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拼音化的争论自五四运动至今就没有停止过,正反双方各持己见,没有结论。转载文章一则供参考。
浅论汉字是否应该实行拼音化
杨宏波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起源于绘画,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个阶段。现在世界上有一百多种文字属于表音体系的文字,而汉字还停留在意音文字的阶段。汉字是汉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为适合交际需要而独立创造出来的书面交际工具。在人类文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文字系统。它在记录语言的方法、造字的方法、字型的结构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特点。据考古学家发现,汉字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不禁要问,经过如此漫长的发展,汉字为什么没有发展为表音体系的文字呢?汉字将来会发展为表音体系的文字实行拼音化吗?
一、文字的发展趋势
文字的发展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一是文字记录语言的完备程度,一是造字的方法。早期的文字是原始文字,它不能全面地完整地记录语言。原始文字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变成能够全面地、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从造字的方法考察,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个阶段。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两个角度看看今天的文字是怎么演变来的。
每一种独立形成的文字都脱胎于记事的图画。由记事图画简化或拆散而成的表示单个事物的图形,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定型,所表示的意思也随着使用场合的不同而有变异。这种处于原始状态的文字还带着脱胎而来的记事图画的母斑,没有和语词完全挂钩。
原始文字的形体没有完全定型,字形和语词的对应关系也没有完全固定,而且好些语词还没有造出字来表示。这样的文字工具当然只能粗略地记录语句。这种文字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才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独立的文字体系。和原始文字比较,独立的文字体系必须具备如下的条件:第一,把整幅的画简化或拆散成单个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语素或词相当。第二,这种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意义不变。第三,把这些图形作线性的排列,依照它们的顺序念出来,也就是语言里的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就不同。从原始文字进化到文字体系,用借音的办法扩大文字所能记录的语词的范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例如汉语里“旗”和“骑”同音,人们就可以把表示旗子的字形借用来表示骑马的骑。这样,如果先画一个人,再画一面旗,再画一匹马,这是“人骑马”;如果先画旗和马,再画人,那就是“骑马人”。文字发展到这种程度,才能完整地、全面地记录一种语言,使原始的文字发展为独立的文字体系。汉字大概在商代后期就已经形成为能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
从造字的方法看,由最早记事的画图发展成今天许多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中间也经历了相当复杂的过程。由记事图画发展出来的是象形的表意字。[1]
纵观人类文字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它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拼音文字能成为终极阶段、最高阶段的文字,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不是历史上的某个人能够凭主观意志去轻易改变的。
二、汉字面临的困境
汉字要发展,它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
首先,象形文字难学难记难写难看是个不争的事实,不但书写繁琐复杂,在计算机输入,转换存储,早期在激光打印方面都存在麻烦,相信这一点无人否认,未来也许还将遇到许多新的困难。过于复杂晦涩,图形方块化的象形文字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学习都要花很长时间,而且相当困难,不但大幅提高国人文盲率,也使得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几乎不可能,而对于文化来说传播和交流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不能全由汉字来承担以上责任,但象形文字使得普及和传播都难上加难,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已经造成严重阻碍。
从世界趋势来说,象形文字相对于拉丁字母文字来说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汉字使得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竞争一开始就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
汉字是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相比,它难学、难写、难认、难记。表意字也好,表音字也好,记录的都是语言中的语素或词。我们知道,一种语言中的语素有好几千,词的数目就更大了,要为每一个语素或每一个词创造一个书写形体,势必字数多,繁杂而不经济,使用起来不方便。汉字的难学、难写、难认、难记就是这方面的表现。
另外,汉字还曾一度与信息时代脱轨。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线性的拼音文字可以直接输入电脑,而汉字得通过编码把方块组合拆散成线性排列,再由线性排列还原成方块组合,程序比较复杂,所以汉字曾一度茫然。
三、为什么会提出汉字拼音化?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我国一些爱国志士认为我国国力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落后,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是汉字的难学、难记、难认和难写,因而提倡文字改革,想放弃方块汉字,改用西方式的拼音文字,从而,汉字的拼音化也随之被提出来了。
经济学上的基本理论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国家的地位,同样它也决定着国家的文化发展。经济发展程度高了,其使用的语言在世界上也起着决定作用,如,美国是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它使用的语言——英语毋庸置疑也成了世界的主导语言,成为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当然,英语的广泛使用还取决于它自身的优点。相对于汉语来说,其易学、易用,具体表现在:首先它使用的是世界性的词汇(cosmopolitan vocabulary)英语语言的优势之一就是它的词汇的混合特征。英语被划为日尔曼语族,与德语、荷兰语、佛兰德斯语、丹麦语、瑞典语和挪威语同属一族。它与这些语言有相似的语法结构和许多共同词汇。另一方面,英语有一多半词汇又源于拉丁语。有的词汇是直接借用,有很多是通过法语,有些是通过其他的罗曼语族语言。于是,英语也共有了这些发源于拉丁语言中的词汇。这些语言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日尔曼语族的人还是罗曼语族的人,看英语都似曾相识。他们便以为英语中有很多东西不用学或者很好学了。
