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出生于法国普瓦捷,1984年6月25日逝世于巴黎)是一位法国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他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尤其在法语国家中)、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他被认为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但也有人认为他的早期作品,尤其是《词与物》还是结构主义的。他本人对这个分类并不欣赏,他认为自己是继承了现代主义的传统。他认为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本身就非常的含糊。
有人就他的结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的倾向质疑他的政治活动。在这一点上他的处境与诺姆·乔姆斯基、乔治·莱考夫和简·雅各布相同。
▲一个跨越历史,哲学,艺术,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学术大腕。
▲一个同性恋者。20世纪第一个死于艾滋病的思想家。
▲一个离经叛道和难以归类的"怪人",一位专门跟现代文明抬杠的"楚狂"。
▲一个生活在20世纪的人如果不知道福柯,就像一个生活在19世纪的人不知道马克思一样。说得刻薄一些,他会是一个文盲,至少是个"思想盲"。福柯的思想,振聋发聩;福柯的世界,丰富多彩。任何一个人,如果他错过了福柯,就会与一个最有趣的人、一个最值得结交的人、一个人类思想史上的奇迹失之交臂。
主要作品:
《疯癫与文明》(Folieetderaison)是1961年出版的,它是福柯的第一部重要的书,是他在瑞典教法语时写的。它讨论了历史上疯狂这个概念是如何发展的。
《临床医学的诞生》
《词与物》
《知识考古学》《性史》
《规训与惩罚》
关于身体性:
梅洛·庞蒂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那么哲学作为一门对“世界问题”的最根本把握的学问自然也应该从对身体的思考开始。事实上,身体问题,实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一部关于人的哲学其实就是一部对人的“身体的解释,或者误解”的哲学。随着当代哲学研究的日益深入,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推波助澜,“身体性”问题从“遮蔽”逐渐走向“澄明”,成为日前西方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肉身的缺席:作为一种“练习死亡”的哲学
二,肉欲的乌托邦:作为一种“肉体专制”的哲学
三,回归“身体间性”:作为一种“身心合一”的哲学
送一些参考书目
[1]柏拉图.斐多[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2]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笛卡尔.第一沉思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
[5]理查德·泰勒.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8]尼采.权力意志――重诂一切价值的尝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9]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3,1
[10]冯俊.后现代主义哲学演讲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倪梁康.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
[13]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5]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6]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J].人文杂志,2005(2):28
[18]庞学铨.身体性理论:新现象学解决心身关系的新尝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