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现状

2020-05-24 综合 129阅读
一、我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与发展现状
30余年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实质上
直接影响着计划经济时代依托在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农村社会保障。
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面向农村居民的
社会保障制度不随之改革并加以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风险便会持续增长。因此,自20
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有关部门便开始在农村开展相应的社会保障改革试点。
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农村社会保障改革
1(1)农村五保供养制度。(2)农村救灾保险(3)农民养老保险。
(4)农村合作医疗。(5)农村其他社会保障试验。除上述的几个方面外,在一些农村地区还自发出现
过其他社会保障试验,如建立农村老年人集体福利设施、兴建农村幼儿园,以及为农村子女教育提供补贴,等等。农村扶贫虽然难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确实取得了良好的减贫效果。
总之,20世纪80—90年代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建立新型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起到了一定的先行试验作用。
2.新世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真正意义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进入本世纪以后才开始的。它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它是一项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
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增加对农村医疗保
障投入后,农民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在建立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
3)探索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由于农村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不再可靠而且,在养老保障上存在的巨大城乡差距,直接损害了社会公平,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呼之欲出。
(4)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完善。全国取消农业税,五保供养被全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即政府替代农民成为供养农村五保户的责任承担者。
(5)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扎实推进。
(6)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取得新进展
(7)农村救灾能力不断提高
(8)其他社会保障
除了上述外,面向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还有医疗救助、教育救
助等。
总之,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展较快,一个以最
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三大制度为支架,辅之以其他社会
保障制度或政策措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目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大体上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多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最普遍的形式。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
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医疗保障的人口只有12.56%,其中合作医疗的比重仅为6.5%。这比80年代末的5%有一定的提高,但与70年代90%以上的合作医疗覆盖率相比,有很大差距。其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不足
我国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人口却只占有30%的卫生资源。
2.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不稳定,有关政策之间相互冲突矛盾
3.农村卫生体制难以适应收入水平差距极大的农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要求。
4.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极不合理,难以充分发挥效益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