英语的第二大优势就是屈折变化的简单。至少从历史角度看,语言的演变是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我们回顾一下和英语有联系的语言,越古越复杂。比如古代的经典语言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它们都有屈折变化,名词有,动词有,一定程度上代词也有。代词的屈折变化在俄语、法语或德语中都已找不到了。在这种简化的过程中,英语比欧洲其同语言走得都要远。名词屈折变化被简化成了复数的一种标识和所有格的一种格式。日尔曼语族中那些细微的形容词屈折变化已经完全不见了,只留下比较级和最高级这些简单的标识。动词也被简化了,去掉了所有动词的词尾,几乎完全没有了单复数的差别,虚拟语气也逐渐消失了。英语完全没有繁杂的语法呼应,不像德语那样让外国人学起来十分困难。
第三点,和欧洲所有的其他语言相比,英语有一个特殊的优势,就是词汇采用事物自然意义上的性,而不是语法意义上的性。
四、汉字不能实现拼音化的原因
“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科学,要提倡科学必须普及教育,而要普及教育非使汉字拼音化不可,” 实在看不出提倡科学,普及教育和汉字拼音化有什么直接联系。 要说现代科学西风压倒东风,我们要赶上国际水平也不是靠把汉字拼音化就能实现。要是为了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减少语言障碍,我们是不是一步到位直接推广英语好了,这样一来直截了当省却了多少学习负担。 再说普及教育,汉字拼音化反而会带来不少麻烦,首先你要建立一整套拼音方案,再者培养推广拼音化的老师,等这一切都成功了,小孩子们都长了好几代了吧,这些花费又不知能建多少间希望小学?资助多少个孩子上学?那些只会汉字的成人,老人是不是又要重入教堂,学习一番,浪费多少财富积累?而具体分析其不能实行拼音化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反对汉字拼音化的最大理由是同音词,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单音节,突出语义,现行的汉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下来而没有进行体系性的改革.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而字数很多,要比音节多好几十倍,因而语言中的同音字特别多,例如汉字“吃”对应一个唯一的拼音就是“chi”,但拼音字“吃”可能是“吃翅持尺池齿驰”。众所周知,汉语中的同音字相当多,而如果大多数一个拼音字包含的意义太多,则将在拼音中文的记忆和使用过程中造成巨大的困难。这也是许多人反对拼音化最有力的理由。再如,“dan”这个音节所表达的汉字就有13个,而“yi”这个音节,字竟有91个之多,一旦实现拼音化,这些原来由字形来区别的字就无法识别,势必会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麻烦和混乱.
其次,汉字的实际情况来看,汉字和拼音文字也各有短长。从文字的稳固性来看,汉字反而比拼音文字优越,它跨时间、贯穿古今;跨地域,沟通方言间的联系,有利于民族间的团结。如果汉字实行拼音化,就会严重妨碍各地区人民的交往,破坏国家的统一。
再次,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中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通过汉字记载下来的。如果废气汉字,就会中断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即使其它的条件已经具备,汉字也无法进行拼音化的改革。
其实汉字的最大优点在于让操不同语言(粤语、吴语、北方语)的人可以笔谈。汉字拼音化之后,假设以北京音作为拼音化的标准,那么写出来的文字就不再是粤语、吴语乃至淮语、晋语的母语,而是一门外文,就像法文对意大利人来说就是外文。
意大利语,法语等都是拉丁语的后裔,但是今天拉丁语对他们来说就是外文。随着语音变化,拉丁文不再符合意法等罗马后裔的口音,于是这些罗马后裔根据自己的发音重制拉丁拼音文字,结果互相认不识对方的文字。
幸好我们祖先制了汉字,今天我们才能轻松读他们的文章。汉字拼音化实在是一种可笑的想法。一旦汉字拼音化,一个又一个问题会接踵而来。到时候恐怕谁也招架不住。西文重在形,汉字重在含义,一旦拼音化,汉字不仅把自己原本有的形丢了,而且还根本不具备西文的用于辨别词性、事态、单复数的形(如词尾、词根)。
五、汉字发展的前景
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颁布 《汉语拼音方案》,当年秋季开始在教科书上使用。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承认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2]汉语拼音方案成为标记汉字读音、进行拉丁转写的法定工具,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字原本遇到的问题。
汉字在“汉字文化圈”中的未来几千年的历史交往,在世界的东方形成“汉字文化圈”,当今的汉字文化圈,政治多元,文化共通,经济充满活力,汉字是汉字文化圈共同关心的话题。
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来处理信息,汉字还有没有生命力,还要看它能否适应处理语言文字的各种现代化技术,汉字如果不能进入计算机,就一定要“寿终正寝”,眼下,汉字在信息处理方面还不及西文简便,但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相信汉字会较好地适应现代化,汉字在“汉字文化圈”中也将更好的发挥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进行的文字改革,其重大成果正越来越多地用于汉字信息处理,为我国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汉字信息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现在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在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最先进的工具电脑与最古老的文字正在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使汉字不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工具,而且也成为人与机器沟通信息的纽带。文字使用范围和效能上的这种变化使汉字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为汉字的应用和发展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前景,使汉字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也不断受到重视,随之在世界形成了“学汉语热”,人们更或以挑战汉字的“四难”为乐趣,当然这种“难”是有道理的,不仅是它适应汉语的结构原理,而且在认知上也得到了有价值的补偿,这就是通过难的途径而在认知上达到易和思维能力的综合性训练。
此外,中国一向不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吗?很反对把一切传统都打破了来重建,有点自己的东西不好吗?
音和形是汉语社团认知现实的两根重要的“拐棍”,如果我们硬要改变表意化的汉字体系,实现拼音化,那无异于要汉语社团扔掉一根“拐棍”,改变认知的方式和途径,其代价将是不可想象的。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浩如烟海的文献必须通过学习汉字传承,汉字拼音化也许只是一种空想了。我是热爱汉字的人,不赞成废除汉字。作为学术课题,拼音化的研究还是有着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拼音化实践,对当时的文化教育事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以上是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汉字可否拼音化,目前在学术界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