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币种类
天命汗钱: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族汗努尔哈赤(清太祖)在满洲(今沈阳)建国“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铸满文“天命汗钱”,钱文为老满文(未圈点),钱形较普通平钱大,铜质精良,制工尚精。又铸汉文 “天命通宝”钱,钱文楷书,字体质朴,光背。
天聪汗钱:努尔哈赤逝,皇太极(清太宗)在满洲继皇位(1627年),改元“天聪”,铸“天聪汗钱”大钱,一当十,钱文老满文,面文“天聪汗之钱”,背满文左“十”、右“一两”。制作精美,存世较为稀少。传有汉文“天聪通宝”平钱,未见。
顺治通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于1644年在北京建国号“清”,建元“顺治”,铸“顺治通宝”,法定成色铜七、铅锡三,千文一吊(贯),值银一两。钱文楷书,形制、文字工整。按背文不同分五大系列,即“顺治五式”。一:光背钱;二:背汉字记地,仿会昌开元,计有22字(户、工、临、宁、原、宣、同、江、西、阳、荆、延、襄、东、河、蓟、广、昌、浙、陕、福、云);三:背左“一厘”、右记地。为权银钱,计有17局(户、工、临、宁、原、宣、同、江、阳、东、河、蓟、广、昌、浙、陕、福);四:背满文钱,穿左满文(新满文)宝、穿右满文“泉”或“源”,“泉”为户部钱局,“源”为工部钱局。五:满汉文钱,穿左为满文钱局名,穿右为汉文钱局名。计有12局(临、宁、原、宣、同、江、东、河、蓟、昌、浙、陕)。其中满汉文钱铸量最丰,铸工最好,铜色亦佳。
康熙通宝: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至1722年)所铸,钱文楷书,承顺治钱五式之四、五,分为两类。一:背满文“宝泉”、“宝源”;铸量颇丰;康熙钱中“熙”字左边有一竖划,然宝泉局铸有一种“熙”字左边没有竖的钱,铜质精良,传为康熙六十寿所铸,置罗汉肚中充佛脏多年,称“罗汉钱”, 较少;二:背满汉文记局钱,计20余局,民间配成诗,广为流传,即: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陕桂云漳。其中宝台局铸造稍粗,较少;传世有精美大样宝台局钱,为乾隆年间所铸。另有“巩”、“西”局钱,极罕。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铸减重轻钱,折价使用,称“七分钱”。
雍正通宝:清世宗雍正年间(1723至1735年)铸,钱文楷书,背文满汉文记局,包括中央两局和地方钱局计有20局,初期有泉、源、巩、河、苏、广、昌、浙、陕、桂、福、云、南、台,后增设武、黔、川、晋、济、安。雍正通宝钱法严谨,工整。
乾隆通宝: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至1795年)铸,黄铜为主,亦有青铜质,新疆地区伊犁、阿克苏、叶尔羌、喀什克尔、乌什等局所铸为红铜质,称“新疆红钱”,一般背左满文,右为回文记局。乾隆钱制与雍正相同,但钱形较雍正钱小,且大小不一,计20余局(泉、源、直、福、陕、台、苏、浙、昌、武、广、桂、川、晋、济、云、南)。
嘉庆通宝:清仁宗嘉庆年间(1796至1820年)铸。钱背满文记局,计有19局。由于加铅锡过多,铜质较差,色暗脆弱,又私铸较盛,因此嘉庆钱一般品差。
道光通宝:清宣宗道光年间(1821至1850年)铸,铸工更劣于嘉庆钱。计有钱局20。其中库车、阿克苏局铸有当五、当十钱。
咸丰钱: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至1861年)所铸。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战乱等,清政府内外交困,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货币贬值严重。咸丰年间,计27局所出平钱“咸丰通宝”,一般制作简陋,形制大小不一,其中宝泉局铸有一种书法家戴熙书钱文钱,甚美,有铜铁两种,铜质较罕。 又大量铸行虚值大钱,一般当百以上钱文“咸丰元宝”,当百以下钱文“咸丰重宝”,计有28局先后开炉鼓铸,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制作粗精不一,版式繁杂,品种达千种之多。材质黄铜为多,又有红铜、铁质等。
