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个小小的前提概念: 投资银行不是我们平时概念上从事存贷业务的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不能从事投行业务; 投资银行也不从事个人/企业的存贷业务.
直到’99年美国”金融服务法”才允许银行控股公司可以不受限制从事证券承销, 买卖以及共同基金业务, 保险业务. 所以, 大多数金融控股关系型模式的投行背后都是银行巨头. 投资银行的盈利业务主要有两方面:
一.获利性业务:
1.初级市场造市---证券承销业务, 比如为企业做IPO.
2.次级市场买卖撮合---包括自营和经纪业务.
3.自有资金操作交易---包括投机, 套利等.
4.公司重组---包括扩大/缩小规模, 所有权与控制等.
5.财务工程
6.其他获利性业务---包括咨询, 投资管理, 商人银行, 风险基金, 顾问业务等.
二.支援性业务: 包括市场研究, 清算服务, 信息资讯服务等.
国际投资银行的三大系统:
1.美国投行---比如号称华尔街证券三巨头的美林, 高盛, 摩根士丹利.
2.英国商人银行及欧洲综合银行
3.日本综合券商---比如野村, 大和, 日天等.
早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 西方投行已经略见雏形. 发展至今, 根据股票市场的融资总额排名的前10家投行始终是那几家资产达数千亿美金的寡头.
至于都柏林, 包括爱尔兰本身的投行在内和设立分支机构的外资投行有近60家(花旗, 美林, 摩根大通, 苏黎世银行, Bear Stearns均有); 另外欧美投行在欧洲其他地方设立分支在爱有业务往来的有30余家(包括汇丰, KBC等). 但是由于都柏林证券市场的规模偏小, 投行做IPO和自营的空间也相对较小. 所以, 无论Financial Times还是CNBC欧洲版都把都柏林证券市场”忽略不计”. 不过, 对于我们热衷投行的学子倒是个”练兵”和积累实战经验的好地方(爱尔兰这方面人才也缺乏).
我国投行业起步较晚, ‘90年上海证券市场诞生, 直到’95年才有了第一家具有国际模式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 ‘98年有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合资投行-----工商东亚(工商银行和香港最大的私有独立银行”东亚银行”联合收购英国老牌投行NatWest Securities在亚太的业务而成立的); ‘02年中国银行出巨资在港上市”中银国际证券公司”. 这三家投行主要业务也只是为国内企业在香港主版和创业版市场上市做IPO, 国内企业想去伦敦或纽约上市还暂时需要依靠外资投行担当”做市商”的角色.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增长, 外资投行看好的是尚未打开的资本市场. 目前银监会, 证监会和保监会对于外资进入资本市场要求苛刻, 态度谨慎. 所以外资投行进入的方式还仅限于借道QFII直接投资, 独揽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业务和合资合作公司, 但急促地招兵买马已经有目共睹. 因为这扇门总会开的, 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