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关于历史的诗有哪些

2023-05-22 综合 24阅读
  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

  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

  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遇南薰曲,

  终古苍梧哭翠华。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怀州河内人。在朋党倾轧的夹缝中,他仕途失意,潦倒终身,45岁抑郁而死。在诗歌艺术上卓有成效,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对宋初西昆体诗歌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说明:这首诗深刻总结了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道出了“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警句,很值得人们深思。果能勤俭建国滑棚、勤俭持家,则廉洁之风必兴,国必强、家必盛。
  在晚唐的诗坛上,李商隐的咏史七绝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这些通过独特的艺术技巧,以暗喻寄托的方式表达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形成了李商隐咏史的独特风格。
  李商隐咏史七绝艺术技巧主要是:1、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场景,叙议结合,以古鉴今;2、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巧妙结合,在深婉含蓄的笔法中透露出辛辣的嘲讽;3、自出机杼,公故为新;4、借历史兴衰的变化,喻示历史演变的规律及教训,抒发沉重的历史感慨;5、精心选材,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窥全豹;6、善用、巧用典故。
  关键词:诗歌 晚唐 咏史七绝 李商隐 艺术技巧

  在晚唐诗坛上,能够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展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又能以细腻的情感方式,独辟诗歌艺术的蹊径者,李商隐是首改让坦屈一指的人了。
  李商隐一生经历了唐后期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六代王朝,目睹了曾经繁荣强大的唐帝国无可挽回地没落和衰颓。李商隐出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最高统治者荒淫无度,小人专权,国家社稷日趋衰落等忧心忡忡,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失望和痛心,尤以咏史七绝最为突出。这些诗往往以暗喻寄托的方式写出,形成了李商隐咏史诗的独特风格。
  一、 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场景,叙议结合,以古鉴今。
  面对着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一心沉醉于酒色,不务朝政,国势日趋衰落,江山社稷飘摇欲坠。李商隐内心充满失望和痛心,对统治者十分痛恨,在当时,这种情感不便明言又不能不说,因此,李商隐只有追述历史往事。以此影射时事,以古鉴今。如《北齐二首》: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其一)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其二)

  这两首诗中,诗人通过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而淫亡国的历史事实,予当权者以一定的讽刺。《北齐书》记载: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攻破晋阳,然后向齐都邺城进军,北齐后主高纬被周师所虏,北齐于是灭亡。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选取了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场景,在叙述史实中生发议论,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强烈的色彩对比中表现了深刻的寓意,以古鉴今。
  二、 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巧妙结合,在深婉含蓄的笔法中透露出辛辣的嘲讽。
  在道教的传说中,西王母和周穆王、汉武帝和西王母都有爱情故事。周穆王和汉武帝都是神仙之道的迷信者,他们服食仙丹,祈求长生,传说周穆王还吃了西王母送给他的蟠桃和琼浆玉液,但最终谁也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在西王母与周穆王、汉武帝的爱情中,和求仙是分不开的。李商隐的《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依据关于他们爱情的传说,讽刺了他们求仙的虚亡核桐与荒唐。在巧妙的构思中,诗歌的主旨完全融化在西王母的形象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揣摩中。在委婉的语言表达中透露出尖刻的讽刺意味,特别是诗歌的结尾以诘问的形式作结,更发人深思,余味无穷。再如《汉宫词》: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诗歌借汉武帝祈求长生不死而迷信求仙却不知爱惜贤才的历史故事,讽刺了汉武帝的昏庸。武宗在会昌五年,于南郊筑望仙台,并且服食求仙。而诗人渴求仕进,常以司马相如自况,却无所遇合,因此对唐武宗的昏庸不重贤才极为不满。在诗中,诗人将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巧妙地纺织在一起,委曲婉转地讽刺了唐武宗,将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的内容委婉地表达出来,在深婉含蓄的笔法中透露出辛辣的嘲讽。这种写法,正是李商隐“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诗风的具体表现。
  三、 自出机杼,化故为新。
  在李商隐的咏史七绝中,也不乏翻新历史题材、化故为新的作品。据史书记载:贾谊曾被汉文帝贬往长沙,做长沙王太傅,后被汉文帝召回,在宣室召开他。两人谈话到深夜,谈得很投机,以致汉文帝竟把座席靠近了贾谊。许多文人将此作为君臣遇合的盛事而大肆渲染,而李商隐却独辟蹊径,“宣室求贤访逐,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紧紧把住汉文帝与贾谊宣室对“不问苍生问鬼神”之事,翻出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的议论。从此讽刺了汉文帝所谓的“求贤”和“访逐”,同时也寓讽了当代的帝王,从而含蓄沉地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四、 借历史兴衰的变化,喻示历史演变的规律及教训,抒发沉重的历史感慨。
  李商隐的咏史诗,往往不同于前人的托古述怀,发“思古之幽情”,而是着眼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时政,评击时世。咏史七绝《吴宫》:“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开城。”此诗借吴王的宴罢沉醉和宫门深掩的寂静,寓示吴国将亡的征兆。吴国打败越国后,昏庸淫佚,终致覆国。此诗就在侧面描写吴宫日暮的景象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留给人们的是回味不尽的思索。再如《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白尽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此诗从眼前景象着笔,透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三百年来从孙吴到梁陈定都于金陵的历史兴衰变化,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感慨,由此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给予一定的讽刺。
  其它的如: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齐宫词》)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呤》)
  五、 精心选材,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窥全豹。
  李商隐曾多次写诗,对隋炀帝荒淫误国予以尖锐的讽刺和斥责,“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七律《隋宫》)隋炀帝当政十四年中,大部分时间用于行乐。从大业元年到十二年,曾三次游江都,每次都有带着数十万人,乘豪华龙舟,大小船队约二百余里长,给沿途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李商隐揭露和斥责这一行径,往往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精心选材,如他的《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诗人从隋炀帝三次南游江都中抓住几个典型事件,在短小的篇幅中深刻揭露了隋炀普荒淫奢侈,贻害人民的反动本质。在叙写中,作者从大处落笔,以虚实相间的概括笔法,收到了借一斑而窥全豹的艺术效果。像这种写法,在李商隐的咏史七绝诗作中并不少。
  此外,善用、巧用典故也是李商隐咏史七绝的又一艺术技巧。
  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咏史七绝是奠定了他在晚唐诗坛上的代表性地位的因素之一。李商隐用自己的艺术实践为晚唐诗坛上添上了在整个中国诗史上都有毫不逊色的一笔。作为李商隐诗歌的主要形式,咏史七绝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