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医食疗养生方。
早餐—一粥疗 粥,是东方餐桌上的主食之一,它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四季均可,老少咸宜,被历代养生家奉为养生、治病的良剂。 用粥治病的历史恐怕得追溯到东汉时期。那时有位叫张仲景的长沙太守,颇通医理,他写了一本叫做《伤寒杂病论》的书。在书中所列第一个方剂——桂枝汤的服法里,他记载服药后喝粥以增强疗效。 古人称粥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历代有不少人真为它吟诗填词呢,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陆游,足见他们对粥的偏爱。这里辑录一首粥疗歌,让它成为你应用粥疗的参谋。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要得皮肤好,米粥煮红枣;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欲增血小板,花生衣煮饭;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要治口臭症,荔枝与粥炖;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口渴心烦燥,粥加猕猴桃;防治足气病,米糠煮粥炖;头昏多汗症,煮粥加苡仁;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夏今防中暑,荷叶同粥煮;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欲得水肿消,赤豆煮粥好;鱼腥草煮粥,开胃又解毒;若欲补虚损,骨头与粥炖。 早点——茯苓糕(饼) 人们都知道茯苓可配伍入药,很少知道茯苓还可单独服食。宋代文学家苏氏兄弟就有服食茯苓的习惯.苏辙著有《服茯苓赋》,《东坡杂记》亦记载有服茯苓法。以后历代沿用,流传至今。 为什么茯苓受到人们如此青睐呢?这是因为茯苓能健脾益气、补虚延年。有人对慈禧太后的长寿补益药方进行研究,发现常用的补益药共六十四种,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药便是茯苓,占百分之七十八。其次是白术,占百分之六十九,再次是当归,占百分之六十二。说明古代医家的确将它作为延年益寿药使用。 茯苓的服食方法很多,应用范围亦较宽。除煎汤饮用外,还可制成食品服用,如茯苓粉、茯苓粥、茯苓糕、茯苓酒等;《红楼梦》里贾府的人还将茯苓制成霜,当作美容剂使用。 茯苓糕(饼)作为人们的早点早在清朝就已盛行。据史料记载:清朝北京城里做出的茯苓饼白可凌雪,薄如棉纸,中夹蜜饯,松果仁,甘香可口,富于营养,成为北京的名特产,是人们馈赠老年亲友的佳品。 自己动手制作茯苓糕也简便可行:选七成上等粳米、二成白糯米,再加二、三成茯苓、芡实、莲肉、山药等粉末,拌匀蒸熟即成。 苏东坡还是做茯苓饼的能手呢。人们只知道他的“东坡鱼”色味俱备,却不知道他的“东坡饼”也香甜可口。他介绍的具体做法是:“以九蒸胡麻(即芝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要是你有雅兴,可以边吃茯苓糕(饼),边欣赏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写的赞美茯苓的词——《鹧鸪天》,从中获得人们喜食茯苓的奥秘。 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称下得灵根, 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 灯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破醒魂, 与君更把长生碗,略为清歌驻白云。