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名利地位,孔子在论语中表明的态度是

2020-04-26 文化 180阅读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一章似乎没有什么费解的地方,自古至今,各家的解释非常一致,我们以李泽厚的翻译和解说为例,来看一看到底有没有问题。他的翻译如下:
孔子说:如果发财可以追求到的话,就是做个市场的看门人,那我也干。如果并非如此,那还是干我愿意干的事情吧。
他接着解说本章的意思:“这也就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意思。发财确实有极大的偶然性,并非只有努力就能做到。不象读书、做人,只要努力,总可以有所成就。”
我敢说,这种说法完全错了,很离谱,跟孔子的意思差了十万八千里。历史上之所以没有人把这一章讲通过,是因为在一个“求”字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所有人把“求”解释为“追求”,我认为应该是“乞求”或“索求”,就是以谄媚邀宠或靠奔竞钻营以求得荣华富贵。孔子从来不反对追求富贵,也不能认为孔子对富贵的态度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他只是认为不应该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富贵。请看他这几句话: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李泽厚在解释上面这一章时说:“学生们到孔子这里来学习,为了什么?大部分是‘学干禄’,即学习六艺以做官也。‘学而优则仕’是常规历程,并非为知识而知识,为道德而道德。”这就怪了,既然学习就是为了追求富贵,为什么又把“如不可求”说成是“富贵并非只有努力就能做到”,那还努力追求个什么劲呀!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从以上两章完全看不出孔子有鄙视富贵的意思,他鄙弃的是“不以其道得之”,他视为“浮云”的也并非“富与贵”,而是“不义”。
孔子对富贵甚至有如下看法: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你看,孔子的意思多么明白:在好世道贫贱是可耻的,那正是应该追求富贵的时候。所以打死我也不相信孔子会说出富贵“不可追求”的话来。李零在解说“如不可求”时很干脆:“孔子还是认为,富贵是不可求的,叫学生不要为之动心。”简直莫名其妙!李零一方面喋喋不休说孔子是“官迷”,一方面又说孔子教导学生在富贵面前不要动心,做学问做到这个地步,真不知让人说什么好。
无庸置疑,孔子教学生的唯一目的就是把他们培养成当官的好材料,实际也就是带领他们追求富贵,所谓“学而优则仕”就是学好本事,换取功名利禄,不但有原则,而且有实践,孔子不但自己一辈子孜孜以求官位,还把他的学生一批批送出去当官,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当然有游学的意思在,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想为自己以及学生谋取一官半职,虽然不断碰壁,但至死不休。
既然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那他反对的是什么呢?是用不正当手段谋求富贵,即“乞求”,何谓乞求,前面讲过的“祝佗之佞”和“宋朝之美”应该近似。那么正当的手段是什么呢?孔子明确指出了方向:“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好什么?无他,“学”而已。一般把“从吾所好”解说为安贫乐道,不准确,孔子再三表白自己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好学不厌,其例甚多不备举,我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能用那种下贱无耻的手段去谋求富贵,要走“学而优则仕”的正道,象我一样,只要好好学,总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再直白一点说,就是富贵不是人家给你的,是你自己拿学问换来的,你们要凭本事吃饭。后代有句俗话:学好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就是“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的确切解释。
其实在“子张学干禄”那一章里,孔子已经把这层意思说到了,“多闻”、“多见”即是“学”,学好了以后,“禄在其中矣”,书中自有黄金屋,此之谓也。我的翻译如下:
孔子说:如果靠献媚钻营去乞求富贵是正道的话,那么即使去当为人鸣鞭开道的贱差,我也很愿意干;如果富贵不应该靠乞求恩赏得来,那么你们还是跟着我好好学习,将来凭本事吃饭吧!
这仍然是孔子勉励后学的话,类似的话在论语中有很多,只不过这一句着重从功名利禄的角度去“引诱”学生们。我认真想过,为什么历来解经的人在说这一句时都不着边际?读书不认真恐怕不是理由,更有可能是胸中先横了一个成见或偏见,即先入为主地认为孔子一定是视富贵如粪土,视名利为敝履,这个“光辉”形象一树起来,后人很难再打破。“圣人”这个名号,越往后来,“人”的色彩越少,“圣”的光芒越亮,真不知这是孔子的幸还是不幸?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