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外和现在的一个称谓有点类似,那就是政协委员。员外是古代的一种官职。
早在三国时期,魏国就设置了“员外散骑常侍”,是在散骑常侍之外设置的一种职务。虽然只是一种闲职,没有多少实权,但能够担任这种职务的人,不是宗室子弟,就是达官贵族,因此在朝廷里面非常威风。
到隋朝时,隋文帝在二十四司各设置一名员外郎,“以司其曹之籍帐,侍郎阙则摄其曹事。”相当于各司的副官。此后,唐朝、宋朝、辽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都沿袭了这一制度,将员外郎或郎中作为各部门的副职。员外郎简称为“员外”。
扩展资料
员外的历史
员外一词,始于三国时期,本是一种官职,是在定额以外设置的官员。三国时期的魏国末期设员外散骑常侍,晋朝初年又设置员外散骑侍郎,都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官。南北朝时,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等。
隋朝首创三省六部制,员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了标配,尚书省二十四司内各司主官(即正职)称为郎中,次官(副职)称为员外郎。此后,唐、宋、元以次各代沿袭隋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员外也身居要职了,虽然叫做"员外",却实实在在有了定编。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