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期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曾对建筑的实用功能技术经济艺术以及社会作用作了全面的探讨,提出了一整套改革和创新的见解。相比之下,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倡导者主要关心的只是形式和艺术的方面。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是人类建筑史上一次全面,剧烈的革命性变化的产物,而后现代主义只是现代建筑在形式和艺术风格方面的一次演变。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建筑的“消亡”。现在看来,可以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也是对2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部分修正和扩充,是现代主义建筑多样发展的又一种表现。其中心是反对米斯·凡·德罗的“少则多”)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是仅仅以单调的功能主义为中心。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大量采用各种历史装饰,加以折中处理,以打破国际主义风格多年来的垄断。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y)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最早宣言。在书中他首先肯定了现代主义对人类文明进程做出的伟大贡献,同时,他又指出现代主义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过时的现代主义将成为设计的思想桎梏。一切都变成平庸无奇,千篇一律的空白设计。而风格混乱、含义模糊的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将引导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方向。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建筑领域出现的两大创作思潮之一。晚期现代主义把现代派的观念及形式推向极端、夸张建筑物的结构与技术形象、力求使建筑具有娱乐感或有审美的愉悦,由此创立了一种精巧复杂或做作的“超现代”风格。晚期现代主义往往采用极端的逻辑性、极端的重复模数制构件进行创作,它过分强调构造细部、结构、一些引人入胜而非有意的隐喻以及某种感官形象。它所具有的几种倾向,如:极端的理论性、极端强调交通线和极端强调力学特性的夸张表现等等,都是“超现代”的。它把技术因素变成为刻意追求的装饰因素,注重抽象化造型(单一译码),具有手法主义(Mannerism)倾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超现代”风格。
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代主义主张纯净,后现代主义主张混杂;现代主义主张理性,后现代主义强调感性;现代主义主张标准化、程式化的一致,后现代主义主张多样化、矛盾化的折衷;现代主义主张"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勒·柯布西埃语),后现代主义主张"建筑是思想的容器,是人类生活的精神家园"(查里斯·摩尔语)。因此,概括看来,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在人类精神生活、人性方面全面失败的深刻反思,是对现代科学技术、激进理性主义全面涉及建筑的激烈反弹。现代主义建筑在诞生之初是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符合时代潮流为其鲜明的旗帜与响亮的号角的。因而,现代主义建筑的操作形式与追求目标即完全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规范的那一套,即"老四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大型化。也因此,现代主义建筑的技术要求即表现为:
①强调功能,按理性逻辑由内而外设计;
②注重应用最新技术与最新建筑材料,如滑模式施工、玻璃幕等;
③追求简洁、明快、抽象的几何形体,反对装饰,追求"新、光、挺、薄";
④以空间组合代替传统的形体组合等,并主张建筑的外部形式反映内部功能,同样的空间采取同样的外形等。
但是,当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以饱满的激情与口号率领徒子徒孙们在建筑界大展身手,并取得"辉煌的成果"的时候,人们却惊异地发现:全世界竟然布满了冷冰冰的同样材料、同样玻璃、同样电梯、同样空间,甚至同样的柱距的大大小小的方盒子――这就是布满激情的现代主义建筑吗?这就是现代建筑的出路吗?!与此同时,全世界的所有的城市在迅速地丧失着自己的文化特色、传统特色、地域特色、环境风格等。甚至欧洲的不少拥有独特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的古老城市也变得像纽约、洛杉矶一样了!换句话说,全世界的所有城市都变得像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同一型号的机器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在这里,现代主义建筑表现为缺乏感性、缺乏个性、缺乏特色、缺乏历史文脉的传统传承等共时性的特征。