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扣人心弦的著名典故。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在谋臣范增的策划下,在鸿门(今陕西临潼东)设宴欲除掉劲敌刘邦。在宴饮过程中,自知实力不敌的刘邦卑辞言好,搞得项羽则开始犹豫不决,急得谋士范增向项羽频丢眼色,并且三次举起随身所佩之玉玦,希望项羽快做决(玦)断,杀掉刘邦,建立霸业。那么,这里的“玉玦”指的是什么呢?
其实,玦是指一种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器,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之一。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在考古中发现,小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玦则是作为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使臣所携带的一种王的信物)。
新石器时代玉玦制作朴素,除红山文化猪龙形玦外,均光素无纹。商代的玉玦多为屈身兽头形,周代时为圆形片状,常饰兽面纹、勾云纹等,并出现椭圆形玦。春秋、战国时的玉玦数量最多,一般形体较小,玦体呈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汉代玉玦风格沿袭战国,但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同时还出现了一些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大玦,这些应该是佩玉或符节器。宋代以后开始出现仿古玉玦,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大多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山西博物院展示有历代玉玦精品多件,图中的玉玦组佩1992年出土于晋侯墓地,发现于墓主人耳部,全套由14件玉玦组成,玉质莹润,其中2件龙形玉玦,制作精良。如此华丽的大型耳饰,想必是我们今天许多的时尚首饰不可及的。通过这组玉玦,我们似乎可以想像到墓主人佩戴它时的雍容华贵、仪态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