祺祥通宝:咸丰十一年(1861年),文宗崩,穆宗年幼,由肃顺等八大臣辅政,建元祺祥,令铸祺祥通宝,未久慈禧宫闱政变亲自摄政,改元同治。祺祥钱铸行短暂,仅工部宝源局和云南东川宝东局所出,数量甚微。同期铸有“祺祥重宝”当十钱,有宝泉、宝源两局品。
同治通宝: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至1874年)因咸丰年币制危机,多数钱局停铸。“同治通宝”计有二十局左右,铜差质粗,私铸盛行,多小钱。同期铸“同治重宝”当十钱,只有十余局,制工精粗互见,大小不一。同治钱所出相对较少。
光绪通宝: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至1908年)铸。为减重钱,钱径不及康熙“七分钱”。“光绪通宝”钱版式较多,钱文有篆书和隶书品,背除满文记局外又有星月纹、记值等,宝泉局出有背“千字文”套钱,穿上铸“千字文”字一,现发现有十余字。光绪八年(1882年)广东局引进西方机器,由机器冲压制钱,黄铜或紫铜质,大小两种,小者背满文“宝广”,大者背满汉文“广”、“库平一钱”。又有满汉文记局套子钱。同期铸有“光绪重宝”当十钱,铸工较为精整,有黄铜和青铜两种,记有十余局,以宝泉、宝源为常见。
宣统通宝:清末帝溥仪宣统年间(1909至1911年)铸。传世仅宝泉局所出大小样两品及宝广局机制一品。自宣统年,行用2000余年的方孔圆钱基本背机制无孔铜币、镍币、银币、纸币所取代。
太平天国钱:清咸丰三年(1853年),洪秀全自广西起义,建“太平天国”,铸太平天国钱,南京、苏州、杭州、徽州、衡阳、绍兴、嘉兴等地均有铸造。铜质为主,金银铁铅均有,分小平、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五种,钱文宋体、楷体。一般钱文面背皆有,按“面文+背文”形式有“天国+圣宝”、“天国+通宝”、“太平天国+圣宝”、“天国太平+圣宝”、“天国圣宝+太平”、“太平圣宝+天国”等, 常见的为面“太平天国+圣宝”。大小厚薄不一,版别较杂。
小刀会钱:清咸丰三年上海小刀会在刘丽川带领下起义,建国号“大明”,建元“天运”,次年(1854年)铸太平通宝,面文楷书隶意,背文一种上星(日)下月纹,一种上月纹下“明”字,一种背满文“宝云”,以与清钱混用。有安南“太平通宝”钱亦背上星下月,然其“平”字中两点呈“八”形。另见一背“文”字的“太平通宝”钱,为浙江天地会铸。
平靖胜宝:清咸丰七年(1857年)广东三合会(天地会下属组织)首领李文茂攻占广西柳州,自称“平靖王”,铸“平靖胜宝”、“平靖通宝”钱。平靖胜宝折二样,黄铜质,外形较规整,然钱文较拙,背文铸军队番号,有“前营”、“后营”、“左营”、“右营”、“中营”、“御林军”和“长胜军”七种。平靖通宝,小平样,仅见背文篆书“中”字者,黄铜。两钱铸行不足一年,较少,通宝尤罕。
义记金钱:清咸丰八年(1858年)浙江平阳赵起等人成立金钱会,铸“义记金钱”作为会员信物,黄铜质,制作精美,钱文楷书,“金”字头写作“入”,背文左右双叠菱图,穿上“天”、“地”、“离”等字或仅有图无字。有背篆书“震忠团练”者,系将会众称为平阳团练时期所铸。金钱会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宣布起义,次年失败。传世几十品。
嗣统通宝: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地会属张保山在贵州思南起义,号秦王,建元嗣统,铸“嗣统通宝”,黄铜质,楷书,光背。又疑其为咸丰五年刘义顺起义军铸。
天朝通宝:面文宋体,形制规整,背文宋体“永”,浙江天地会信物,背文应有“文、武、永、圣”等字号,“永”字钱为普通会员执,曾一度疑为太平天国铸币,传世稀少。又有“皇帝通宝”背满汉文“宝浙”或背文“圣”,形制、字体与天朝通宝同,亦为浙江天地会铸。仅背满汉文“宝浙”者传世尚多,除平钱外,又有当十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