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东局势如何,求分析
可以从根源、现状、特点、问题的核心,前景展望,引发的思考,这几天来写, 中东地区局势动荡的根源 中东地区局势持续紧张和动荡,原因错综复杂,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根源一:“9?11”后美国出台的“整合”中东的政策。“9?11”事件后,美国认为恐怖主义是 美国的主要敌人,迅速组建全球反恐联盟,并接连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国认 为“最严重的危险在于极端主义和技术(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布什总统据此提出 “邪恶轴心”论,将伊拉克、伊朗和朝鲜定为“邪恶轴心”国家,并把矛头指向利比亚、苏丹、 叙利亚等地区“无赖国家”,中东成为美国反恐主战场。美国遂提出“整合”中东的政策:一是 打击恐怖主义, 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二是运用美式民主与自由理念来改造长期以 来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中东国家。这项政策的两大步骤,一是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 姆政权,二是继续偏袒以色列,实现巴以和平,并推动中东国家进行美式民主化和自由化改 革。 根源二:在许多阿拉伯民众和学者看来,美国发动这场伊拉克战争是一次新的基督徒对 穆斯林的“十字军东征”,这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一场“文明的冲突”。而在这场文明的冲突中, 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处于分裂状态和弱势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世界则处于强势地 位。许多阿拉伯学者认为,美国发动的这场“文明冲突”之战,既有冷战结束后以美国学者亨 廷顿为代表的“文明冲突论”的理论支持, 又得到美国政界和军界新保守现实主义者的坚决拥 护。因此,伊斯兰文明成为西方文明打击的首要目标。 根源三: 当前“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是引发中东地区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种格局下, “一超”美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多强”不但不团结,而且“多强”中很多是美国的盟友,同属 西方文明世界, 它们彼此之间尽管有分歧和争吵, 但这种分歧和争吵从未导致西方文明世界 的对抗和解体。 伊拉克战争就是典型的例证, 尽管法国、 德国等强烈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 既不出钱也不出兵, 但事实上, 这也等于帮助了美国, 伊拉克成为当代“绥靖”政策的牺牲品。 因此,美国的“单边主义”盛行,而“多强”的“多边主义”根本制约不了美国。这种“一超多强” 的国际格局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1 根源四:阿盟等中东地区区域性组织处理地区事务不力也是该地区动荡的一个因素。自 成立迄今, 阿盟在加强其成员国政治合作、 协调经济发展及其在处理对外事务中用一个声音 说话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事实也证明,这种作用极其有限,因为它既没有能力化解其 成员国内部的矛盾,比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更没有能力解决其外部面临的挑战,比如阿拉 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冲突以及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 阿盟实际上处于分裂和涣散状态, 还形 不成一个强大的合力来应对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根源五:中东地区复杂的民族和宗教冲突的历史。阿拉伯与以色列这两大民族冲突的历 史若从马德里中东和会算起,也已经有 10 多年,若从 1948 年联合国分治决议算起,则达 近半个世纪,而若再追溯,这两大民族冲突的历史则更久远。再如伊拉克,其国内的民族和 宗教问题也十分复杂, 既有阿拉伯人与库尔德人的冲突, 又有什叶派穆斯林与逊尼派穆斯林 的长期斗争。 根源六:中东地区特别是海湾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目的之 一就是控制该国的石油。因此,该地区成为大国角逐能源的主战场之一,而地区国家却没有 能力来保护自己的资源。 东问题一般指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争端, 是自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 一个地区热点问题。 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 “9?11” 事件后,因肇事者多为伊斯兰教信仰者,有人将它与“文明冲突”相联系。因此,中东问题更 加为世人所关注。这里从历史角度提供一些背景情况,并对此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历史回顾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 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族的一 支。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 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2 约公元前1900年, 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率领下, 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 迦南。