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化之争
或许这个题目不太合适,因为我们中国好像基本上都没有跟韩国争过,还有,中国也不需要争。那些文化本来都是中国的,中国在宣扬的本来就是自己的东西,何来文化之争呢?
相反,是韩国在盗窃中国的文化,在想方设法地极力将中国文化韩国化。
对于韩国盗窃中国文化这些行为,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韩国民族的自欺,不肯承认曾依附过中国。
韩国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的附属国,还有很长时间是在中国的统治下的。直到二战后,韩国才终于完全摆脱了中国的影响。韩国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活在中国的影响之下,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翻身了,而且,还在经济上超越中国。所以,有点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的感觉。但这并不能完全洗脱他们曾经依附过中国的事情,因为他们韩国的文化是植根在中国文化之上的,这个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们韩国不敢明目张胆的说不是。于是,韩国他们想出一系列的自欺的方法,只要把中国文化说成是自己的,那样就不会觉得就比中国矮了一截,还大有把中国压下去的感觉。所以呢,在韩国,出现了自上而下的丑化中国,贬低中国,极力称赞韩国的言论。殊不知这个靠打压他国,盗窃他国文化的行为只能自欺,不能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反而会受到其他各国的耻笑。
2中国的日益强大。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质的飞跃,到现在国民生产总值以远远超越了韩国。而从现在的情况看来,中国除了经济强大外,综合实力也在不断加强,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身份活跃在世界舞台。
相比韩国,当年他们的是依附在美国身旁才活的经济腾飞的。这是他们引以自豪的地方,短短几十年间就令韩国的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曾经是他们唯一可以跟中国叫喊的地方。而现在,中国用了比他们少一倍的时间,取得了比他们多几倍的成就。中国的飞速发展深深地刺伤了本来就很脆弱的韩国人的自负的神经。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的强大,韩国在亚洲的话语权越来越少,而当年的傀儡主美国也大有放弃韩国的想法。韩国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渺小,于是做出了一些贻笑大方的事情来吸引国际的注意。
3汉字的回归迫使韩国直面中国文化
今年来,韩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要求恢复汉字在韩国的流通。而05年推出的《推动汉字并用方案》无疑彻底宣布韩国的去汉字化完全失败。到此,韩国没法再回避自己与中国的渊源。但韩国民族骨子里那种想逃避中国的思想还没有改变,那种自大的想法并不因去汉字化得失败而消亡。相反,韩国走上了另外一条更加极端的道路。既然无法摆脱中国文化,那就让中国文化变成韩国文化。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对中国文化的盗窃也正是在去汉字化彻底失败后进入高峰的。这充分暴露了韩国的懦弱的自欺。
对于中国与韩国的文化纠缠,我觉得,咱们不用那么计较。就如那些老中医在面对韩国想申请“韩医”为文化遗产时候的看法。“中医需要的不是保护,而是发展。当中医学、发展到另外一个高峰的时候,所有的谣言都不攻自破。”
我们在对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首要做的是想怎么去发展,而不是去讨论她到底是属于谁的。如果不去发展,就算到最后,拿回了那些属于我们的文化的归属权,但那些文化却已湮灭在历史的痕迹当中。那样,我们得到的是什么?没有社会表现的文化仅一纸公文而已。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8-10 20:05 中韩文化之争带给我们的思考
在被部分中国媒体泼墨式报道多次后,韩国方面终于做出回应。韩国驻华使馆给中国媒体发来声明称,对所谓韩国教授声称“诗人李白是韩国人”、“孙中山是韩国人”、“朝鲜族发明了汉字”……等虚假报道表示“深感担忧,并予以关注”。声明指出,这些“中国文化被韩国”的报道,事后经查明大部分均无事实依据。有些报道是把某个人观点当成韩国国民的普遍立场,扭曲事实真相并进行炒作。
看了这则声明,有点哭笑不得,看来“中韩文化之争的闹剧已受到韩国政府的关注。至少韩国方面担心,这样的新闻报道,会影响到中国民众看待韩国的态度。这两年写过两篇与韩国文化有关的评论,从网友一些“棒子”称谓的留言,已感到了某种民族情绪,只要说起韩国,多是怨恨不屑的口吻。这种情绪的漫延,与这种臆造的“文化之争”不无关联。
记得前些年“哈韩”还是一种风尚,但从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在联合国“申遗”成功开始,一场虚拟的文化之争拉开了大幕。媒体早有解释,江陵端午祭的源起虽与中国的端午节有关,但与端午节习俗并不相同。它主要是指当地的一种祭祀活动,祭祀的也多是韩国才有的神灵,如大关岭山神等。它不过是以端午为时间点,韩国民众迎送各种农业神的一种信仰活动,虽有儒教祭仪,但巫俗祭仪多是韩民族才有的文化内容。即便韩国民间过端午节,吃的也是艾子糕喝的是益仁汁,与中国端午习俗也大不相同。
