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畜牧产业,为什么要转型升级

2021-11-17 财经 222阅读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今的市场化,是全球一体的大市场化。我国农畜产品市场供需失衡与价格的大起大落,都有国际化的背景和因素,是国际化因素造成了供需失衡。我国对畜牧业采取完全市场化机制来运营,畜牧产业链各环节、各个成员都是市场化组织,进行市场化经营。
中国畜牧业总产值
我国兽药行业的下游主要为畜牧业,与兽药行业有着较强的关联性。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畜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为31,703.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8.28%,较欧美等发达国家约50%的规模仍有较大的空间。
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随着国民人均收入的显著提高,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同比增长8.2%)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将带动国内肉、蛋、奶产品的消费量提升,进而推动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2000-2016年,我国畜牧业总产值整体上呈周期型上涨趋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9%。
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3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首次超过了50%,实现了由规范养殖向规模养殖的经营转变,2015年规模养殖比例已经达到了54%。目前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推广、执法监管等已经基本配套,为保障质量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产布局加快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生产由原来的分散逐渐向区域性集中,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基本形成了以长江、珠江流域、中原和东北为中心的生猪产业带,以中原、西北和东北为中心的肉牛产业带,以中原、西北牧区、西南、内蒙古中东部和河北北部为中心的肉羊产业带,以华东、华南为中心的禽肉产业带,以中原为中心的禽蛋产业带和以东北、华北及京津沪为中心的奶牛产业带,区域比较优势达到了充分的发挥。
种养结合更加紧密
改革开放以后养殖专业化快速发展,专业化带来了效率的提高也改变了传统的农牧关系,造成了农牧分割、种养分离。
种植业结构亟待调整,粮食连年增产,财政负担重;玉米“独大”,库容紧张;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养殖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草食畜牧业发展不足,进口量增大;草业发展不足,优质饲草料短缺;大量畜禽粪便尚未还田利用,环境压力增大。
近年来,我们出台了一些举措大力支持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粮改饲”试点,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努力推动畜禽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目前全球人口已经超过了70亿,到2025 年左右全球人口将达到80亿。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对各种肉、蛋、奶类产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这将促进下游行业畜牧业和饲料业持续稳定的发展,这也为兽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