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题为《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长期以来,关于“日本制造在走下坡路”的说法在国内颇有市场,其主要依据是全球消费电子产业最高端、最优秀的代表——— 日本8大电子企业(索尼、日立、松下、东芝、富士通、NEC、夏普、三菱),多年来困难重重、风光不再。与此同时,逐渐崛起的中国制造,不仅成功收复了大片国内市场份额,近年来更是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此消彼长之下,国人对日本制造的“没落”很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
但吴晓波的这篇文章,生动描绘了国人在日本大举抢购马桶盖、吹风机、陶瓷刀、保温杯、电动牙刷等的“窘态”,不经意间打破了部分国人关于中国制造已超越日本制造的幻想。令人扼腕之余,似乎我们也需要重新认识当下的日本制造业。
首先,当前日本消费电子企业的“没落”,并不能代表日本制造业的真实水平,日本仍拥有很强的制造业整体实力。根据2013年11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公布的《2012-2013年工业竞争力报告》,日本制造业竞争力居全球首位,而我国仅排名第7。从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看,尽管中国内地有91家上榜,数量上远远超过日本的57家,但如果单从制造业领域看,上榜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和日本制造业企业分别为36家和29家,可谓相差无几。更令人尴尬的是,我国上榜的36家制造业企业中有4家处于年度亏损状态,而日本却仅有索尼1家亏损。
其次,日本企业依然拥有极其优秀的研发能力。据欧盟委员会2014年12月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2013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业中,日本企业的数量(387家)远远多于中国企业(199家)。从研发经费上看,387家日本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更是高达856亿欧元,相当于199家中国企业投入额(203亿欧元)的约4倍。
再次,日本制造的特色并非在于“大而全”,而在于“高精专”。尤其是在处于全球产业链上游的材料、零部件、装备制造等核心技术、高附加价值产品制造方面,日本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iPhone为例,目前iPhone6和iPhone6Plus配备了约1300个电子部件,其中约有700个为日本制造,超过了半数。正因为如此,由于受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影响,使日本配件企业的生产供应出现问题,甚至导致当时上市在即的iPhone5不得不推迟发布。而相比之下,尽管我国早已是毋庸置疑的制造业大国,但却还不是制造业强国,突出表现为工业基础制造能力不强,机械、电子等领域的关键零部件和工艺技术仍受制于人。
第四,品牌和质量已经成为日本制造的一面旗帜。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所评出的2014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日本和我国(内地)分别有39个和29个品牌入选。乍一看,还可能认为差距不是很大。但事实上,我国入选的品牌中,大多为CCTV、国家电网、工商银行、中国移动等金融、能源、电信品牌,真正的制造业品牌仅有8个。而日本39个入选品牌中则有30个为制造业品牌。此次马桶盖引发的风波,也侧面证明了这一点。据统计,我国至少有3000多家卫浴用具制造企业,但中高端市场仍一直为日资和美资品牌牢牢控制。
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制造业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拥有少数几个大企业,更在于培育出了一大批小而强、在细分市场领域牢牢占据领军地位的中小企业,也就是所谓的“隐形冠军”。2013年火遍日本的电视剧《半泽直树》,讲述了主人公父亲——— 一名中小企业经营者,执着于研发一颗树脂螺丝钉的故事。正是这些不起眼的中小企业,专注于某一特殊领域,产品特色鲜明,不易模仿,支撑起日本制造业享誉全球。而我国尽管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拥有自身独特优势的仍在少数。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失落”之后,日本消费电子企业的复苏似乎也已经开始。以日本8大电子企业为例,近年来不约而同地剥离亏损业务、削减营业成本、专注自身强项,除索尼外,均已在2013财年获得盈利,日立的营业利润更是创下23年来的新高。而索尼也于2014年第二季度实现扭亏为盈。从更大视野来看,日本消费电子企业的业绩回升,也是日本制造业走向复苏的一个缩影。在安倍经济学日元贬值、规制改革、积极财政政策等一系列措施的刺激作用下,日本制造业正在成为日本经济之火重燃的“强心剂”。
尽管经历了所谓的“失去的十年、二十年”,日本制造的核心优势并没有丢失。我们需要承认,除了在量的方面中国制造已经超过日本以外,在质的方面,中国制造较日本制造仍有较大差距。从国人扎推去日本抢购马桶盖的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与日本企业相比,中国制造的不足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质量不高,价廉物不美;二是技术不佳,投入不足,拿来主义;三是品牌缺失,缺乏客户忠诚度。
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能从赚快钱的浮躁中回过神来,消费者“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无奈可以早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