午餐——琳琅满目的药膳食品 稍加留意你便会发现:厨房里的胡椒、花椒、肉桂、山萘、八角等调味品大都是中医治病的良药,就连东汉医家张仲景最常使用的桂枝汤这个方剂也是食疗方,里面的桂、姜、枣等都可食用,难怪有人推测该方出自古代烹调专书《汤液经》。张仲景的其他方剂,如治疗少阳咽痛的猪肤汤和治疗产后腹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也都是典型的食疗方。看来,食疗与药疗之间并无一条赫然的界沟。 至于通过食疗达到治病目的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患痢疾,宫中太医久治无效,束手无策。这时,一位忠心耿耿的御厨侍从,大胆献出一个食疗方:用鲜牛奶煮荜拔食用。唐太宗采纳这个建议,服食后果然很快治愈痢疾。从此,食疗声誉大振,荜拔也从厨房里的调味品摇身变成医生手中的良药。 将食疗之品搬上餐桌,既让你为其琳琅满目大开眼界,饱餐一顿,又有针对性地治疗疾病,人们管它叫“药膳”。目前,国内药膳食品较多,如天麻甲鱼、黄精鳝片、黄芪蒸鸡、虫草蒸鸭等,深受群众喜爱。前不久,国内第一家药膳饮食店在成都开张,它将为人们的饮食保健作出贡献。我们这里辑录部分防治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食品原料,供制作药膳者选用。 防治癌症的食物: 青叶卷心菜、花椰菜等能防治肠癌、胃癌。 禽畜的肝脏、蛋黄、胡萝卜、杏子、甘薯、菠菜等能抑制肿瘤生长,使癌细胞消退,并保护肠道、呼吸道和膀胱的上皮细胞,预防肺癌、肠癌、膀胱癌。香蕈和鲜蘑菇还可治疗胃癌及子宫癌。 其他抗癌食物还有:绿豆、大蒜、海藻、无花果、地耳、乌梅、扁豆、蚌肉、田螺、银耳、黄精、猪鹅血、红枣、韭菜、莴笋、白萝卜、黄瓜等。 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食物: 生姜、甲鱼,海藻、豆荚、蘑菇、黄豆、大蒜、洋葱、蜜橘、山楂、牛奶、大麦粉,葵瓜子等能降血脂;黑木耳、蜂蜜、红枣、茄子、白薯、玉米等能软化并保护血管;菠菜、芹菜、甜菊、苹果、香蕉、西瓜子、绿豆、青萝卜汁、荸荠、海蜇头等能降低血压。 配制药膳应注意季节性。春天万物生发向上,适宜配伍具升补作用的食物;夏天炎热,适宜清补;秋天气候凉爽,适宜平补;冬天气候寒冷,适宜温补。把握季节特点,可使药膳收到更好的治病效果。 午后小憩——品茶 相传饮茶是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里发明的。公元前二千多年的一天,国王携众狩猎,一阵奔跑驰骋后,国王嗓子发干,口渴难忍。随从急忙在一株茶树旁架锅设灶,烧水煮汤。岂料一阵风过,树上茶树叶子竟飘落到滚沸的汤中。眼看汤水逐渐变成褐色,随从慌得六神无主。他舀了一碗变色的水品尝,觉得它甘冽清香,没有一点怪味。他决定将错就错,把它奉献给国王。国王渴不可耐,一饮而尽,连声称奇。随从忙向国王请罪,国王不仅没有怪罪他,反命他携茶回宫。品茶的习俗便从此流传下来。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爱茶成癖的皇帝,这便是清代的乾隆,他晚年退位后,一老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接过话茬幽默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足见他对茶的喜爱。 茶叶如此受青睐,不仅在于它清香可口,还因为它具有光泛的治疗作用。中医书籍《罗氏会约医镜》概括道:茶叶能“除垢、涤秽、降热、消食、去痰止渴、清利头目、醒昏睡、解烧烫热毒、利大小便、止赤白痢、敷汤火伤、消脂瘠体”。品茶也含有很深的学问,宜详加研究。有诗言道: 姜茶能治痢,糖茶能和胃; 菊花茶明目,烫茶伤五内; 饭后茶消食,酒后茶解醉; 午茶长精神,晚茶难入睡; 饭后茶漱口,洁齿除垢秽; 空腹饮茶心里慌,隔夜剩茶伤脾胃; 过量饮茶人黄瘦,淡茶温饮保年岁。饭后佳品一水果 中医主张饭后吃一点水果,以助消化,增进健康。然而,一些人食后不是泄泻,就是腹痛,甚至引起其他病证。 