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人故事

2022-08-03 文化 105阅读
  1.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成名之前,生活拮据,衣着随便。有一位朋友曾劝他说,应该添置一件大衣,否则难以进入社交界。他笑着答道:“我本来就默默无闻,就是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会认识。”几年后,成了大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和从前一样,依然衣着简朴。那个朋友再次提醒他,快去做件像样的大衣,以便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他还是笑着回答说:“现在即使穿得更随便些,同样也会有人认识我。”

  2.老舍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1899-1966
  年)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
  元帅发来紧急令: 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
  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
  带来多少人马?2000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
  休息!得令!正是: 旌旗明明, 杀气满山头!

  3.徐悲鸿三请齐白石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这是齐白石为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徐悲鸿“草庐三顾”的识拔之恩。

  久慕其名

  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两顾草庐不果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冒雨三顾金石开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鸿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有些留过洋的不也是徒有虚名?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

  “不敢,不敢,徐院长太谦逊了。”齐白石摇手不迭。

  “事实正是这样,并非过谦。”徐悲鸿继而保证道:“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的理论,只要作画示范稍加要领提示即可。开学之初,我陪着您上课,为您护驾。以防真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

  齐白石发自内心的感动,终于点头了:“那就试一试吧。”

  开学那天,徐悲鸿亲自乘着马车把齐白石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恭敬有加介绍了齐白石的高超造诣。又言出行随,为齐白石“护驾”。考虑到齐百石的确年事已高,徐悲鸿还给予多方照顾:入冬以后天气寒冷,给他在讲台边生个火炉;到了夏天,又给他装个电扇;刮风下雨,又派车接送往来。可谓无微不至。

  4.鲁 迅
  广州的一些进步青年创办的“南中国”文学社,希望鲁迅(1881—
  1936年)给他们的创刊号撰稿。鲁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
  好,我以后再写,免得人说鲁迅来到文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
  了。”
  青年们说:“我们都是穷学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就不
  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
  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也很容易,你们可以写
  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30年代,某些作家的主观主义毛病很厉害。一次,有人请鲁迅谈
  谈这一问题,鲁迅一开始笑而不答,过了一会儿,讲了两个故事:

  金扁担
  有个农民,每天都得挑水。一天,他忽然想起,平
  皇帝用什么挑水吃的呢?自己又接着回答:一定用金扁
  担。

  吃柿饼
  有个农妇,,天清晨醒来,觉得饿,她想,皇后娘
  娘是怎么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觉醒来就叫:“大姐,拿
  一个柿饼来吃吃。”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衰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
  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不准同学、同
  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
  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
  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这样;每个都是,喏!喏!
  ……”
  说着,鲁迅先生把头微微后仰,用手模拟着防毒面具的管子……
  大家被鲁迅先生的言谈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1934年,《人世间》杂志开辟了“作家访问记”的专栏,并配合
  刊出接受采访的作家的肖像。该杂志的编辑写信给鲁迅,要求应
  允前去采访,并以书房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再拍一张鲁迅与许广
  平、周海婴的合照。鲁迅写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绝:

  “作家之名颇美,昔不自重,曾以为不妨滥芋其例。近来
  悄悄醒悟,已羞言之。头脑里并无思想,寓中亦无书斋,
  ‘夫人及公子’更与文坛无涉,雅命三种,皆不敢承。倘
  先生他日另作“伪作家小传”时,当罗列图书,摆起架子,
  扫地欢迎也。”

  5.冯玉祥
  冯玉样(1882——1948年)生平读书十分用功,他当士兵时,一有
  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
  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
  冯玉样担任旅长时,驻军湘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
  学习时,关上大门,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样死了”,
  拒绝外人进入。学习完毕, 门上字牌则换成“冯玉祥活了”。
  冯玉祥对不遵守时间的人深恶痛绝。
  1927年,因为汪精卫不守会议时间,开会经常缺席、迟到,冯玉
  样一怒之下,编成一副对联送给了他:
  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
  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当年冯玉祥有个军事顾问叫乌斯马诺夫。他特别喜欢打听西北军
  的事情,还常常缠着冯玉样问这问那。开始问一些西北军的一般
  情况,渐渐涉及行敌的人事安排。这天乌斯马诺夫又向冯玉样问
  一些事,冯玉样不悦地说:“顾问先生,你知道在我们中国,
  ‘顾问’两个宇当什么讲吗?”
  乌斯马诺夫摇了摇头: “不知道。”
  冯玉祥告诉他说:“顾者着也,问者问话也。顾问者,就是当我
  看着你,有话问你的时候,你答复就是了。”
  抗战时期,冯玉祥居住在重庆市郊的歌乐山,当地多为高级军政
  长官的住宅,普通老百姓不敢担任保长,冯玉样遂自荐当了保长。
  因他热心服务,颇得居民好评。
  有一天,某部队一连士兵进驻该地,连长来找保长办官差,借用
  民房,借桌椅用具,因不满意而横加指责。
  冯玉样身穿蓝粗布裤褂,头上缠一块白布,这是四川农民的标准
  装束,他见连长发火,便弯腰深深一鞠躬,道:“大人,辛苦了!
  这个地方住了许多当官的,差事实在不好办,临时驻防,将就一
  点就是了。”
  连长一听,大怒道:“要你来教训我!你这个保长架子可不小!”
  冯玉样微笑回答:“不敢,我从前也当过兵,从来不愿打扰老百
  姓。”
  连长问:“你还干过什么?”
  “排长、连长也干过,营长、 团长也干过。”
  那位连长起立,略显客气地说:“你还干过什么?”
  冯不慌不忙,仍然微笑说:“师长、军长也干过,还干过几天总
  司令。”
  连长细看这个大块头,突然如梦初醒,双脚一并:“你是冯副委
  员长?部下该死,请副委员长处分!”
  冯玉祥再一鞠躬:“大人请坐!在军委会我是副委员长,在这里
  我是保长,理应侍侯大人。”几句话说得这位连长诚惶诚恐无地
  自容,匆匆退出。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