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中美术课应怎样上?

2022-04-16 教育 90阅读
“教有法,而学无定法”。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是不会多变的,而具体的教法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灵活机动的。因地制宜,应材施教,美术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以学定教、以学施教、以学论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走出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

一、欣赏课:加强经典美术作品鉴赏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开展美术欣赏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美术欣赏通过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鉴赏美、创造美。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产生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使学生达到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向往真善美,自觉放弃假恶丑,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经典美术作品,无论是它的艺术形式、技法还是它所具有的精神内涵,都是最优秀的,能经受得住筛选和考验,成为不朽的精神财富。经典艺术作品从古至今反映着人类的生活,凝聚着生命力和爱,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欣赏,可以更好地拓展艺术空间,增强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如齐白石的《群虾图》了解齐白石:名璜,字渭清,别号白石山人,寄萍老人,湖南湘潭人。出身贫寒,幼年辍学,牧牛读书。早年以雕花木工为生。“廿七年华始有师”直到二十七岁才有机会向文人名流学习书画,正式从艺。老人在案头水盂中蓄养活虾,实际观察写生,研究画法,逐渐掌握画虾结构与动态要领,开始领悟到写生与笔墨结合的奥妙,才显露出信心。老人的虾可谓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老人画虾,来自生活而又超越生活,大胆的概括提炼,真是落墨成金,笔笔传神。又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1937年4月26日正午,正是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逢集的日子,热闹的集市上人群熙来攘往。这时,谁也没有想到大批德国轰炸机正在蜂拥而来。经过三个半小时的狂轰滥炸,这个传统的小城变成了一片瓦砾,2000多位平民葬身火海,这就是西班牙历史上有名的“格尔尼卡大屠杀”。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黑、白、灰三色,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显示出深厚的艺术这幅世界反战名画控诉了这场针对手无寸铁的平民施行的大屠杀,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其实在教学中郑板桥的竹,王冕的梅花,徐渭的牡丹,徐悲鸿的马,凡高的向日葵等都是让人津津乐道的极品艺术,都是我们的宝贵精神粮食。

二、工艺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工艺美术是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它种类繁多,按我国工业部门商品分类,工艺美术分为十三大类,几千个从类,从观赏艺术品到日常生活用品比比皆是。我国工艺美术制作始于远古,历史悠久,艺人技艺精湛,制品享誉五洲。这部份传统文化被称为国宝,很值得青少年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学生通过对各种工艺作品的制作学习,不但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加强劳动观念,提高动手技巧,而且,对于陶冶他们的思想及艺术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也大有帮助。同时,古今中外工艺名作的鉴赏学习,也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可是在农村初中,工艺教学对材料准备的依赖性很强,也就是说,工艺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和学生准备的材料.如果没有材料,工艺课就成了“无米之炊”.所以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不少学生怕上工艺课甚至不喜欢上工艺课,不仅仅是因为上一节工艺美术课要准备大量的材料,还因为他们中有不少的同学无法达到把作品做成像真正的“工艺品”那样的精致或老师期望的效果.要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就要讲究“超越”.常用的方法是这样进行的: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各类塑料瓶,化妆品瓶、糖纸、旧笔杆等等,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小材料(彩色纸、小珠子、扣子、彩色线等),这“宝箱”可是学生进行工艺创作的源泉.有了它,再加上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整个工艺的制作过程,除了教会一些基本技巧,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超越作品的人的因素,即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从设计到制作,以及完成作品以后的整个过程,都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热情、个人的性格爱好等情感因素来赋予作品之中,而不要被制作技巧牵着鼻子走。有些比较困难的制作技巧可以不用或“绕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材料与作品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让材料发挥超越材料自身的作用。七年级学生寿奕诚的工艺作品《娃娃》(三个果奶瓶,红黄蓝绒线和碎布)在教研室变废为宝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校园写生课:提高学生感性、理性观察能力

写生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起着重要内容,它是发展学生视觉写实表现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它不但有培养学生写生造型的基本方法和基础能力的教育作用,对发展学生感觉器官,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注意,观察,思维,记忆等心理品质,发展学生的智能更有突出重要的教育作用.

美术写生课,是让学生进行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和评价美的教育课程.美术写生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进行静物,人物,风景写生是很有必要的。苏霍母林斯基说:“自然界里有许多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所以教师的正确引导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资源,考虑到农村中学的困难,如在七年级上下册的《徒手画校园》、《鸟语花香》、《诗情画意》我们师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在自然环境中上课讲解,然后画建筑,画花草,画树木,让学生慢慢掌握写生的基本要求,使他们知道立足于不同角度,就可以画出不同画面,随着写生次数增加,他们的绘画兴趣骤增,天天都能出现新的好作品。总之,在多年教学过程中,促进了积极开展的思维活动,使有充分的精神自由,想象自由和表现自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能力,给了孩子们以美的熏陶。

这个在我们注重“养成教育”的理念中也是一项基础的工作。我们一直坚信,把基础做扎实稳固了,后期才能真正好又快的出现教学成果,效果也事半功倍

四、电脑美术课:把学生的兴趣推向另一个高点

新课程的改革就是要我们敢想、敢做,开展美术活动的途径并不限于美术课堂教学,而是有更多的途径待我们去挖掘。其实美术与其他学科结合,渗透美术教育效果很好。如与电脑(信息技术)课结合,立足教材,结合两门课程内容进行学科合作教学。电脑教材中有大量的绘画素材,把美术课搬到电脑房里,把计算机绘画内容融合到美术课堂里.如七年级14校园生活<校园环境标识设计>人与社会<图表设计>等,我让学生打开电脑程序附件里的画图软件,这是最简单的,也就是这种简单的画图工具,鼠标点击代替了笔、橡皮、颜料,学生一教就会,通过学生个人或团体的合作,何婧同学等的作品《何处是家》《海底世界》等十来件佳作获得了2006年诸暨市一、二、三等奖,初战告捷,使我的教育方式得到领导肯定,也使学生学的轻松,收获的更多.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