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如何走向专业之路
扶贫攻坚战略给社会工作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扶贫济困的专业使命和专业价值使人们对社会工作参与扶贫寄予厚望。在精准扶贫中的整个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体现在哪些地方?能否一以贯之地发挥?又该如何从机制上予以保障?
精准扶贫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作用
2013年雅安地震后,深圳市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作为社工机构对口支援到了雅安芦山地震灾区,通过策划大棚蔬菜种植生计项目支持当地贫困村的村民发展生计。首期的蔬菜销售金额达到10万多元,改善了当地村民生活的质量,更加提升了他们发展致富的自信。
机构社工周小燕介绍,生计策略是通过前期调研了解需求,接着通过发动当地的村民创办合作社,通过蔬菜基地建设学习种植技术,并组织外出考察拓宽视野,最后以蔬菜推介会来搭建销售平台。
这是社工机构开展扶贫项目的高度概括,每一步都有专业的社工理念和方法提供技术和物资援助。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蓬奇指出,社工介入扶贫济困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知道社工在扶贫过程中的定位在哪,知彼就是知道扶贫对象的需求是什么,这是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做什么?扶贫对象的需要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恰恰体现了扶贫的精准。
武汉大学教授向德平说,社会工作可以在精准扶贫中将家底摸清楚。他还表示,社会工作可以把贫困治理和社区治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在第三方评估等方面能发挥很多作用。可以说,在扶贫中,社会工作、社会政策有极大的介入空间。
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韦克难认为,社会工作由于其专业性和职业化,更能了解贫困者的需求;社会工作更注重对贫困者自身能力的改变。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副部长王锋指出,在帮助青少年脱贫致富中,社工专业性、长久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弥补了志愿服务的不足,拓展了在贫困地区青少年脱贫帮扶的领域,能带动更多的社会组织、公益团体来参加。
专业性无法体现的困惑
社会工作参与扶贫的专业优势,大家都有目共睹。但是,社会工作也面临着专业性无法体现的困惑。
“在基层,专业社工与普通干部相比,专业性体现在哪?负责社会工作的角色得跟财政部门说,社会工作怎么好,好让其把社会工作这个盘子做大。但是我有点担心,到底能不能体现社工专业性,将这个事情办好。”黑龙江省民政厅社工处处长袁绍志负责社会工作三年多,他对社会工作如何在基层体现专业性也感到很困惑。
“有人说社工是什么?很多社工服务就是设计一些活动,带到社区。还有人说社工就是开小组,搞个案,做社区。”黑龙江工程学院教授、哈尔滨市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黄红指出,很多人对社会工作参与扶贫的专业性有一些误解。
在实践中,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时候,得到的是一般性的社区服务,可以说,专业社工处理一般性事务。
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司长吕晓莉指出,这个时候,我们要反思专业化和专业性的问题。社会工作参与扶贫的专业性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吗?如何在现有的框架下,在推动过程中,能够充分保障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在地方实践中的发挥?
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只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后来包括小额贷款扶贫到户,这都没有办法解决自身发展能力的问题。应将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劳动力素质和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服务体系作为重点。在他看来,社会工作解决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
为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提供制度保障
“解决好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扶贫济困最根本的问题,在争取党和政府有效的领导下,把我们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扶贫济困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解决好。”赵蓬奇表示。
“专业社会工作体制构建应该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应该把专业社会工作体制构建放在扶贫开发整个工作体系当中的重点位置上。”关信平认为,要着眼于建立一个社会工作的制度体系,制度化地参与制度扶贫。
“不管是从社工的意识、理念等来看,社会工作要作一个制度性的设计,配备多少人,建立什么机构,以什么方式去介入。”向德平补充道。
吕晓莉指出,从政府部门角度来看,在制度、政策、顶层设计上做更多的工作。在攻坚任务推进期,在国家战略层面,应该更加关注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
“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和更多的部门、单位、组织进行更好的合作,这对于社工在扶贫攻坚这个领域发挥作用很重要。从社工的角度来考虑纳入整体规划的时候,也需要更加完整的视角。”吕晓莉补充说。
重庆市民政局社工处处长邓明国说,社会工作介入扶贫最大的挑战是缺人,要培育合格的人才。其次要抓阵地建设,在城市社区和农村都要建立社区社工室,通过抓项目为社工介入扶贫提供着力点,这成为社工建设的长效机制。还要在财政上纳入保障,在宣传上营造氛围。在他看来,应该从这些方面为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建立保障机制。
“社会工作进入扶贫领域,要坚持专业品质,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要扎根社区,以需求为本,二是采取综融的专业方法。”黄红指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该不断提升专业的供给能力,提升服务的品质,整合资源,发挥最大的资源有限性,在供给端树立需求观、品质观、效益观,这样才能赢得政府、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认可,保持服务具有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