有个“肚痛医眼”的笑话便是说的这类事情。一位病人来到医院,向医生诉说他肚子痛。医生问:“你今天吃什么了?”“吃了点野果子”。病人照实回答。医生从架上取下一盒眼药,要治病人的眼睛。“你干什么呀?医生!”病人高声嚷造:“我肚子疼,你怎么治我的眼睛呢?”医生回答说:“我治你的眼睛,是为了让你下一次能看清你吃的东西。” 这个医生说对了一半。病人乱吃水果当然不对,但主要原因恐怕在于病人不知道水果的性味功效和宜忌及正确的饮食方法。不加选择,难免出现抱薪救火、雪上加霜的结果。我们从清代医家王士雄著的《随息居饮食谱》里摘录出部分水果的性味、功效及有关禁忌,供读者食用时选择。 梅:酸、温。蘸盐生食可温胆生津。多食则伤齿,生痰助热。痰湿病证如痰嗽,胀满及女子月经不行者忌食。 杏:甘、酸、温。成熟后食用能润肺生津。多食则生痰热,动宿疾。产妇、小儿患病时不宜食用。 桃:甘、酸、温。熟透时食用补心活血,解渴充饥。多食则生热,可引起痈疮、虫证、痢疾等病证。其中水蜜桃生津涤热,适宜食用。 李:甘、酸、凉。熟透食之清肝涤热,活血生津。多食则助湿生痰,诱发疟疾、痢疾。脾胃虚弱者忌食。 苹果:甘、凉。能生津开胃,润肺悦心,充饥醒酒。 枣:鲜则甘、凉。利肠胃。晒干则甘、温。补脾养胃,滋营充液,润肺安神。色赤者名红枣,开胃养心,健脾补血。多食则生虫,生痰、助热、损齿。 梨:甘、凉。润肺、清胃、凉心、涤热、息风、化痰、平嗽,养阴润燥,散结通肠,消痈疽,止烦渴,治中风不语,痰热,惊狂,暑温等症。其汁为“天生甘露饮”,脾胃虚弱常感腹中冷以及久泄者忌食。 柿:鲜品甘、寒。养肺、胃之阴。干品甘、平。健脾补胃,润肺涩肠,止血,充饥,消疳、疗痔。治反胃呃逆,疗肠风。多食易生柿石。 桔:甘、平。润肺、解渴。多食则生痰聚饮。风寒咳嗽及痰饮患者忌食。 核桃:甘、温。润肺、益肾、利肠、化虚痰、治劳喘、止虚痛。有健腰脚,暖肾脏,散风寒,通血脉,补产虚,泽肌肤等功效。但助火生痰,若非虚寒,不宜多食。 西瓜:甘、寒。清脾胃,解暑热,除烦止渴,醒酒凉营,有“天生白虎汤”之美名。能治疗喉痹、口疮、火毒、霍乱,泻痢等。多食则积寒助湿,大便滑泄,病后,产后均不宜食用。 甘蔗:甘、凉。清热、和胃、润肠、醒酒、化痰。可治痹证、暑痢、止热咳、虚呕。大补脾阴,利咽喉,强筋骨、息风,养血。浆汁名“天生复脉汤”,皮青甘蔗功效佳。皮紫甘蔗性温。 慈姑:甘、苦、寒。可破血、通淋、滑胎、利窍。多食可发疮、动血、生风、损齿。孕妇,痈疮及失血等症忌食。 菱角:鲜者甘、凉。清热。多食则损阳助湿,胃寒脾弱之人不宜食。熟者甘、平。多食气滞,胸腹痞胀者忌食。 龙眼(桂圆):甘、温。补心气,安志定神,益脾阴,滋营生液。外感未清,内有郁火,饮停气滞,胀满不饥者不宜食用。 山楂:酸、甘、温。醒脾气,消肉食,破瘀血、散结、消胀、解酒、化痰、除疳积、疗泻痢。多食则耗气损齿,易饥。 柑:甘、寒。清热、止渴。多食则滑肠停饮,感寒生病。 橄榄(青果):酸、甘、平。开胃生津,化痰涤浊、除烦止渴、凉胆息惊,清利咽喉。 枇杷:甘,平。润肺,涤热生津,多食则生痰助湿。 我国古代的药物化妆品 看过《红楼梦》的读者还记得:荣宁二府的公子、小姐乃至丫环都有搽香的习惯,他们自己制作香脂,涂于脸上、手上等地方,有保护皮肤,增加美容等作用。这些香脂多用花粉精制而成,不仅对皮肤无刺激作用,甚至还可以食用——贾宝玉就常趁人不备偷吃胭脂。 其实,早在唐代我国就已有药物化妆品和中药美容剂。那时,人们十分注重仪容,贵族阶层盛行使用面脂、手膏,口脂等药物化妆品。 面脂:主要由珍珠、麝香、丁香等中药和动物脂肪(白鹅脂、白羊脂等)制作而成,其脂洁白如雪,香气袭人。 手膏:主要由挑仁、杏仁、橘仁等中药和动物脑(牛脑、羊脑等)制作而成。常涂于手面,以保护皮肤,并可治疗一些皮肤病。 口脂:主要用朱砂、紫草、丁香等药物制成。其中又有紫口脂、朱色口脂、肉色口脂等不同颜色的口脂供选用,主要用于化妆。我们这里向你介绍一种玉容粉。它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粉刺、雀斑及面部色素沉着,还可以减少面部皱纹,使面部皮肤光滑柔软,细嫩润泽而富有弹性。 其组成是:白芷、白附子、滑石 各15克,密陀僧、冰片 各6克,荷花瓣(晒干)60克,绿豆250克,共研细末。