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通常都说的“陶瓷”,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材料。可能会有朋友简单地认为,陶器就是那种粗糙的,表面没有釉的;瓷器就是表面有光滑如玻璃般釉的就是瓷器。
其实,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shi一声)器(这个后面会单独介绍)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该如何区分陶器和瓷器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个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
1)看胎色
陶瓷器无论上釉没有,在底部都会有一部分露出的“胎”未上釉,例如我们每天使用的碗和杯子,底部有一个圈足,摸起来是比较涩的,这就是瓷器本身的胎了。如果这部分呈红色、褐色或较深的灰色,而且不透明,那就可以基本确定是陶器,因为陶泥当中含有比较高的铁;反之,胎色为白色,具透明或半透明性,则可基本确定是瓷器了。
2)听声音
拿起陶瓷器,用手指轻轻敲一下,如果声音清脆就是瓷器,声音暗哑则就是陶器。因材料的关系,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700~1000℃,瓷器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又因为陶泥本身的颗粒较粗,烧结度不够,分子之间就不如瓷泥那么的紧密,也是形成他们声音有所不同的原因。
3)吸水率
假如大家用紫砂壶喝过茶就会明白,他的吸水率比较高,透气性较好,表面的水分很容易被表面所吸收,是因为胎体气孔相对瓷器较大的缘故。而瓷器则不会有那么高的吸水率。普通陶器吸水率都在8%以上,瓷器则为0~0.5%。
需要注意的是:有没有釉并不是区分陶器和瓷器绝对的方法。例如我们经常能够见到的唐三彩,就是一种低温釉“陶”。
以上所述只是相对简易辨别陶器和瓷器的办法,并不完全准确,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正确区分。仅比较其中一两点,容易产生误解。例如出产于我国浙江上虞的黑瓷,因其材料中含铁量为2%~3%,所以胎亦呈红、灰等色;南宋官窑所产瓷器显露胎色,并以"紫口铁足"为贵;北方瓷器因其胎中含氧化铝较高,大部分瓷器不能达到致密烧结,吸水率较高,有的可达5%以上。这些瓷器如仅仅对照上述某一两条来衡量,就不能称之为瓷器了。
因此,在实际鉴别时,必须同时兼顾原料、釉、高温三方面综合考虑,前两项是内因,后一项是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