据《圣经》所说,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后犹太人 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亚伯 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马仪,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 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2002年11月,阿拉法 特在会见中国中东特使后,针对以色列外长内塔尼亚胡威胁要把他赶走,激动地对记者说: “我是阿拉法特,我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三次流散。 约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 公元前 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大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 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大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 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 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 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 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 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 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 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 三次大流散后, 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 四次战争。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大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的分治决议,要求英国 尽快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撤走其军队,然后在巴勒斯坦成立阿拉伯国(面积1.1 万平方公里)和以色列国(面积1.4万平方公里)。当时犹太人只占总人口的1/3,却 得到了58%的土地。决议还规定耶路撒冷市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1948 年5月14日, 英国宣布结束对巴的委任统治, 犹太人根据分治决议当日即宣布成立以色列 国。次日,即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对以宣战,约旦、伊拉克、埃及、叙利亚、黎巴嫩、 沙特均派军队参战,战争持续到1949年7月,阿方失败,以色列占领了按“分治决议” 划给阿方的5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约70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这是第一 次中东战争。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英、法资本)收归国有。10 月29日,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在埃及人民的奋勇抵抗下,在包括苏、美在内的国际 社会强烈反对下,入侵者于11月7日停火。此为第二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 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叙利亚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6万平方公里)、约 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5800平方公里)和耶路撒冷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1150平方 公里) 所占领土面积数倍于以色列本土面积。 , 战争于6月11日结束, 故又称“六天战争”。 这次战争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著名的第242号决议, 要求以方撤出其在这次战争中占领 的土地。此为第三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为了收复失地并重振阿拉伯军队的 士气,埃、叙军队同时向以色列突然发起进攻,埃及收回了纵深约10—15公里的西奈半 岛土地,叙则收复了大部分戈兰高地。以军于10日展开反击后,不但收回了失去的戈兰高 地,又占领了叙方77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越过苏伊士运河,包围了埃及的苏伊士城,切 断了埃军前后方联系,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这是中东的第四次战争,史称“十月战争”;因 发生于伊斯兰教的斋月和犹太教的赎罪日,故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 二、四次 战争后的中东态势 3 从军事上说,以强阿弱态势明显。四次战争两次由以方发动,两次由阿方发动。但最终 结果都是以方占了上风。即使是在阿方发动的“十月战争”中,埃、叙等阿拉伯国家军队伤亡 2.75万人,被俘和失踪约8550人;以军则伤亡约1.16万人,被俘和失踪500 余人。