早晚洗面后搽用。由于密陀僧等药有毒性,所以这个美容配方不能象宝玉那样随便拿来吃。 现在使用的化妆品大都是化学制剂,它们不具备治疗作用姑且不论,不少化妆品还刺激皮肤、粘膜,引起过敏,往往弊大于利。若能开发、利用中医的这部分宝藏,研制更多的花粉胭脂、中药化妆品,那么,“东方美容剂”一定能以它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功效跻身于当今的世界化妆品市场。 魏文帝与慈禧太后的治脱发秘方 魏文帝与慈禧太后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尤其是慈禧太后。她玩弄权术,垂帘听政,为后世所唾弃。 他们都曾为脱发所苦。魏文帝脱发的严重程度因史料上没有详细记载,无从考证。慈禧脱发则较为严重。特别是到了晚年,她每次洗头都要掉下数十根。这对讲究享受、爱美容、重养身的慈禧来说,真像剜去她的心肝一样难受。这段时间里她动辄拿太监们出气,就连平日受宠的太监李莲英也不例外。一次,李莲英为慈禧太后洗头,也许是卖弄力气、搓洗过余的缘故,竟一下子掉下数十根头发,慈禧气急败坏地打翻铜盆,差人把李莲英着着实实地杖打了一顿。 其实,脱发是一种正常现象。到了老年,每次洗头难免有少数头发掉下,值不得大惊小怪。只有当每次掉发太多,或突然性地掉下大量头发,才真正应该注意,并请医生诊治。当初,魏文帝脱发后,即召来御医,开出一张处方: 黄芪、当归、独活、川芎、干地黄、白芷、芍药、莽草、防风、辛荑、藁本、蛇衔、薤白、乌麻油(各一两) 将上述药一一切碎,用微火煎汁。使用时先洗净头发,然后将药涂于发上,侯一,二个时辰再洗去。《外台秘要》称魏文帝用此方洗头疗效卓著,很快在脱发处长出新发。 前面提到的李莲英挨了慈禧太后的棍棒后,一直想找机会捞回面子。他找来太医李德裕,软硬兼施,逼他尽快为太后搜寻、配制养发药方。李德裕会同宫内太医,遍查典籍,绞尽脑汁,终于制成“香发散”奉献给西太后。这方果真有奇效,倘使慈禧头发发痒,只须唤李莲英涂抹此药,立即见效,具有去油腻、止搔痒的功效。慈禧连用数年,青丝不落,过去的落发重新生出,而且还省去洗头的麻烦。 香发散的配方是: 零陵草 一两、辛荑 五钱、山奈 三钱、白芷 三两、玫瑰花 五钱、檩香 六钱、甘草 四钱、细辛 三钱、川锦纹 四钱、粉丹皮 四钱、公丁香 三钱、苏合香 三钱 将以上药共研为细末,用苏合油拌匀,晾干,再研细面,用时涂于发上,稍候一会篦去。 下面我们再向你介绍一个“近效生发膏”,该方出自唐代医家王焘编的《外台秘要》一书:蔓荆子、青箱子、莲子草 各—分、附子—枚、碎头发灰适量。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切碎研细,用酒浸渍,密封后装入瓷罐中,候半月余,将药取出,用乌鸡脂调和,使用时先洗头发,然后将药涂于头发中。《外台秘要》称其功效“数日生长一尺”。脱发读者不妨一试,或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愿你鬓发乌黑,青春永驻! 你或许会猜测:发明中药煎熬方法的人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医学家。其实不然,他是一位普通的厨师,人们叫他伊尹。伊尹精通烹饪技术,又懂得一些药物的功效、性能。他常常想:药物若能象烹调食物一样进行煎煮,取汁服用,药效一定很高。经过他反复实践,终于发明了治疗疾病的汤液。 可别小看煎药方法,其中大有学问。若煎法不当,不但会降低药效,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煎出高质量的药汁。难怪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煎药技术。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 那么,中药应当怎样煎熬呢?让我们从煎熬药物的工具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