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潜艇是如何下潜的?
潜艇依靠将海水注入自身的压载水舱,来改变自己的重量,使自身受到的重力大于或等于自身受到的浮力,从而达到下潜的目的。
而理想的潜航状态是重力=浮力,但是这种状态即使在真潜艇上也很难达到,因为潜艇自身的质量,外围的海水密度都会时刻发生变化,刻意追求重力=浮力是没有必要的,只要重力接近浮力,并不至于产生有害影响就可以被接受了。
模型潜艇出于安全的考虑,可以将自身的浮力(在压载水舱全满的状态下)调整为略大于重力,也就是适当减少压载水舱的容积,使之在水舱灌满水的情况下仍具备一定的正浮力,这样即使在失控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潜艇模型能保持一定的漂浮姿态。从另一个角度讲,在水中浸泡的时间越长,模型的质量会越大,除了浮力体被水浸渍重量增加外,无孔不入的水分子总会使你的模型或多或少地进水,潜艇不同于水面舰艇,它的储备浮力本身就很小,一般现代核潜艇只有10%以上,这个时候如果储备浮力太小,就会难以恢复水面航行状态。
一般合理的状态应该是水线刚好在指挥台围壳的上端线处。
但是浮力为正的潜艇模型,如何下潜到更深的水底呢?这个就要依靠水平舵了,通过操作水平舵,使潜艇形成一定的首倾,由于潜艇本身就只有很小的储备浮力,会非常容易地下潜,开始是首部没入水中,然后是围壳,最后潜望镜也没入水中,潜艇完全处于潜航状态。
2、 如何操纵潜艇进行稳定的潜航?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正式航行前必须进行合理的平衡调整(该部分有专门章节给予介绍)。
一艘调整好平衡的潜艇,在完成压载水舱的全注水后,应该稳定地处于轴线水平的状态,这个时候只要将水平舵转动相应的角度,潜艇就可以在首倾状态下稳稳地下潜。
潜艇有两对水平舵,首水平舵(或围壳舵)和尾水平舵,一般首水平舵面积较小,用于潜艇纵倾姿态的精确调整,如保持潜望镜深度;而尾水平舵面积较大,在潜航深度控制上有很大作用。模型潜艇上一般只人工控制一对水平舵,通常都是控制尾水平舵,而首水平舵要么干脆是固定在中间位置,要么交给一些自动控制装置,例如自动水平仪,自动定深仪等,依靠潜艇自身的传感器的反馈信号来控制这些舵面,值得指出的是,这些自动控制装置并不是必须的,没有它们也可以作到很好的操纵潜艇潜航。
下潜的姿态是首水平舵前压,尾水平舵上抬,这样潜艇就会形成首倾,带动潜艇下潜。新手往往在这个时候狂喜不已,拼命压杆,但是这样就会立即导致首倾过度,螺旋桨就会出水,潜艇失去动力,会缓慢后退上浮,最终回到浮航状态。正确的操作是柔和压杆,使潜艇的纵倾角不要太大,时刻观察尾吃水使之不要过小,如果发现?quot;抬尾“的现象就要及时拉杆修正,切忌动作幅度太大,无论情况如何,动作柔和要保持一贯。
很快,潜艇就会立即完全潜入水中,这个时候,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出现了,你会发现操纵潜艇的感觉是独一无二的,远远比你第一次坐飞机或者第一次开汽车还要令人激动。你会发现你的潜艇出奇地平稳,在水面下潜行,平稳得超乎想象。它象宇宙飞船一样平稳精确地航行,丝毫不在乎水面的波浪,这个时候如果你轻轻调节操作杆,潜艇都会有精确灵敏的反应,转弯的时候稍稍倾斜,但是也非常柔和,有点象开民航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