四次战争的结果是处于弹丸之地的小国以色列屡败阿军,无疑使其士气占了上风,从 而使他们在四面包围下能有勇气生存下去。 从政治上讲,中东地区冲突由阿以矛盾转变为巴以矛盾。纵观四次战争,基本上都是阿 拉伯国家联合一起同以色列作战。再看今日之中东,巴以冲突真正成了中东问题的焦点、核 心。在西岸街头,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青年用石头袭击以色列的坦克和装甲车,无异以卵击 石,是一场绝对不平等的战争。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官邸被围困,守在一幢大楼里,并表示 绝不屈服,宁愿为巴事业献身,其志可嘉;但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受此对待,则实属罕见。在 这些事件中,阿拉伯国家对巴方表示了很大的支持和同情,声援者有之,财政支持者有之, 但在战场上则是巴方孤军战斗,持续进行战斗的是巴人,死伤的是巴人,巴勒斯坦人成了这 场冲突的主角。这是中东问题当前的一个明显特点。 中东问题通过战争解决的时代已过,和平解决应是一致的选择。在四次战争之后,阿以 双方都意识到,通过战争,你吃不了我,我也吃不了你,受损的是双方,不论胜负,两败俱 伤。1973年战争后,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和平解决的方法。埃及总统萨达特1977年1 1月应以色列总理贝京的邀请, 突然访问耶路撒冷并在议会发表演说。 萨达特此举震动了整 个阿拉伯世界,因为1967年9月召开的第四次阿拉伯首脑会议曾作出了对以色列实行 “三不”政策的决定,即不承认以色列,不同它和解,不同它举行谈判。萨达特访以显然有悖 此决议规定。故1978年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后,阿拉伯国家纷纷与埃及断交。埃以谈 判几经挫折,最终埃及没发一枪一弹,收回了失去的全部领土。当然,萨达特的行动也令他 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1981年检阅部队时被刺杀。 约旦和以色列于1994年10月签署了《和平协议》,同年11月建立了外交关系, 表明双方的领土争端已解决,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以色列军队于2000年5月全部撤出黎巴嫩,仅留有“谢巴农场”未解决,以方说这块 土地属于叙利亚,待同叙方谈判解决,叙、黎则一致表示“谢巴”系黎领土。 1991年10月30日, 中东和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 这次会议有三个重要突 破:一是实现了阿以双方直接面对面的接触,叙、巴、约、黎均与会,埃及以观察员身份参 加;二是实现了巴、以的相互承认;三是会议在联合国第242和338号决议基础上产生 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 自此以后,中东摆脱了战争的阴云,走上了布满荆棘的和平解决之路。 4 大国介入令人注目。早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中东的战略地位日显重要。 1882年,英国占领了埃及,也就占领了运河。之后,取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是英国的 战略考虑, 所以当流亡在外的犹太人决定重返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家园时, 英国外交大臣贝 尔福于1917年11月2日致函犹太锡安组织领导人, 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 家园,“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这就是著名的“贝尔福宣言”。此后,大国对这一地区的 介入有增无已。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时,美苏都支持以色列。苏联之所以支持以,因为当时从苏 联、东欧移居以的犹太人多,苏认为以的社会进步于其周边国家的社会。1956年第二次 中东战争时,美苏支持埃及,反对英法以,因为一是正义的确在埃一方,二是不希望英法再 重返其在本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 在以后的冷战岁月里,美支持以色列,苏支持阿拉伯一方,泾渭分明。一直到现在,美 每年向以色列提供30亿美元的军援,在安理会上为以说话。冷战时期美苏两霸争夺,在中 东各支持一方有其战略利益考虑; 冷战后虽态势已变, 但美支持以色列以维护其在中东地区 利益的做法未变。 协议繁多,作用不大,冲突不断,恶性循环。自马德里中东和会后,巴以双方签署了多 项协议,据此巴以双方相互承认,巴方在加沙成立了民族权力机构,阿拉法特返回加沙,当 选为主席。但是,以方并未按协议完成从西岸撤军,关于耶路撒冷、以色列人定居点等永久 地位的谈判也时断时续,至今没有结果。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 沙龙突然“造访”耶路撒冷东区的阿克萨清真寺,从而引发了一场长时间的巴以流血冲突。双 方以暴制暴,怨怨相报,恶性循环不断,至今不见尽头,恢复和谈更是渺茫。 三、几点思 考 中东问题长期未获解决,给国际社会带来很大不稳定因素。我们深信,这一问题总有解 决的一天。在这一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是必要的 一)巴以双方都在为土地和生存而斗争。宗教因素并非巴以冲突的根源。伊斯兰教在公 元610年创立时,犹太人正流散世界各地,没有反对这一新教的诞生。伊斯兰教是本地区 三大一神教最后的一个宗教,开始时朝拜的方向还是耶路撒冷,以后才改为朝麦加方向。伊 斯兰教的主要信仰准则是:信真主,古兰经承认耶和华、上帝、安拉是同一个神明;信经典, 包括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信使者,包括亚当、亚伯拉罕、摩西、耶稣等人,穆罕默德是 封印使者。由此来看,宗教信仰问题并不是巴以冲突的主要因素。而双方争土地的斗争从一 开始即存在。 1903年8月在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上, 曾讨论在乌干达建立犹太人家园的 方案,遭到与会者多数的反对,他们坚持返回巴勒斯坦,因为这是耶和华应允赐给犹太民族 永远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应许之地”。