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版三元人民币怎么分辨真伪?

2020-10-11 文化 214阅读

一、从以下五方面去鉴定1953年版三元人民币:

1、正反面的实心五角星混合花纹水印清晰

2、两面的凹凸感也很明显

3、整个币的纸张摸起来有粗糙感

4、背面的黄色“圆”字下面有个隐藏的实心五角星,在紫光下才能看见

5、整张币的线条、图案在放大镜下清晰!

二、1953年版三元真人民币属性:纸币整体颜色为淡绿色,长16厘米,宽7.2厘米,比现在流通的1元人民币稍微大一些,正面的两端各有繁体三元字样,下面标着“1953年”,正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六字,中间是井冈山龙源口石桥图景,石桥周围的花边为深绿色,中间的底纹为黄色,纸币的背面图案是花纹和国徽,中间有汉、维、蒙、藏四种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三元”字样。

三、1953年版三元真人民币的特征:

1、实心五角星花纹混合水印;

2、由前苏联代印。

3、未发现暗记;

4、是人民币发行史上唯一一枚三元面额票;

资料拓展:

一、第二套人民币(1953年版三元人民币)之所以采用了“三元”的面额,主要有两个原因:

1、首先是因为当时苏联的卢布常用“三”的面额,有三戈比的硬币和三卢布的纸币。第二套人民币于1950年开始规划设计,1953年开始制版和印刷,当时正是我国向苏联方全面学习的时期,所以在这方面也借鉴了卢布的面额体系。

2、第二个原因则是时间紧迫,印钞厂生产能力有所不足导致的。当时我国印刷技术还很落后,对大面额钞票采用的复杂凹版对印技术和水印造纸技术的掌握都不过关,所以二版币中的大面额钞票要委托苏方代为印刷,其余小面额纸币的钞票纸,也大多要靠苏方提供。第二套人民币起初设计的最大面额钞票是100元,后来为了预防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大批量造假,把最高面额限制在10元(这样造假的成本和难度也就大大增加了)。

在货币总需求量确定的条件下,这就大大增加了印刷的工作量,即使是苏方大型印钞厂的生产能力,要想在一年多时间里完成这样大批量的生产,也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再没有“三元”的面额,一元、二元纸币的印刷量就要更加增多,印刷任务就更难以完成了,所以经过与苏方的技术性商讨,我国最终确定了模仿卢布的1、2、3、5、10元的面额划分。

二、第二套人民币停止流通:

因为这一面值的人民币当时是在苏联印刷的,后来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为防止苏方利用手中的印版印制“真版伪钞”,扰乱我国金融秩序,中国人民银行于1964年4月14日起在一个月内限期收回。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兑和流通使用。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元人民币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