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如何开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首位”;“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民间体育游戏是幼儿园体育活动中一个文化“餐点”,但多数民间体育游戏难度较高,如跳竹竿、套圈、背缸倒缸、跳格子、抓籽儿等,都需一定的技能技巧,如何让幼儿饶有兴趣、主动地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呢? 一、关注传统文化,融合本土特色,传承民族精神 提起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小伙伴们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空地上、田埂边玩跳皮筋、捉迷藏、造房子、丢沙包、老鹰捉小鸡、骑竹马、丢手绢等这些充满童趣的游戏,可以这样说,民间体育游戏不仅让我们学会了动手动脑,同时学会了分享、包容、合作及思考,最珍贵的是在游戏中我们获得了童年最快乐的体验。但如今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消失带走了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快乐体验。 民间体育游戏是积累生活经验创编而成的。这些游戏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游戏中所配有的儿歌一般都是当地的语言,像《摆摆龙船》:“摆摆龙船,糯米汤圆,摆来金,摆来银,摆来铜钱娶新娘”用的就是温州方言。“摆摆龙船”这一温州民间游戏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摆龙船)和温州方言的融合,具有相当鲜明的民族性、本土性。在“摆摆龙船”活动中,我们让幼儿真实体验、积极主动进行探索活动,在独自玩——两人玩——小组合作玩中学会沟通、宽容、合作、关爱,这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使游戏中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二、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关注教学情节,体现趣味化、情景化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许多民间体育游戏都需要一定的运动技巧,难度较高,特别是小中班幼儿操作起来挑战性很大,他们在游戏中自我信任度很差,缺乏自我映象能力,因此我们除分年龄段选择民间体育游戏外,还对游戏内容进行了一些改编,根据小小班、小班、中班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在传统游戏中大胆增添情景化情节,以增强游戏趣味性,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精神运动学指出,“符合儿童发育特点的、全面的、人性化的运动教育方式”应作为一种新的运动教育,而趣味化、情景化的教学情节迎合了幼儿心理活动的需要。例如,在“老鹰抓小鸡”游戏中,如果单单反复练习“躲闪”的技巧很容易让幼儿失去兴趣,同时运动负荷不易合理调整,不利于幼儿骨骼健康发展。因此教师煞费苦心,不仅增添游戏情节,而且对场地道具进行了精心准备和布置,充分利用富有童趣的情景、道具来吸引幼儿,赋予民间游戏新的活力。又如在“快乐的农场”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大农场、许多小动物的场景,运用“找妈妈”的教学情节营造了一个让幼儿觉得身心安全的环境,同时趣味化、情节化的 “找妈妈”弱化了幼儿害怕而紧张的心理压力,可见情景化不仅使简单反复的民间游戏更具趣味性,也更符合小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情景化的教学不仅为幼儿学习运动技巧提供催化剂,更重要的是减少了运动难度带给孩子的心理压力。健康科学也越来越强调心理健康对人的促进与发展,而在这种情节化、人性化的运动氛围中,幼儿更能增强体能,锻炼运动技巧,开发智力,同时培养机智、勇敢、坚韧、顽强的性格。实践也表明了教师对民间体育游戏趣味性、情景化的关注程度、运用方式,直接左右教学质量,影响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
三、关注团队经历,拓展儿童交际能力
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一般需要2~3名儿童合作进行。如抬新娘(3人),“拍手”(2人),“人、枪、老虎”(3人),“丢手绢”、“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等则需多人参加。幼儿在游戏中通过玩具、材料等结成现实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实践表明,积极的结伴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会化。
例如,在“跳竹竿”、“跳格子”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学习,形成了师生共同体的学习氛围。教师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有了困难引导幼儿主动解决、学会合作,强调团队经历等,通过让幼儿自主选择、独立活动、团队磨合以拓展幼儿行为与交往:相互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等,使幼儿的心理品质健康地发展。学会自己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对独生子女尤为重要。 在活动中幼儿分担不同的角色,有的拿竿,有的跳竿,有的拍鼓点,有的拼垫子……这些充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组织能力,促进幼儿积极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在这种愉快的活动中,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们根据中大班幼儿开始重视游戏胜负结果的年龄特点,在“跳竹竿”、“跳格子”两个活动中设计了适当的竞赛内容,对获胜的、自信的幼儿给予适当奖励,对 不断有进步的幼儿同样进行嘉奖,并引导失败的幼儿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失败。
希望能帮到你,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