《旧约》中对此有记述,反映了当时犹太民族对土地 5 的渴望。回顾四次中东战争,土地的争夺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当前巴方仍在为收复被 占领土,恢复合法的民族权利而斗争。 (二)解决巴以冲突的钥匙在巴以双方手中。仅就冲突而论,只要双方都有和平诚意, 政策对头、处理具体问题得当,和平是能够实现的。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埃以问题的解决。 反观现在之巴以,两国内部都有两派,每前进一步都会受到另一派的掣肘,拉宾为此付出了 生命。阿拉法特在同以方达成协议后,也遭到反对派的反对,一起爆炸事件就足以毁掉一个 协议的执行。所以,和平的意愿只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要求才能实现。 (三)外界的调解是需要的,但应公正。外界的因素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当然也是解决 问题所需要的。 美国被认为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中起主导作用, 但布什政府上台后对中东的 政策进行了不小的调整。 先是把巴以问题在美对外政策上后置, 后又明确地要求换掉阿拉法 特,布什上台两年会见沙龙多次,从未会见阿拉法特一次,这些都说明美的政策越来越偏袒 以色列。美国的这种态度不能称得上公正,其结果不但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且还在 阿拉伯及伊斯兰世界中撒下仇恨的种子 中东的和平与发展何以实现 尽管中东地区实现和平与发展这两大目标面临着严峻的困难与挑战,但只要国际社 会共同努力,和平与发展一定会在中东逐步实现。为此,国际社会应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联合国的作用应切实得到重视和加强。伊拉克战争使国际社会关于联合国作 用的讨论升温。联合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大和最权威的国际组织,50 多年来,联合国在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联合国作用有利于多极化和 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各方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国际社会特别 是美国和英国应充分尊重联合国的权威,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工作。 其次, 美国应彻底放弃自己的“单边主义”。 美国应彻底抛弃冷战思维, 尊重世界文明、 文化和社会制度及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一客观事实,树立“和而不同”和共同发展的新思维, 不要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宗教或国家挂钩,在反恐中应坚持一个标准。必须坚持联合 国和安理会的领导和协调作用,以《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国际法准则为基础,有效开展国际 6 反恐合作,坚持多边主义道路。在处理中东地区事务中,促使巴以双方真正实现全面、公正 与持久的和平,尽快结束对伊拉克的占领,早日使伊拉克人民恢复行使主权,以及用和平、 对话的方式而不是用武力的方式来解决与地区国家如伊朗、 叙利亚等的分歧, 这对维持中东 地区的稳定与和平非常重要。 再次,欧盟应在处理中东地区事务特别是帮助地区国家实现稳定与发展中发挥更大 作用。 欧盟希望中东国家通过对话与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并积极加强与中东国家对话的中东政 策,得到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欧盟今年 5 月 1 日扩大至 25 国,欧盟扩大对未 来欧洲格局乃至整个国际关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欧盟作为中东的近邻, 双方利益互补性强, 中东的稳定与发展同欧盟的安全与发展密不可分。 因此, 欧盟应对中东的和平与发展发挥更 积极的作用。 另外,在中东地区内部,阿盟应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通过自身的改革,在加强阿拉 伯国家政治合作与协调经济发展方面真正发挥作用, 这对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同样至 关重要。中东地区各国应顺应时代潮流,树立和平与发展的新理念,实现和睦相处,共同发 展。若此,中东的和平与发展就大有希望 以色列建国 59 周年之际,以色列政坛掀起逼迫总理奥尔默特下台风潮,理由是他必须 对去年 7 月对黎巴嫩军事打击失误承担责任。在此当口,有关中东问题症结与出路的讨论 也在博联社这个知识分子集中的话语平台成为新热点,激发起人们对中东问题的再思考。 5 月 5 日, 以色列特拉维夫华裔教授张平在其博客中撰写了 《第二次黎巴嫩战争究 竟错在哪里?》,核心观点是:去年的以黎战事,以色列政治决策正确,军事准备和指挥失 误,根源有三,“和平主义的多年侵蚀导致以军战争准备不足”,“后英雄时代平民政治家的 非军事化”和“第三共和国军政脱节”。归纳大意是,以色列近些年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次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薛庆国在其博客中撰写一篇长文对此回应,标题为《由 黎巴嫩战争调查报告想起——与张平教授商榷》。薛文不同意张平对“和平主义”的质疑,并 反问到,“如果和平主义是个错误,那么是否意味着应该选择军国主义?”薛文系统指出以色 列以暴制暴的国策并不是解决中东问题的根本出路, 土地换和平原则才是打开中东死结的钥 匙。 7 7 日,张平发表第二篇博客文章《兴邦吾土,自由吾民——以色列国五十九年》。 