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汪建:“基因狂人”和他的特种兵团
嗨,我说,你能不能把那些传统的模式,都从你脑袋里清空了?”汪建不断反问,“为什么你要走一条现成的老路呢?”在他看来,产业和科研本来就是分不开的。
汪建在办公室一顿咆哮,足足持续了二十分钟,挨批评的几个年轻人有点不好意思地低着头。
能见到他的愤怒很难得。汪建不是一个喜欢严肃的人,他没什么架子,和普通员工一样坐在开放的卡位工作,说话直来直去,自嘲、戏谑,充满了美国式的恶作剧。当然,如果他愿意,他完全可以把自己弄得很严肃——他是参与了青史留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此外他是世界最大的基因组测序中心、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领头人,与高西庆、王石这些人称兄道弟,一起登顶珠峰。
他的名片就很恶作剧。只有几个汉字,“华大基因”、“汪建”、“深圳,梧桐山”,另加上一个邮箱和网址。如果你对基因行业没有概念,这张名片跟废纸差不多。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以下简称华大)窝在深圳盐田港附近的北山工业区,2007年华大从北京搬到此处时,把一家破旧的制鞋厂改装成了现在灰白色的办公楼。尽管在国内“华大”偏居一隅,但是在国际上BGI(Beijing Genomic Institute,华大的英文名称)却鼎鼎大名。国际上最活跃、最著名的基因组科学家,几乎都光顾过这栋灰白的办公楼。
“为什么詹姆斯·沃森会来(华大)?为什么基因界的头号人物弗朗西斯科·科尼会来?为什么克雷格·文特尔会来?为什么……”汪建沉浸在与顶级高手过招的快感中。11月4日,人类基因组研究先驱、获得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Sydney Brenner博士访问华大。这些年,华大的研究成果屡屡登上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的封面。华大在权威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的数量,占全国发表总数量的20%-30%。凡此种种,使他的戏谑始终有睥睨世界的清高:“是因为他们遇到挑战者了,遇到同盟军了,遇到可以华山论剑的同道了。”
除了教授、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还有另一个头衔—总裁。但是,他很反感别人把华大当成一家公司。华大基因研究院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一家民间机构,但除了基础科学研究之外,业务很大程度上已与公司无异。2009年,华大的营业额是4亿元,今年超过10亿已经没有悬念。而且,华大还是一家快速国际化的机构,今年7月,华大欧洲、美洲分部成立之后,8月份这两家分部的营业额已经超过千万。
“华大是一个独特的大机构,而不是公司。”他似乎是在强调,即便华大很赚钱,他所醉心的科学研究依旧是第一位。但是他也承认,未来会把华大的一些业务分拆上市。
“娃娃打天下”
2010年10月19日下午3点,王俊穿一件不起眼的白色T恤衫,一双黑色北京布鞋,接待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专家。上午,他还接待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的访问者。他们是华大的合作伙伴,也是华大的客户。他们需要借助华大的基因测序及分析能力,研究他们的课题。当然,他们需要付费。
多年以来,这种科技合作的方式,是华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今年华大超过10亿元的收入中,大多数来源于此。
从去年开始,这些名头很大的国际访客来得实在太频繁了。34岁的王俊对此感到有些倦怠——他的头衔包括教授、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和执行总裁。带领那些国际客人参观的过程中,他说话不多,只是礼节性陪伴着。客人离开后,他回到工位,接着工作。
华大8楼的办公室有一个大足球场那么大,工位排得密密麻麻。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有一张青春洋溢的脸,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3岁半。氛围使你产生一种回到大学的错觉。
汪建和王俊之间隔着3排工位。一个月前,他和汪建穿着同一款黑色T恤衫,和穿着白衬衫、黑西装的默沙东执行副总裁及研究实验室总裁Peter S。 Kim、首席战略官及高级副总裁Mervyn Turner等,签订一项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共同开发协议项目、建立联合实验室等。默沙东所看重的,是基因组学对推动药品的革新带来的广泛前景。这项协议直接带来一个相当残酷的后果:至今默沙东已解雇了大约2000多名传统产业路径上的员工。
自从2006年第二代高通量DNA测序仪问世以来,DNA测序的速度提高了上百倍。这直接带来了与生命科学相关研究、以及产业的一场革命。只有读懂了基因,科研以及产业才会有革命性的突破;要读懂基因,就得从DNA测序开始。1990年正式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经过6国科学家历时12年努力、花费30亿美元,才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绘制;而现在,只需要几个月、花费数千万元人民币即可完成。
华大抓住了第二代DNA测序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机会。2010年初,一口气买下了128台illumina高通量DNA测序仪。这些外形像老式大型计算机的机器,单次运行能产生200Gb的数据,每天能产生25Gb的数据。现在,华大每年的DNA测序量,已超过美国全年的测序量,华大也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基因组测序中心。但买下售价几十万美元/台的先进仪器绝不是华大成为顶级高手的充分条件。illumina可以为任何人输出海量的DNA数据,但要把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拼装,最终形成对研究对象的解读,就只能靠人了。华大在生物信息软件开发上,一直处于行业领导者地位,这些软件将会帮助研究人员分析数据。在大量使用这些昂贵的机器之前,从2001年开始华大已经成功地绘制出水稻、非典病毒、鸡、猪、大熊猫等物种的基因图谱。这些机器只是在规模和效率上,使华大更强大。
没错,人,才是华大最重要的资产。如果没有在美国著名基因研究机构的资历,华大的几位创始人汪建、杨焕明等也许与1999年“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无关,而正是这个项目促成了华大的诞生。从一开始,华大就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科学家。
王俊是汪建最器重的“门徒”。16岁考入北大,27岁成为丹麦奥胡斯大学人类遗传学客座教授,现在他是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的专家。1999年,还是北京大学生物学院硕士生的王俊加入华大,此后11年中,他成为华大所有重大科研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和核心完成者。
“他是一个能力非常全面的人。”汪建毫不掩饰对王俊的偏爱。除科学研究之外,华大的产业发展主要由王俊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