在一些同源的文化圈,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有一些习俗虽起源某地,但在漫长的历史与文化交流中,会被周边的国家或地区吸纳和接受,并演变为自己民族的独特习俗,这本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正常状态。
这种正常的状态,到了一些文化官员、专家和媒体的口中,就变成了一种竞争。似乎把“申遗”当成了申请专利,其实“申遗”与申请专利完全是两个概念。只要你申报的项目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特色,同样能继续“申遗”。申遗是对传统文化保护状态的认可,并不是对文化起源的一种官方追认。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这种假造的“文化之争”也确实引起一些管理部门的恐慌,使得国内这些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很大进步。细察“文化之争”背后的利益链,也是有受益者的,就是主管文化遗产保护的那些部门和机构,它们是想用一场假想的“文化战争”,来推动对国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于是经济领域才有的竞争意识,被引进到对文化源起的认定了。
文化最为主要的特征,就是包容性。任何一种伟大的文化形态,绝不会只局限在一个区域中发展,古希腊文化、基督教、佛教、儒家文化都是如此。一种文化形态背后的价值与思想资源,如果适应了历史的需要,自然会在各地落地生根。强大的文化依靠的是传播。依靠的是对其他文化的融合,来显示力量的,而不是靠对起源的竞争。你有再强大、再纯净的起源,在今天的民众生活中失传了,也终究是一种孱弱的文化。
我想所谓的中韩文化之争,中国学术界一直是把它当作一场民间闹剧的,很少有学者参与这种争论。只要稍具历史常识的人,不会参与这种争论。中韩在历史上渊源极深,从汉武帝起,中国就有过对韩地的殖民史。所以韩国一些学者,想在当代通过一些文化方式来剥离文化中的殖民因素,也属一种正常心态。但历史终究是无法改变的,尤其中国一直有修史传统,是世界上历史保存得最为连续而完整的国家,要想在这样的文化中改变人们的某种历史认知,几乎没有任何可能。
这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宽容地看待各种国际文化现象,也是一个大国应该有的文化姿态。宽容既意味着社会能容忍各种不同的声音,不用担心压制;也意味人们不再用各种极端观点,来对待自己不理解的文化现象。只有构建了这种宽容的文化心理,国民情绪才能不显得这么变幻不定、狭隘短视。宽容并不意味着丧失生机,而是对文化现象做更多理性的思考,少一些仇视和敌意,多一些理解和温情。只有这样,才能把媒体资源用在那些值得批判的议题上,而不是打一些像“中韩文化之争”这样无聊的口水仗。
提问人的追问 2010-08-10 20:09
可知这是我做的课题啊,我没办法改题~虽说中国没有争,但是作为端午节这一文化的发源地上生存的人们,面对别人对我国文化的争夺,不是应该做些什么么,这一课题主要目的就是要激发中国人民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并无其他深刻意义。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8-10 20:13 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流长,那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是指文
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
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随着西
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现今存在的“传统文化”或被忽视,或被披上了
现代文明标识的羽衣。我们在感受着我国传统的博大后是否应该更应该思考一下
,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现在的传统文化呢
韩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对民族文化遗产作为“无形文化财产”保护起来,
相对于韩国对文化保护的程度我们汗颜,在别国着手准备将“端午节”作为文化
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保护的时候,我们才惊呼这是我们的节日,怎可被
他国抢占
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我们不能处于被动的位置,不能等着别国关注某个节日的时
候,我们才惊恐,才翻找历史资料,告诉别人这是属于我的,地球人都知道,可知
道有什么用,谁先申报就是谁的,谁有功夫从沉年的资料中去证实是属于你的呢
?
就象多年前别人对自己专利的默视,自己用了多年的商标不能用了,原因是别人
抢先自己一步注册,受到了法律的保护,我们捶胸顿足又如何,主要是脑子中必
须有保护自己的意识。
我们的文化传统很多,需要全国人民都积极去行动 去保护 去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