此文以美以关系变迁为切口, 系统论证了以色列如何在大国夹缝中崛起, 如何纵横捭阖实现 民族自决,并指出,巴勒斯坦当务之急是摆脱半个世纪以来任人摆布被人当枪使的命运,抓 住时机独立建国、 实现民族独立, 然后根据条件决定进退。 本人分析, 张教授此文是要说明, 实力和意志决定一切,以色列已经为巴勒斯坦树立了现成的样板。 作为分别研究以色列和阿拉伯的资深专家, 张平和薛庆国因为视角不同, 得出的结 论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众所周知,如何解决似乎需要从更大 范围、更深层次去考量,似乎必须从以下几个方向切入: 首先,双方必须摆脱“零和”游戏规则的诱惑和宗教、历史因素的干扰,必须认识到 巴勒斯坦这块土地注定要由以巴双方共存共容。 驱逐以色列人或巴勒斯坦人, 或让巴勒斯坦 人继续处在被占领状态是不现实和不能被接受的,也必然导致暴力循环的无限往复。 其次,暴力相加,以暴制暴的逻辑必须摒弃,和平主义的旗帜必须高扬。任何一方 的暴力手段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强力反弹。 巴勒斯坦人拥有长期被占领和压制的道义支撑, 以 色列人拥有固土立命的本能需求,使得双方只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否则,丧失的只是宝贵 的生命和发展的机遇。 第三,中东问题必须一揽子解决,巴以冲突、黎以问题、叙以冲突乃至美国伊朗关 系问题都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中东问题不但需要举行大范围的中东和会,更需 要强势各方率先表现出大局观、包容性和历史责任感,必须体现真正的诚意,释放更多的善 意,主动伸出橄榄枝。 第四,中东问题各方都处在一个“后英雄时代”,缺乏萨达特、本?古里安、拉宾、 阿拉法特、阿萨德和霍梅尼这样一言九鼎的强势人物。新形势下,这样的强势人物必须超越 一时一地之得失,对内驾驭民意,对外知进知退,审时度势,共同为本民族和地区国家谋求 最好的利益平衡点,不惜忍辱负重,甚至甘当和平先烈。 就目前而言,世界大国的作用相当关键,一方面,中东局势的发展与它们的切身利 益攸关,中东问题引发的非传统威胁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威胁,大国有责任、义务和需求力 促中东和平。另一方面,在中东各方缺乏内在推动力或主导力的现实面前,大国有足够的影 响力和制约力推动各方走向谈判桌,争取彻底、全面和持久的和平 8 中东问题一直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点, 今年中东局势依然不见好转, 比如伊拉克各教派 之间爆发了内战、 巴勒斯坦地区的哈马斯和法塔赫关系破裂濒临内战、 伊朗核问题继续升温。 因此我认为中东问题短时间内将不会得到解决, 中东诸热点也仍将长期存在并继续影响本地 区和世界局势。得出此结论我是综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 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首先,该地区的宗教纠纷错综复杂,这种宗教纠纷不仅表现在不同宗教上,还表 现在同一宗教的不同派别上。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三大宗教的发源地。犹太 教与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存有矛盾。伊斯兰教内部如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 等六派之间也矛盾重重。 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发生两伊战争的重要因 素之一; 极端的原教旨主义组织与伊斯兰温和派别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国内政局动荡。 同时 宗教文化具有相对较顽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因此宗教问题固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使之不可 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 加上建立在宗教意识形态上的各种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 反而 使得有些热点不但不会减弱,还可能愈演愈烈。 第二,大国对中东地区的插手,由于各国家的利益不同所表现出的不同政策也加 深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中东地理位置重要,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 战略地位。而且中东地区石油资源极为丰富,有“世界油库”和“石油海洋”之称。美、俄、英、 法、德、日、印等世界一超多强将继续在该地区展开争夺,各大国都在争夺此地区,加大在 此地区的影响力。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该地区明争暗斗。二战后该地区发生五次 中东战争都与超级大国争夺和幕后操纵密切相关。冷战后,美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 中东地区为所欲为,长期制裁伊朗、利比亚、苏丹,轰炸并最终出兵伊拉克,对海湾国家软 硬兼施, 同时偏袒以色列, 拉拢土耳其和其他盟国。 目前美又在极力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 声称要在中东推进“民主自由”、根除恐怖土壤,引发地区国家的暗中抵制,致使地区局势充 满着不稳定因素。超级大国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最后,中东地区民族矛盾巨大,一些国家还存在领土、水资源的争夺,而这种历 史积怨也不可能短时间化解。 巴勒斯坦人与犹太人、 塞浦路斯岛上希腊与土耳其两族之间以 及库尔德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该地区较普遍存在水资源纠纷,中东地区幅员辽阔,但 严重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