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非模式与西方国家有何不同

2022-08-21 国际 106阅读

1、援助理念

中国将非洲当作重要的合作伙伴,秉承平等互利原则,将对非援助视为双向合作。而非洲在西方眼中是"失败国家集中地"和“"不稳定的源泉”。

西方对非援助总是"高高在上”, 认为他们代表了人类最高道德规范并倾向于怜悯他人,对自己的政治经济体系有着极大的信心,因此对非洲国家颐指气使,提出各种要求和附加条件。

对非援助是中国”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而不是“施舍”或“恩赐”。儒家思想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尊重并相信非洲国家有权力和能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非洲的发展不需要”导师”;

而是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伙伴。西方国家的对非援助是”民主援助”,忽视非洲的实际国情,脱离了非洲的实际需要,因此效果大打折扣;中国的援助则是”民生援助”,因其较为理性务实而使中非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

2、援助政策目标

著名国际关系学家摩根索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对外援助,本质都是政治性的,其目标都是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非洲进行援助都不是单纯出于道义的行为。首先,西方国家提升对非关系是出于各自特殊利益的需要。

美国认为处理好非洲事务有助于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日本、德国加大对非支 持力度意在提高其战后国际地位,寻求非洲支持其“入常”; 其次,西方国家对非洲进行援助是看中了非洲的丰富资源,希望借援助来加强对非洲的控制,抢夺战略资源;

再次,西方国家对非洲提供援助旨在保护本国安全利益。西方国家认为长期的贫和战乱使得非洲已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对世界的稳定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西方把非洲作为其推行"民主” 理念的重要目的地,使非洲尽星按照自已设定的既有模式发展以保证自身的安全。

尽管我国一直宣称,中国无偿对非提供援助,不同于西方国家带有极强的目的性,但中国也有自己的利益考虑。中国与非洲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双方通力协作能够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增强国际影响力。

此外,对非援助可以换取非洲的战略资源,开拓非洲的广阔市场,带动产品出口和对外投资,从而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开级。

3、援助执行与管理

西方国家,尤其是DAC成员国已经建立起-套完整的、成熟的援助管理和运行机制。为保证援助政策的效果,发达国家除设立各种高层决策机构外,其援外事务均由独立机构负责,其中以美国国际开发署和英国国际发展部最具代表性。

目前我国对非援助主要由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和商务部分工负责。各部门分别负责自己领域内的援助项目。其中商务部是制定外援政策和规划、组织和实施外援项目与技术合作的主要部门。

在商务部内,针对对非援助的下属部门主要有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西亚非洲司和对外援助司。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的援助管理执行机构结构混乱繁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扩展资料: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

一、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中国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推进贸易便利化,推动中非贸易全面综合平衡发展。可以帮助提高非洲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助于一些非洲国家控制和缓解通货膨胀。

二、拓展相互投资领域

在中非合作论坛带动下,中国对非投资快速增长,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与此同时,非洲对中国的投资也日渐活跃,一批非洲企业在中国市场中发展壮大。        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起到了明显带动效应。

三、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很多非洲国家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非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中国重视支持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援助、工程承包、投资合作、扩大融资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兴建住宅、公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通讯、电力、给排水、医院等基础设施,对非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要求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保质完成项目建设。

四、帮助提升民生水准

完善公共设施、解决粮食问题、改善卫生条件、减少外债负担等,是关系到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民生问题。中国十分关注非洲的民生发展,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公共福利设施,提高农业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并积极开展对非减债、救灾和人道主义援助。

参考资料来源:环球视野-外媒:中国援非模式西方难以企及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