又不得不踏上寻找的道路,我们没有办法停下来也不能停下来。 当我合上《挪威的森林》的时候,仲夏之夜已有些深了......
2.花了一天一夜将这本作者自传式的小说看完,心情沉重。 changeling。一种难以言状的悲哀。每当美丽的婴儿出生后,侏儒小鬼戈布林便常常会用自己丑陋的孩子偷偷换走那美丽的婴儿,这个被留下来的丑孩子,就是changeling了。大江健三郎把有关导演伊丹十三的真实事件和自己对自我人生的诠释结合在一起。通过“田龟”作为一种媒介,不断的去回忆,去深入,去挖掘从儿时到现如今的的转折,一步步走向好友自杀坠楼的真实。而Changeling在故事面变成一个具有多面性的复杂意想。人人都是Changeling,这个世界到处出充满了戈布林。他们威胁着我们的人生,威胁着我们的未来。部分有自觉的人孤独又痛苦的去寻找一种自我的救赎和外部世界的赦免和拯救。 “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就象变了一个人似的。“这是人们对changeling最通俗的表达。很久以前就一直用“带着伤口的人”来形容自己,而从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对此我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Changeling的偷换概念涵盖了时间、空间和事件。在催眠式的回忆一些记忆深处的经历,不管是印象深刻的还是想被遗忘的。一连串的错枝末节贯穿了到目前我的整个人生,乃至对人,对事的判断。因果显著,而这并不仅仅是宿命。当纯真已不再的时候,一再的强调希望自己是个孩子,不愿长大。为什么呢?也许潜意识里已经开始了对已不是自己的自己有了很深的恐惧。一种对自我的陌生感,对下意识的一些观念和行动的害怕。也许潜意识里就一直想着自救,所以会对心理学、宗教、哲学等一切悬疑的东西如此的感兴趣。而自从和狗狗相识,这个更加敏感、有着很强思维能力和与我达成很好的神交的家伙之后,我无法预计这是对我自身伤口的填充还是越发的撕裂。我只能用他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来形容他对我的影响,因为那使我感到安全。有段时间会通宵通宵的和狗狗冒险,尝试着去揭开被包裹了层层之下的自己。这真是一个奇妙的体验,我们用电话通话的方式来执行。一个问题深入着一个问题,不断记忆的堆砌,用自以为的成长中的一些事例来应征心态上和行为上的一些改变。仅仅是浅尝即止,我们已经深深的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可怕。突如其来的对彼此的害怕和陌生感以及对自己的罪恶感,然后是大段大段时间的沉默。 “等到二十年后,我想我们也许可以尝试这种“田龟”式的对话。”看完这本书后我在电话里对他说,“那个时候我们有很长一段的共同经历,我相信我们能达成一种默契或者说是规则来完成现在我们无法做到的一些事情。” “如果那个时候我和你做这样的事情,应该是种悲哀。”狗狗的话仿佛从很遥远的地方飘来。我们又一次沉默。我想到了作品中作者讲的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作者小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故在弥留之际他与母亲的一段对话: “妈妈,我会死吧?” “不会的。有我给你祈祷呢。” “医生说这孩子没救了,我听见了。我会死的。”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要是你死了,我就再生一个你,你就放心吧。” “可是,那个孩子和死去的我是不一样的孩子吧?” “不,是一样的。我会把你以前看到的,听到的,读的书,做的事都讲给新的你听。这样新的你就会用你知道的词说话,所以说,这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 真的会是完全一样的吗?真的能完全的保护孩子不给各种各样的戈布林偷偷换走吗?也许就如大江健三郎最后肯定的表述一样,“忘却死去的人吧,连同活着的人也一同忘却!只将你的心扉,向那些尚未出生的孩子敞开!” 二十年后,我和狗狗如果真的在用如“田龟”的方式做如此交流的话,也许真的是一种悲哀……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